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斯巴达克、同性恋、以及失落的情结(2004021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美国五十年代畅销小说的中译本《斯巴达克思》,就是电影所依据的那个蓝本。这个版本市场上没有,大概因此图书馆才不肯外借。小说以一次长途郊游为开端:漂亮的罗马青年贵族凯约带着自己双性恋的妹妹和妹妹的女朋友,顺着阿瑟辟安大道去外省渡假。沿途树满了钉着起义奴隶尸体的十字架。在舅舅的庄园里,他们结识了镇压奴隶暴动的大将军克拉苏。出于对斯巴达克某种不可告人的仇恨,凯约拒绝了舅妈的勾引,投身克拉苏将军的怀抱,搞起了同性恋…… 云雨过后,将军给疲惫的凯约讲起了斯巴达克的故事……(居然用这种方式引出马克思推崇的人,不愧是美国人!我倒。)斯巴达克是个塌鼻梁的汉子,角斗学校里所有的人都爱他。他的一个同伴在他上角斗场时,拼着命去吻他的嘴唇。他老婆樊梨尼亚是个金发碧眼的日尔曼美人,她是角斗士老板巴台图斯配给斯巴达克的。克拉苏在军营里听巴台图斯叙述樊梨尼亚时开始对她有了兴趣。她跟斯巴达克一起搞了暴动——那一章的标题就叫做"樊梨尼亚的欢乐”。(我目前就看到这里。估计小说中的情爱关系,就属斯巴达克夫妇最符合正常人标准……)
    与之相比,意大利人乔万尼奥里写的那个"名著”版本应该说是太"古典”了,这个版本满大街都是。在他那里,斯巴达克一亮相就已经是全罗马最受尊敬的角斗士和教练,并且已经获得了自由,领导起义完全是出于反对暴政热爱自由的伟大信仰。女奴隶只配当他的妹妹,他的爱人必须是罗马统治者的遗孀,还必须有一个征服了全罗马男人的希腊名妓跟在后面死缠烂打,当然斯巴达克懒得搭理她……可没料想那妓女居然还是一位饶有水平的军事家,因爱生恨之余,竟然勾结克拉苏,三下两下就把起义军灭了。临了,罗马统治者的遗孀为斯巴达克生了一个具有安慰性质的遗腹女。在这篇读着着实有些费劲的名著里,斯巴达克同志生得很伟大,死得极光荣,俨然一位古罗马时代的超级大侠——只不过庄严得有些滑稽,滑稽得又未免离谱——罗马第一夫人岂是人人得而泡之的?
    与之相比,我小时候看的那部好莱坞的同名电影就太有观赏性了。在影片中,"斯巴达克+瓦里尼亚+克拉苏”构成了一个明朗的男女三角关系,格外引人注目。瓦里尼亚是一个出身类似美国版原著的女奴隶,黑发蓝眸,外柔内刚,被首席元老格拉古形容为"是克拉苏用八个军团征服的女人”。——这个传统模式的"铁三角”是供主流社会和异性恋者观赏的。而多年之后重温影片,当目光触及片中一个戏份颇重的西西里诗人安东那尼斯时,方才惊异地发现:"斯巴达克+安东那尼斯+克拉苏”同时又构成了另外一个敏感的忽隐忽现的情感"铁三角”。——这个三角是留给有某种倾向和某种需要的人品味的。因而有些小时候"不大明白”的情节也就迎刃而解,诸如:安东那尼斯极受克拉苏信任,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什么还要逃跑?(或许是因为那个什么什么啦……)克拉苏在战俘营发现安东那尼斯时,看样子本来只想羞辱羞辱他,却发现他和身边的斯巴达克眉来眼去不同寻常,顿时怒火中烧,随即下令将战俘全部钉死在十字架上。统治阶级的暴政变成了"冲冠一怒为男仆”?(怒火耶?妒火耶?)又有,克拉苏命令安东那尼斯和斯巴达克做生死决斗,说是要"考验一下所谓奴隶的友情”。这时候考验哪门子友情?(如果其中一个是女人就可以直说是"为了考验奴隶的爱情了”……)安东那尼斯临死前对斯巴达克说:"我爱你,就象你是我的父亲。”斯巴达克含泪回答说:"我爱你,就象永远也看不见的儿子。”(我再倒……)逗号后的句子分明是留给主流社会做"合理解释”用的,简直是掩耳盗铃啊。
    类似的历史片还有如《宾虚》,罗马将军梅撒拉不喜欢宾虚的妹妹也就算了,为什么偏要那么起劲地迫害童年时代的好友宾虚?据说该片的导演曾私下吩咐扮演梅撒拉的演员在眼神里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感情”。甚至还有人分析,在经典爱情片《卡撒布兰卡》的结尾,两个男人之间的那一句"这是我们特殊友谊的开始”也包含了某种敏感的暗示……
    恐怖啊。一眨眼间,同性之间纯洁的友谊和纯洁的敌对都被某种暧昧的东西取代了,解释了。至此,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达基亚人》——那是我更小时看过的——也是我所见识的第一部罗马题材的影片。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尚不懂事的缘故,我一直当它是记忆中服装最漂亮拼杀最残忍的罗马影片:不同军团的将军们身着不同颜色的甲胄,脑后飘荡着同样鲜艳的羽毛,红的,黄的,紫的……主人公则是一位白盔白甲白羽毛的"白袍小将”……现在,为了保有记忆中的那份模糊的向往和留恋,我不敢再去找这部影片重温了。我怕从中发现某种因素,从而破坏这种因年代久远而愈显珍贵的情感。如同在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种种猜测中,我宁可选择相信"她”是佛罗伦撒某商人的小老婆,也不肯选择相信"她”就是达.芬奇本人。
    对于《斯巴达克思》,我真希望自己能重回十五年前的那个六一之夜,重用孩子的眼睛和思维,重又见证一遍那个遥远年代里的浪漫逃亡和残酷战争。那种"斯巴达克”才是我愿意重温和怀念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