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风化史》三卷(《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连同《古希腊风化史》、《古罗马风化史》各一卷,恰如五位佳丽,曾令读 者望穿秋水──因早已有过预告,而且曾在《万象译事》上登载过片断──近日 终于联袂登场。辽宁教育出版社“万象书坊”自开张以来,虽“好玩”之书迭见, 尚未有如此亮丽夺目之景观也。 这套《风化史》,基本上就是西方社会的“性文化史”。译作“风化史”, 至为确切。所谓“风化”,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话头,至迟在《汉书》中,我们就 可以看到“以风化天下”(《礼乐志》)或“既伤风化”(《韩延寿传》)这样 的话,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后者化为“有伤风化”这一成语,至今仍在现 代汉语中使用。 《欧洲风化史》的作者爱德华·傅克斯,德国人,一位文化史研究者,在当 时特别被视为漫画史专家。他作此书,虽然自知“不宜男女小学生阅读”,因为 书中所言,尽是裸体、化妆、通奸、情欲、男女共浴、节日狂欢、婚前性交、宫 廷淫乱、教会僧侣之破戒、娼妓揽客之方法等等,但想到“严肃的学术著作本来 就不需要具备这个长处”,也就释然了。 傅克斯相信:“每个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规范并制约性生活的种种 规定,最典型最鲜明地表现了各该时代的精神。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民族和每个 阶级的本质都在其中得到最真切的反映。性生活以其成千上万的辐射,揭示了生 活的重要规律、基本规律。”他实际上是想通过写风化史,来反映各个时代的文 化史──至少是文化史中那些人们通常不好意思谈论的方面。 傅克斯又以“发掘内在的联系并且确定形成及改变风化的因素”自任,认为 这应该是一部严谨的风化史的出发点,“这样一部风化史必定远胜单纯搜集奇闻 趣事的风俗大全”。 傅克斯虽然表白“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做理论的分析,而主要是生动地叙述事 实”,但要让一本书具有学术价值,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支撑全书的框架结构是不 可能的。坊间有些类似书籍,在搜集材料方面也下过一些功夫,但多被学者们视 为搜奇猎艳之作,毛病就出在缺乏理论架构或架构太劣。《欧洲风化史》理论架 构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将风化的建立和演变置于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上,他强调“生产进程达到 的水平决定社会整个生活进程从而也决定两性关系领域的风化范围”,并认为各 个时代的不同风化都具有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功能。在全书的叙述中,始终贯穿 着这条线索。这种理论可以说是完全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与文化人类学中“功 能学派”的主张也很有暗合。 二是傅克斯一个听起来颇为怪异的主张:“真实并不在于中庸,而正是存在 于极端”。他阐述这一主张时,举了鲁本斯的名画《乡村节日》(卢浮宫收藏) 为例,认为此画是历史上最为大胆的漫画之一,着力表现了乡村节日中疯狂的酗 酒纵欲。他承认,通常乡村节日的实际情况不会是这样的,但是《乡村节日》却 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傅克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慷慨陈词: 然而,正是这样的画特别真实。这真实同夸张并不矛盾,而恰恰应该归 功于夸张。画家在夸张的时候,摈弃了一切能够引起误会的外衣,发掘出现 象的核心。……而且是那么鲜明,人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不能擦肩而过。 再高度的近视也会看到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最迟钝的心智也会明白现象的 内在秘密。这一切是靠夸张才达到的。 傅克斯在此处所说的夸张,使我联想到物理学中的“忽略次要因素”之法——物 理学大师正是因为能够天才地运用这一方法,才得以推导出那些著名的定律。在 科学史上,伽利略研究摆的物理定律时,忽略了空气阻力和转动轴处的摩擦阻力 这两个因素,从而推导出简明的定律,就是一个著名例证。后世学者论此事时认 为,要忽略某些因素才能推导出定律,一般学者就能知道;而能够正确选择那些 需要忽略的因素,则非大师手笔不能办也。 上面两点,对于《欧洲风化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涉及到材料的选 择。既然风化的演变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活入手来分析,而真实又在于极端,那么 举凡诗歌、小说、戏剧、名画、史书、档案、黄色杂志、流行读物、征婚广告、 笑话漫画、谚语民谣、名人信札、宫廷记事、晚年回忆,等等等等,无一不可为 傅克斯所用,成为他引据的材料。 理论架构既已建立,傅克斯就挽起袖子,摆开阵仗大谈他的风化史了……。 我们当然不应该冷落了另两部风化史。 《古希腊风化史》的原作者是德国人汉斯·利奇德,中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 而来。书前有王以铸(希罗多德《历史》的中译者)写的序,是一篇很有价值的 导读,其中谈到了研究、了解希腊文化的广泛意义。此书所言风化,取义似较广 泛,其“第一部”几乎可看成是某种希腊文化史。但“第二部”比较集中于谈性, 包括“男女之爱”、“手淫”、“女子同性恋”、“卖淫”、“古希腊人的性歧 变”等章,而“男子同性恋”一章则长达88页,因为男同性恋古希腊文化中一个 极重要的方面。《古罗马风化史》也是德国学者的作品——奥托·基弗见了《古 希腊风化史》,大约有心要作一部姊妹篇。书前也有王以铸的序。本书专谈古罗 马的性生活,对古罗马文学作品的引用颇多。但阅读起来趣味性较《古希腊风化 史》稍逊。 《欧洲风化史》三册是插图本,可惜插图质量平平,而且未能与文本中所谈 内容就近对应起来。但更可惜的是如此精彩的三册书却没有索引。《古希腊风化 史》和《古罗马风化史》没有插图,却都有相当好的索引,在我看来,这足以弥 补没有插图的缺陷还有余。总起来说,则燕瘦环肥,各擅胜场。 《欧洲风化史》成书于20世纪初,距今已近百年。《古希腊风化史》和《古 罗马风化史》的作者,也都是十九世纪的过来之人。这样一组极有价值的著作, 直到数十上百年后才被译介进来,这一事实本身,已经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在“借 鉴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方面还有多少工作可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