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人类为什么写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按照汤普森在《历史著作史》一书中所下的定义,人类是惟一意识到自己的过去并对它感兴趣的动物。
    尽管汤普森的这部书根本没有提到中国也有历史著作,但是他对人类所下的定义,显然适用于西方和中国。这可以由如下简单事实得到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学家。比如说,西方很早就有希腊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等;中国很早就有两汉的司马迁、班固等等。
    不过,人类意识到自己的过去并对它感兴趣,并不表示不同地区的人类会以相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过去。撰写不同历史著作的不同历史学家,可能还有极不相同的个人动机,似乎不能指望他们为了同一目的而写历史。
    恺撒的同时代人撒路斯提乌斯,写过《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两部历史著作。在《喀提林阴谋》的开头,这位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对他撰史的动机有过长篇议论。其中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对精神的强调,尤其是用智慧的力量寻求荣誉,以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名垂后世。与写历史直接有关的一段话是: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当然是光荣的,而以语言文字服务于国家也不是一件坏事;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人们都可以使自己成名。不仅是建功立业的人,就是记述别人的功业的人往往也受到我们的称许。
    为了成名而写历史,大概只能说是历史学家的一种个人行为,虽然成名本身也可能是许多历史学家的一个共同目的。写了《史记》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这样说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从人类整体的角度看,或就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类而言,似乎没有理由说撰写历史只是为了成名。人类之所以写自己的历史,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的开头,有一个相当简短的绪论。全文如下: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这个绪论传达的历史观念十分清楚,那就是把人类的经历或者人类实际创造的历史记录下来。对此,汤普森还有更明确的解释:希罗多德用他那朴素的散文表示了他的重要目的就是把他所知道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在希腊历史著作中,坚持对真实情况的忠诚这个原则是最显而易见的。
    但这甚至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希罗多德创建的还是最早也最古老的“叙事史”这一历史著作类型。汤普森认为,叙事史的优点在于讲述发生的事实,然而喜欢思考的人还希望知道事情是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的。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历史著作。修昔底德当然也坚持了对真实情况的忠诚这个原则,所以他说:在研究过去的历史而得到我的结论时,我认为我们不能相信传说中的每个细节。下面一段话还清楚地说明了他对自己写历史的目的的看法: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位希腊历史学家并不满足于叙述实际发生的历史事实,也不仅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更想了解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本身是个真实的事件,但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希腊人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给希腊带来痛苦和灾难的战争?这才是修昔底德关心的主题。因此不是通过叙述历史而是通过研究历史使他得到这样的结论: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由此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不是简单讲述事实,而是努力寻求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无疑是修昔底德本人为什么写历史的的原因。对此,汤普森当然也有更恰当的解释:修昔底德把希腊批判哲学的原理应用到历史写作中,这就是他最杰出的地方。
    可以肯定地说,并非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会像修昔底德那样写他们的历史著作。不过,即便为了成名的历史学家,也有成名以外的其他追求。
    比如《喀提林阴谋》的作者,决不只是为了成名才写历史。他有自己向往的志愿,即记录他认为值得记录的事件。他说:我决心撰述罗马人民的历史,把我认为值得后人追忆的那些事件挑选出来,笔之于书。
    同样地,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只是为了成名而写历史。他向往的志愿或者追求的目标,可能达到了另外一种更高的境界,至少与《喀提林阴谋》的作者不同,并不限于记录值得记录的事件。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对他期望达到的撰史目标说得非常清楚: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網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实际上,就像西方历史与中国历史并不相同一样,西方史学和中国史学也各有各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为什么写历史这样的问题,尽管并非没有意义,但却不可能有对西方和中国都适用的一致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