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一本叫《菊与刀》的学术书还在畅销(上)(2006051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菊与刀》产生自战后历史环境,注定了要被持久注目,尤其是它畅销并催生一批相关书籍,关注这道出版风景,尤有现实意义
    2005年《菊与刀》热销到顶
    提起日本文化,很多人的脑海必然会浮现出一个漂亮的意象:菊与刀。因为被过于频繁地引用,反而容易忘了出处。
    国人较早知道《菊与刀》这本书,应追溯到1981年。金克木先生在当年第六期的《读书》上写了一篇文章《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开头是这样说的:“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这本《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一九四六年出版的,离现在三十五年,已是一本旧书了;不过在我国似乎还值得一谈,并不只是因为这书已成为名著。”
    1981年的《读书》按今天的标准看,也算得上畅销书了。《读书》的读者看了金先生的介绍,自然会有不少心向往之的人。可惜的是,金先生笔下的旧书,也要隔了六年,才能被翻译成中文。最早的中译本是浙江人民社1987年版的《菊花与刀》,首印2万多册,影响并不大。公认的权威译本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的《菊与刀》,首印不多,却常印常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知识界广为流传;又因为它生动易读,人类学家的学术作品竟也吸引了很多普通的阅读者。
    然而,《菊与刀》真正的畅销发生在去年。日本《读卖新闻》观察到这一异常的现象,“此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已将近16年,到2005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印出版,达到了空前的印数7万册。背景是围绕着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日中关系变冷。《菊与刀》中文版初版是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出版的,以后每年加印几千到一万册,进入2005年以后发行量显著增加,2月、5月各印一万册,到6月一次加印5万册。发行量到第14次印刷时累计为12.4万册。”《读卖新闻》虽然犯了一个小错误(中文版初版不是商务印书馆),但商务版的译者吕万和证实,2005年《菊与刀》的印数绝对是空前的。
    除此之外,另有五六个版本的《菊与刀》在书店热卖,并且带动了其它日本论的走俏,如戴季陶的《日本论》、周作人的《周作人论日本》、小泉八云的《日本与日本人》等,再次进入读者的视野。
    《菊与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时隔多年,没有经过任何炒作,它会从学术经典摇身一变,成为大众阅读界的宠儿?1949年,《菊与刀》译成日语后,立刻在战后的日本激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议,作为战败方的日本人,对美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抱有奋发图强的好奇心,《菊与刀》是一面特别合适的镜子,有点夸张,又颇为准确。可是,现在的日本还有人谈论《菊与刀》吗?答案是:没有。
    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是战后的日本和本尼迪克特笔下的日本完全不是同一个日本;第二,正如研究日本思想史的学者孙歌所言,“这本书从现在看,它里面的很多分析,一个是过时了,一个是太肤浅,它毕竟是不懂日语的美国人类学者写的。”
    耐人寻味的是,《菊与刀》在中国的热销,比日本迟到了五十多年。中日关系的日趋紧张,毫无疑问是一个关键的背景。它的热销还需要几个因素:读者完全没有关于日本的知识;整个社会对日本问题有很强烈的兴趣;整个社会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但这种热销永远是一个时间性的现象,中国社会什么时候热销这本书,就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了解还停留在1946年。
    非常有意思,和日本打了八年抗战的中国人,若想获得关于日本文化的整体性知识,思来想去,似乎真的只有一本书可以读,那就是美国人写的《菊与刀》。
    译者访谈
    了解日本,最方便的就是这本书
    吕万和,1925年生,江苏省南京人。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哲学辅系),1948年冬离校,后被追认为1950届毕业生。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文教部科学处副处长、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南方都市报:《菊与刀》是1986年翻译完成的,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翻的?
    吕万和:翻的时间不长,大概半年多吧。三个人一起翻的,一位当时是我的助手,另一位是他的同学。现在,他们两位都是日本的大学教授,资望和成就都超过我了。书名采用了日译本,觉得比《菊花与剑》更准确。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商务印书馆上世纪90年代才出版?
    吕万和:这也许是商务的好传统。他们任务重、挑选精,把关严。后来我们知道浙江人民出版社和另一家出了两个译本(1987年),印数不少。其实都是在我们之后翻译的。不过商务不在乎一时的销路。虽然出版晚,印数不多,却坚持不断印,列入《日本丛书》,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已第14次印刷。
    南方都市报:怎么想起来翻译《菊与刀》的?
    吕万和:我们(当时是“天津历史研究所”)以前已为商务译过《日本外交史》等,和编辑比较熟。有几本日本名著,我们一直想翻译,一是《菊与刀》,另一个是《武士道》。商务的编辑也希望出点日本文化方面的书。我从评论“日本学”著作的日文书上发现,日本人非常推崇《菊与刀》,我国却长期没有译本。我们如果还不译,不大像话。
    南方都市报:您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的?英语还是日语?
    吕万和:我们在北京先找到英文原本,后来在日本找到日译本,翻阅之后觉得日译本很好,也更方便。于是他们两位先根据日文本译,我再用英文原本校。如果不懂日文,从英文版直接翻译这本书,那就要费劲大啦。里面有很多日本专名,还涉及多种中文古书,不容易翻译准确。我们快译完时才看到台湾的译本,我一看就感觉它是从英文本直接过来的,有些专门名词显然不准确,送稿时告诉了商务。
    南方都市报:《菊与刀》出来后,还记得当时的反响吗?
    吕万和:不大知道。商务最初几次印数不超过5000册。他们很快去了日本,我也退休,都不太关心。
    南方都市报:您觉得《菊与刀》去年为啥这么热?
    吕万和:这本书最早是在日本热的。当时也热得不得了。我认为:一是日本战败投降,比较崇拜美国,更重要的,许多日本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积极反思本国传统文化。至于今日中国为什么这么热?那就要问小泉啦。小泉这么闹腾,中国人当然要了解日本人是怎么回事啦。最方便的书就是《菊与刀》。解放后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写出一本全面介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书。解放前,黄遵宪的名著《日本国志》以后,戴季陶写过《日本论》(小册子)、蒋方震写过《日本人》(一篇散文)。除学术界外,恐怕读者不多。
    南方都市报:国内的日本研究有比较热的时候吗?
    吕万和:中国近代似乎有三次热潮。一是戊戌变法前后至辛亥革命期间,主要是学东洋,搞维新。许多科学名词和新名词都是日本人先翻译的,包括共产党、干部、立场等等。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是从日译本转译的。第二次就是抗日战争,是为了抗日。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先重视日本的两次“起飞”(百余年前的明治维新和战后日本的再次勃兴),现在似乎开始重视研究近代日本的“兴与衰”这个怪圈。我参与组译的一部关于日本的重要著作,书名就叫做:《透析日本:兴与衰的怪圈》。
    南方都市报:您眼里的日本人是怎么样的?
    吕万和:1983年去过一周。1990年又去过三个月。日本人守时、规矩、认真、负责。刚到日本时,人家问我日本有什么缺点,我都不大说得出来。我接触的大都是日本和平民主人士和有识之士,他们对中国非常友好,衷心希望中日世代友好,实现亚洲和平。我和他们很谈得来。那些老顽固我没怎么接触,不知道他们的厉害,现在才知道。右翼保守势力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
    学者访谈
    日本是复数,不是单数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专业为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亚洲意味着什么》、《主体弥散的空间》等。
    关于《菊与刀》
    南方都市报:你是什么时候阅读《菊与刀》这本书的?
    孙歌: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还不太会日语,而且对日本一无所知。那时能找到的研究日本的书也非常少。当时看到这本书非常兴奋。
    南方都市报:最早看到这本书,为什么特别兴奋?
    孙歌:第一是无知,今天的读者可能也是以我当年的心情去接受这本书。如果你对一种文化完全不了解的话,你最希望有一本书能够从整体上告诉你:这种文化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它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你从什么角度进入这种文化是比较有效的。我觉得《菊与刀》在这个意义上是非常好的入门书。但这本书从现在看,除掉框架外,它里面的很多分析,一个是过时了,一个是太肤浅了。
    南方都市报:《菊与刀》是一本既权威而又受到广泛争议的书,争议之一就是作者没有去过日本,也不通日语,而作为一本文化人类学的作品,似乎是不够严谨的。
    孙歌:它受到了双重限制。第一,作者是美国人,她是在美国的框架里看日本。第二,作为日本的敌国,美国人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进入日本做人类学调查。
    南方都市报:那你觉得这本书是不是用明显的西方思维方式来看待日本文化?作者却一再想撇清这个东西。
    孙歌:我恰恰觉得西方思维方式是这本书的长项。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本尼迪克特有一个长处,她作为人类学家,始终坚持文化多元论的立场。在最后一两章里,她反复强调美国不可以把自己的民主制度那么直接地输出。你必须按照日本人的方式,去考虑如何重建一个战后的日本。说到这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讲,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