16、君主就该死得自重 普鲁塔克和苏维托尼乌斯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先后生于罗马帝国盛世,皆博览群书,著作宏富,而分别以《希腊罗马名人传》、《罗马十二帝王传》流芳后世。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热衷于正史不传的奇闻逸事、隽语名言,时有离题纵谈;但正因长于搜罗掌故资料,两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文献(后者尤有中国古代稗史笔记之趣)。又因为重点在于“人”而非“史”,这两部巨著乃均以简洁生动的文风,描画出古希腊古罗马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为我所喜。 《希腊罗马名人传》(我觉得译为“伟人传”更合适。我买到的是一九九五年二印本的上册,等了近十年始终未见中、下册出版,不知商务印书馆是否忘记了),原名《希腊罗马人物平行列传》,普鲁塔克作为已属罗马所辖的希腊人,写作目的是要证明希腊不但有罗马所难比拟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科学家,而且与罗马一样拥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演说家,故将相近的这类希腊、罗马名人配对记述。仿此体例,且在《希腊罗马名人传》和《罗马十二帝王传》中各摘取一个希腊、罗马君主之死的描述。 普鲁塔克写伯里克利弥留时,友人围坐在其侧,以为他失去知觉,便谈论起其品德才干、历数其战功;但其实伯里克利听到了,开口说,他们居然赞扬这些事情令他纳闷,“因为这些功绩都是凭运气而得到的”。 此书主编黄宏煦在译本序介绍,普鲁塔克倾向于开明的君主制而反感、怀疑民主制,故传中对民主制领袖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估价不足。由此观之,加上普鲁塔克在后面合论里又有伯里克利“全仗着国运亨通,民气昂扬”才成就功业之语,可见他记述那“凭运气而得到”的遗言,当不无春秋笔法。但,我却由此愈加仰慕伯里克利了,临终仍如此谦逊、理智,自知自持,既是对上天保持敬畏,也是一种恢宏雍华的气度。 苏维托尼乌斯写恺撒被刺杀的情景:一开始自然是反抗,但“当他发现,四面八方都受到匕首的攻击时”,自知不济,恺撒最后的举动居然是在迅猛的刀光血影中把衣袍整理好,以便“倒下去时体面些。”“就这样他被刺二十三处,没有说出一句话”。 这段描写则读得人血脉沸腾,对恺撒的高贵也油然生出敬意! 2004年3月16夜 17、君负文艺,文艺负君 公元一、二世纪,罗马极度繁荣强大,是“整个古典文化没落前最后的高峰。”那时候的皇帝多具文化才干,但当中的尼禄,却因其残暴和对文艺的痴恋,成为著名的“半罪犯半小丑”。有部电影《暴君焚城录》,描绘罗马城大火是尼禄放的,为的是追求灵感来创作诗歌,及以重建罗马来发挥其设计天才。一大臣对此不满而自杀,把平时不敢表露的挖苦和愤怒写在致尼禄的遗书里,令人笑倒:我可以原谅你的一切暴行,唯一不能容忍你的二流诗作和歌唱;尽情发挥你焚城、杀人的天赋吧,但请你不要玷污艺术;我很高兴将走向天堂,因为从此可以不再听你的诗和歌了。——这电影代表的,便是对尼禄的通俗看法。尼禄纵火固是不足凭的野史传说,其他种种残暴则难以抵赖;但其艺术能力是否应予嘲笑,还是可商讨的。 韦戈尔的《罗马皇帝尼禄》(辽宁教育版),在分析古人记载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作为艺术家的尼禄。除了写诗、雕刻等,尼禄最热诚的是当时上流社会所轻蔑的唱歌。他专心致志,勤奋苦练;他拒绝利用皇帝特权,而像普通歌手一样,按照规则,谦逊地、甚至战战兢兢地参加比赛,为得奖而激动万分;在他心目中,音乐王国比统治的帝国要伟大和重要得多,他也惟有对歌唱等艺术极为严肃认真、付出最大的精力,因为他要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有些歌是他自己的作品);生命最后两年,他几乎每天都对热情的听众唱歌,除了靠卫士的强迫和专门成立的数千人“喝彩团”的造势,他事实上也受到极大的真心欢迎。韦戈尔得出的结论是:“他就其气质而论是一位艺术家”,也“确实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最后众叛亲离,尼禄自杀前还摆出演剧身段、背台词般地叹息:“世界失去了怎样的一位艺术家啊!” 译者王以铸在书后的“说明和补充”中,更提出两个“悲剧”说。一是把尼禄的被指为暴君,说成“是有意识地被训练成皇帝的继承人并且被强制安放到皇帝宝座之上的一位艺术家(歌唱家)的悲剧。”(这让我想起了宋徽宗。)二是尼禄参加歌唱比赛,本是真心实意想以实力来和别的歌手比高下,但对手和裁判都不能不让他一马,这样,尼禄和后人都无法知道其真正水平了,“这不能不说是专制皇帝的悲剧!” 皇帝的身份,是使人抬高了对其艺术水平的评估,还是影响了其艺术才华的发挥?是皇帝玷污了文艺,还是文艺损害了皇帝?这都是有趣的问题。 2004年3月18日上午 18、宁静而恍惚的帝王心灵 尼禄之后,二世纪另两位罗马文化皇帝的声誉则是直上云天,文治武功,均为后人传诵。 哈德良被称为最有文化教养和文化建树的罗马皇帝,他在前任留下的最为广阔的疆土上,致力缔造了最为辉煌的文化,促成“希腊复兴”。他的统治是罗马第二次黄金时代,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称其前后的“五贤帝”时期是人类史上生活得最幸福的年代。 但哈德良虽说多才多艺、舞文弄墨,除了由他主持、命令的大量辉煌建筑外,却没有什么著作留下来。上世纪,法兰西学士院第一个女院士尤瑟娜尔仿其口吻,写了一部《哈德良回忆录》,算是弥补了此遗憾。该书曾有花城版刘扳盛译本,易题为《一个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这也没错,因为书中的哈德良,既是在垂暮中回顾生命,也是对继承人述说交代;而这遗言并非政治口风的训示,只是沉静的“谈往”,凝重、恭谨,明于命运和责任。 假托的《哈德良回忆录》是写给下一任皇帝马可?奥勒留看、与他倾谈的,而马可?奥勒留本人则确确实实著有一册《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看、与自己的对话。 以皇帝之尊而成苦修的哲学家,实现柏拉图“哲学家王”的理想,马可?奥勒留是唯一的一个。但他所处的年代,已近罗马风光时期的尾声。盛代转折,危机初现,内忧外患中隐约的“来日大难”,已为敏感的皇帝触摸到(史家评述,在他死后,“历史便由黄金的王国陷入铁和锈的王国”),因此这册在军营鞍马间写成的语录体德行自省札记,便有人生如朝露流水、记忆者与被记忆者皆朝生暮死等感叹。但却不是恐惧,他深受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斯多亚派哲学影响,恬淡达观,追求“大隐于心”,强调遵循自然、按照本性生活,尽自己的本分、完成自己的义务,而不去操心不可能的事物,安然接受不在自己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缘是,《沉思录》遂有“甜美、忧郁与高贵”结合在一起的风致。四百八十七则短语片思,与《哈德良回忆录》的第一章题目一样,都是记述“宁静而恍惚的心灵”,也都具有内敛的特质;而这份属于帝王的内敛,却又正是阔大的胸襟。 我手头这本薄薄的小书(中国社会科学版),自欢喜购得至今已整整十年,一直还未全文细读。不急,就这样静静供奉于架上也是好的,身为哲学家的译者何怀宏在前言中说:这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2004年3月18日下午 19、留给妻子一卷农书 古罗马留存的第一部农书,是公元前二世纪M.P.加图的《农业志》。作者出身于农家而后从政,是保守派的政治家,极端虚伪的卫道士,战绩赫赫的大将,拉丁文学发展中起奠基作用的演说家、文学家,罗马第一位历史学家,亲身从事农业管理的农学家……(从前的人就有这等无所不能的气派格局!)这部《农业志》虽只有一百六十二则,内容却包括从经济思想到农事指南、从庄园建设到生产技术、从经营核算到生活杂务等等。其杂乱无章的原因,我愿取译者之一王阁森的解释:它并非严谨的论著,只是一部农场主记入他所关心的一切的随笔札记,反映了早期农书的朴素。翻翻这些短短的篇章,特别是其中四季的农事安排、橄榄等作物的种植(王阁森称此书几乎是完整的橄榄园艺大全),是颇有情味的。 到公元前一世纪M.T.瓦罗的《论农业》,写作就科学、规范多了,英译者说,这是因为像加图那样把“互不联系的零散事实随便凑到一起而还希望找到读者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瓦罗论事功比不上加图,但也同样是远古特有的通才:他极为渊博而勤奋,著述涉及面甚广,“在科学和文学的许多领域,无论生前还是死后数百年间,他都是最高权威”,当时“所有学者众口一词誉之为人类中最有学识的人”。他至少写过四百九十卷书,而跟加图一样,完整保存下来的是一部篇幅不大的农书。中译者王家绶说,《论农业》的主要价值在于文献史料;英译者劳埃德?斯托尔—贝斯特则特别指出它“随处有真正的诗,至少含有诗意”。这也正是我之所取。 但更可感的是,此乃作者八十岁时留给妻子的礼物。“我亲爱的丰达妮娅……”引言开头他如此说,为了帮助妻子管理庄园,他在“打好行装,随时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之际,提炼整理大量资料形成此书(瓦罗不像加图那样于农艺是本色行当,他更多地从阅读、观察得来知识,是饱学之士的才具),以便“在我死后,也仍能对你有用处……” 这份情意,是更大的诗意。学者文人,能在辞别世间前给亲人写一本指点其劳作、实实在在地帮助其解决生计的书,可称为灾梨祸枣生涯里最有意义的著述,知识和写作价值的最美体现,流传人间的最佳纪念了。 2004年3月26夜 20、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在对古罗马兴替盛衰的研究中,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其眼界宽阔、功力精深、资料广博、文笔典丽而成为顶峰之作。这部巨著的主要观点,是罗马亡于蛮族与基督教。作者“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所传播的自然神论的观点,从而掌握了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基督教传统教义、信条进行批判的武器。”(商务印书馆《中译本序言》) 被吉本所贬抑的古代基督教,可参看古罗马教父奥古斯丁合自传和对天主的歌颂为一体的《忏悔录》等。至于对法国启蒙运动的承接,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写过一本《罗马盛衰原因论》,博览群书的吉本是肯定读过的。不过两人的看法和侧重点不一样,孟德斯鸠认为罗马之盛是因为共和制度和开明法律等,衰则是君主独裁等造成;他以古讽今,将历史写成政论,通过此书第一次概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来反对当时的专制暴政。 沿着此类思路,启蒙运动影响所及,第一个伟大成果是法国大革命。在这一事件上,到底是由英国式自由文明浸淫出来的吉本,与法国思想家们分道扬镳了。对此,很多人感到可惜和不解,如《吉本自传》的中译者戴子钦说,吉本在评价历史时首先强调独立和自由,但在现实中却保守、落后、反动,最突出就是对法国大革命强烈反感,反对民主。鲲西《罗马古寺旁的沉思》也说,从吉本“对柏克《法国革命感想录》热烈的称许已可看出他对法国革命所怀的恐惧了。很难想象一个对千年以前罗马帝国兴亡的命运如此热烈关切的人,会对发生在自己时代的事缺乏历史的清醒认识。”指这是吉本的“狭隘或局限”。 今天我们已能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法国大革命和柏克等,对吉本是否明于史而昧于时,也就另有所思量。以我粗浅的了解,很喜欢吉本的平和、通达、理性、睿智。这样一个看透了历史更替、帝国兴衰的人,会对现实不清醒?的确“很难想象”。也许正是他太清醒了。 对吉本此书的神往,源于少年时读到卞之琳的杰作《距离的组织》:“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诗人的灵感来自当时报上一则消息: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星,“估计约距地球一千五百光年,故其爆发而致突然灿烂,当远在罗马帝国倾覆之时,直至今日,其光始传至地球”。在历史传来的星光中,人们接收了不同的讯息和理解;但评说纷纭都是后人的事了,像古罗马那样的灿烂,已不可能再爆发。星沉海底,惟有遥瞻。 2004年3月27日午 21、上帝与地球的风流结晶 寻找,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母题之一,古代神话里已尽多这类故事。现存古希腊小说中最早的一部,希腊尾声时代的卡里同所著《凯勒阿斯与卡利罗亚》,中译本就因其内容而易名《寻妻记》。公元一世纪的这本小说,已有齐了后世诸多爱情文艺的要素:一对爱人,中旁人奸计,嫉妒、误解,伤害、假死,流离、卖身,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重重波折,两厢坚贞守望,中间穿插战争,最后丈夫寻回妻子大团圆结局。 后人对古希腊也有种种寻找,最动人、最传奇的是十九世纪的现代考古之父施利曼。他自童年起就一反当时的普遍看法,坚信荷马史诗不是神话传说,立志要证明特洛伊战争是真实的;在怀疑、蔑视中,经过数十年知识的准备、财富的积累,始走进荒野,天可怜见,两度一击即中,先后挖掘出特洛伊城和迈锡尼王城,证实了、也改写了历史。其故事有欧文?斯通《希腊宝藏》、C?W?西拉姆《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等记之。 实物之外,对希腊精神的寻找也经久不衰。我想,古希腊文明的精髓,还不在于文艺、学术等,更重要的是一曰人性,二曰制度,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基托以“地道英国散文风格”写成的《希腊人》,称赏古希腊人“找到了最佳的生活方式”,其论述最可注意的便是追求独立于神性之外的自由人性,和接近无为之治的城邦政体。法国人让—皮埃尔?韦尔南著《希腊思想的起源》,更突出强调古希腊思想理性是“政治的理性”,而“希腊理性都是城邦的女儿。”——记得近十年前偶然与李公明先生有一面之缘,他对这本小书拍腿盛赞,说过往的希腊思想史均指希腊精神源于神话,此书独辟蹊径,指源于城邦云云。 想起顾准在黑暗岁月的艰难孤独中,作深刻反思,成果之一便是《希腊城邦制度》,探究城邦对希腊的多元化文明、民主政治的作用,以作东西之对比。看来,中外不同环境下的这一精神寻找,都已得出一致结论。只是能否鉴古知今甚至古为今用,就另当别论了。 《希腊宝藏》有一章的题目是:“希腊是上帝和地球的风流韵事的结晶”。金风玉露一相逢,古希腊人寻着了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人性寻着了制度,文艺学术寻着了恰当时空……而这风流韵事,跟所有最华彩的风流韵事一样,都可一不可再了! 2004年3月27日午 22、向左边的希腊挥一挥手 这是古希腊、古罗马书话系列的最后一篇了,略谈一下美术方面。 架上有两种古希腊罗马的大型画册,一是日本原版、台湾编译的《罗浮宫美术馆全集》第二集《地中海世界的光辉(古希腊/罗马)》,图片众多,印刷精美,又舍得篇幅,如大理石雕像“沉睡中的赫马芙萝狄特”,占了两大页,令人如当面对之,惊叹迷醉;文字说明也周全得当,随讲解者好好领略“维纳斯的微笑”与“皇帝的光芒”。 另一是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古希腊陶瓶画》,也是煌煌集于一册,只可惜所收一百八十幅均为黑白印刷。 陶瓶画之美,使今人随便拿来都是极好的装饰,不少古希腊书籍皆借用作封面图案,也是得体的。不过有创造性的设计者不肯这么省事,如德国斯威布著、楚图南译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社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印的修订本,张守义取古希腊图形而另行精心设计,那红、黑、白三色装帧,壮丽大气,就与古希腊神采相合而言,我觉得要胜过以绘史诗插图闻名的英国斐拉克曼为该书作的九十六幅线描插图,是架上相关书籍中的最佳装帧。 这个春天,得此机缘,终于可就自己简陋的藏书说一说光荣的希腊、伟大的罗马,了了一个长久的心愿;而且通过写作,得以重温和新读,等于作了一番古希腊罗马的纸上畅游,是欣然的。临别之际,想起大学露水生涯的最后一个春季,曾写过一首神游古希腊的小诗,翻出来,居然恰巧是现在写这篇结束语的整整十四年前同一天下午所作。这真是上天给我这个系列的纪念了。又正好这首《浪子No.1》当时表达的是告别心爱校园的心情,遂不怕见笑附于此,作为一个天意的好收梢—— 我曾是这个港口最后一名浪子/爱欣赏雨伞下的爱情景色 子夜啊幽蓝的子夜的码头/是属于我的;爱琴海/是属于爱琴的伊人的/向左边的希腊挥一挥手/我一步踏进了海洋/阳光啊阳光便那么阳光地诞生了 在正午的花园里伊人正呷着鸡尾酒/微笑着/等候我与贝壳们的艳遇…… 2004年3月28日雨雾之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