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风化史》三卷(《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 产阶级时代》),曾经令读者望穿秋水kk因为早已有过预告,而且曾 在《万象译事》上登载过片断kk近日终于问世,而且是同《古希腊风 化史》和《古罗马风化史》(各一卷)联袂登场。“万象书坊”自开 张以来,此为最亮丽夺目之景观。 这套“风化史”,基本上就是西方社会的“性文化史”。译作“ 风化史”,至为确切。所谓“风化”,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话头,至迟 在《汉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以风化天下”(《礼乐志》)或“ 既伤风化”(《韩延寿传》)这样的话,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 后者化为“有伤风化”这一成语,至今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所谓某个社会、某个时期的风化,通常总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宣 示的性道德、所主张的性观念。所以风化总是统治阶级的风化——— 但下层社会的民众通常都认可、追慕这种风化。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 下面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合于风化的: 当时男人们盛行一种风气,即相互夸耀自己妻子或情妇如何美丽, 非但所用语言奔放大胆,更惊人的是要让客人目睹自己妻子或情妇横 陈之玉体,他们往往在自己妻子或情妇梳妆、出浴、睡觉时,请客人 前来观看,以证实自己所言不谬!这种“风化”使人联想到希罗多德 《历史》中坎道列斯国王的故事。 那些不符合当下风化的行为,主动或被迫冲破当下风化的行为, 当然就可能被指斥为“有伤风化”。然而风化又是在不断演变的,当 原有的风化被认为过时,统治阶级就开始提倡新的风化——据作者的 看法,这总是与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提倡 新的风化往往意味着违反原有的风化,因此“有伤风化”的,往往首 先就是统治阶级自己。 《欧洲风化史》的作者爱德华·傅克斯,德国人,一位文化史研 究者,在当时特别被视为漫画史专家。他作此书,虽然自知“不宜男 女小学生阅读”,但想到“严肃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需要具备这个长 处”,也就释然了。 傅克斯虽然表白“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做理论的分析,而主要是生 动地叙述事实”(这一点他确实是做到了),但要让一本书具有学术 价值,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支撑全书的框架结构是不可能的。坊间有些 类似书籍,在搜集材料方面也下过一点功夫(当然与傅克斯等人的功 夫不可同日而语),但多被学者们视为搜奇猎艳之作,毛病就出在缺 乏理论架构或架构太劣。 《欧洲风化史》理论架构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将风化的建立和演变置于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上,他强调“生 产进程达到的水平决定社会整个生活进程从而也决定两性关系领域的 风化范围”,并认为各个时代的不同风化都具有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 功能。在全书的叙述中,始终贯穿着这条线索。这种理论可以说是完 全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与文化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主张也很 有暗合。 二是傅克斯一个听起来颇为怪异的主张:“真实并不在于中庸, 而正是存在于极端”。他阐述这一主张时,举了鲁本斯的名画《乡村 节日》(卢浮宫收藏)为例,认为此画是历史上最为大胆的漫画之一, 着力表现了乡村节日中疯狂的酗酒纵欲。他承认,通常乡村节日的实 际情况不会是这样的,但是《乡村节日》却是真实的kk为什么呢?因 为“画家在夸张的时候,摈弃了一切能够引起误会的外衣,发掘出现 象的核心”。 傅克斯在此处所说的夸张,类似物理学中的“忽略次要因素”之 法———物理学大师正是因为能够天才地运用这一方法,才得以推导 出那些著名的定律。在科学史上,伽利略研究摆的物理定律时,忽略 了空气阻力和转动轴处的摩擦阻力这两个因素,从而推导出简明的定 律,就是一个著名例证。后世学者论此事时认为,要忽略某些因素才 能推导出定律,一般学者就能知道;而能够正确选择那些需要忽略的 因素,则非大师手笔不能为也。 上面两点,对于《欧洲风化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涉及 到材料的选择。既然风化的演变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活入手来分析,而 真实又在于极端,那么举凡诗歌、小说、戏剧、名画、史书、档案、 黄色杂志、流行读物、征婚广告、笑话漫画、谚语民谣、名人信札、 宫廷记事、晚年回忆,等等等等,无一不可为傅克斯所用,成为他引 据的材料。 理论架构既已建立,傅克斯就可以摆开阵仗大谈他的风化史了。 他的叙述生动有趣,许多我们原先很难想像到的欧洲贵族们的风化, 听他娓娓道来,尽管都是有根有据的,有时还真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不过傅克斯的文笔十分干净,本身是一点也不“有伤风化”的。 (《欧洲风化史》三卷【德】爱德华·傅克斯著侯焕闳等译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