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名师讲义”丛书之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第一版。 《史学概论讲义》 据齐文颍先生在该书“后记”中介绍,齐思和先生于1935年留学归来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史学概论”课程,此课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史学概论讲义》就是以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部的原始讲义出版的。该书还收录了一份齐思和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参与诸教授联合开设的“中国史学要籍介绍”课程中的“历史地理书籍”一课的讲义底稿,并附录了与该书有关的5篇文章。 《史学概论讲义》共有8章。第一章“历史之意义与范围”,第二章“史之目的及其价值”,第三章“历史之科学观及其在科学中之地位”,第四章“历史之相关科学与辅助科学”,第五章“历史之体裁”,第六章“历史之分类”,第七章“史料论”,第八章“史料之寻求与整理”。每章后面都有“参考书举要”。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李剑鸣先生的《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据作者“后记”介绍,是在其为博士研究生开设“史学方法”课程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该书共12章,每章皆依据问题而分设5个子目。书目如下: 导言 第一章 历史学的特征 一 专业化之路 二 文史的合与分 三 科学主义的得失 四 社会科学的影响 五 独特的人文学 第二章 历史知识的性质 一 个别与一般 二 治史的选择性 三 知识的相对性 四 客观性问题 五 史学的真实 第三章 研究中的立场 一 治史的任务 二 人文关怀 三 现在与过去 四 偏私与公正 五 民族与国际 第四章 研究者的学养 一 知识积累 二 理论修养 三 专业训练 四 文化底蕴 五 历史的想像 第五章 治学的路径 一 求知与求用 二 博通与专精 三 史德与自律 四 学问的境界 五 读书与治学 第六章 继承与创新 一 学术史的梳理 二 第二手文献的利用 三 问题与方法 四 材料与解释 五 由“述”而“作” 第七章 史料与史学 一 史料的概念 二 史料的类型 三 史料的地位 四 史料的解读 五 史料的运用 第八章 解释的建构 一 解释的含义 二 解释的地位 三 解释的模式 四 理解与评价 五 事实关联 第九章 叙事与分析 一 历史叙事 二 因果分析 三 比较方法 四 定量分析 五 心理分析与假设 第十章 选题与研究 一 课题的类型 二 问题与选题 三 课题的确定 四 资料的收集 五 资料的梳理 第十一章 体例与规范 一 体裁的演变 二 文体的特征 三 引文的处理 四 标注的方式 五 图表、译名与书目 第十二章 写作与表述 一 写作的意义 二 论著的构成 三 成文的步骤 四 表述的方式 五 文章的修养(改) 索引 参考书目 后记 简评: 这两部史学概论性著作有许多共同点: 第一,作者都是我国世界史领域的著名学者。 第二,著作的基础甚至著作本身都是相关课程的原始讲义。 第三,都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安排内容。 第四,作者都具有深厚的中西历史修养,特别是具有较好的中国文化的底蕴。 第五,都具有丰富的西方史学史知识,了解西方学者在史学理论领域的代表性观点和思想,熟悉作者所生活时代的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 第六,在著述方法上,都能够巧妙地把古今中外史学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材料依据所阐述的问题而融会贯通在一起,而不是像许多史学概论性著述那样专列中西史学史章节来讲授中国和西方史学史知识。 齐思和先生的讲义在中国20世纪史学概论学科发展史上应该居有重要地位。由于这部讲义当时没有正式出版,因此新时期一些学者在梳理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历程时,对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一些同类著作(如1939年出版的杨鸿烈的《史学通论》等)的价值和地位评价明显偏高。现在看来,在1949年以前的史学概论性著述中,在史学概论的内容安排、特别是基本范畴(“历史”;“历史学”等)的辨正方面,齐思和的《史学概论讲义》是继20年代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之后最好的一部。 李剑鸣的《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当代历史学家撰著的史学概论性著述中优秀著述之一。该书不仅理论性强,而且信息量大。由于作者注意表述方面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对理论问题的阐释大多能够结合具体的特别是其个人的实证历史研究经验,因此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性。该书12章次序安排上缺乏逻辑性,是其明显的瑕疵。 从齐思和先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史学概论讲义》到21世纪初年李剑鸣先生的《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可以一窥中国世界史学家在史学理论和方法领域的探索和认识历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