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迫终止读书,无书可读只是一个相当次要的原因,尤其不是惟一的原因。毕竟现在可读的书仍然很多,比如各种版本的世界文学名著俯拾即是,这在从前几乎不可想象。其他方面的书籍应该也有不少。即便是个门外闲人,如今的读书条件和读书环境,也比逝去的那些年代好了许多。 实际上,去年10月我还打算读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一书。布洛赫这位大师的名字是早就知道的,不过直到2005年,才买到他的这部汉译名著。这也难怪。这部名著早在1939—1940年出法文版,中文版到2004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距离原著发表已有60余年。而且据中译者“译后赘语”说,翻译过程也很漫长:布洛赫《封建社会》的翻译工作始于1990年,历时10多年至今始告完成,可以说是一本难产的译作。 与布洛赫的《封建社会》很晚才出中文版形成对照的是,甚至早在他的原著发表之前,国内学者就已经使用了“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这类概念。后来史学界长期讨论而无结果的一些问题,也与这类概念有关。比如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也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都是如此。这些问题的讨论,其实都有若干基本的假定。特别是这样的假定:中国历史上不但存在过封建社会,而且存在的时间很长,也没有像西方的封建主义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 到了上世纪末,史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似乎渐无兴趣。有学者说,大家开始意识到,问题恐怕不是出在我们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上,而是出在这两个概念本身:中国有没有西欧式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不存在这个分期的问题?这位学者还说,中国夏商周三代不是奴隶社会的观点已被很多人接受,但是关于“封建”这一概念的运用仍然十分混乱,以致“封建”简直成了一只垃圾筒,什么坏东西都往里扔。 成了垃圾筒的“封建”概念确实显得无意义。尽管教科书里的封建社会深入人心,尽管人们仍然在说中国封建社会,至少已经有人放弃使用封建概念。马克垚为布洛赫《封建社会》所作的中文版序言说,中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封建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不过最近似乎不少学者主张中国的封建制被秦始皇废除以后就没有了,而不再愿意使用封建一词。 如同很多人不认为中国有过奴隶社会一样,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封建社会的观点,恐怕也会被很多人所接受。我自己在《中国帝国的兴起》中,从夏商周三代一直说到秦汉,完全没有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样的概念。如果说其中也涉及某种分期的观点,也与这类概念无关,而是采用政治学关于政治体系的分类法,叫做贵族制国家和官僚制帝国。 尽管如此,我对封建主义这一概念,或者确切地说,对西方的封建主义也有一定的兴趣。以往还曾打算找些有关的书籍来读,包括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但这不是为了同古代中国作比较,不是追问中国有没有西欧式的封建社会,而是想了解一点西方在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历史。 日耳曼人征服罗马帝国之后,无疑发展出了称为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的社会组织。它在政治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不是权力集中而是权力分散,也即并不存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不过至少在一些西方学者中,西方的封建主义并未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基佐认为,罗马帝国覆亡时就有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因素,它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欧洲文明。这三个因素是:自治城市、基督教会和蛮族社会。其中蛮族的贡献,便是在野蛮状态和混乱状态中建立起了封建制度。 汤因比把蛮族对于西方社会的贡献估计得非常低,但他更明确反对把整个西方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的做法。这三个阶段是: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汤因比说,古代和近代本来是代表古希腊和西方历史这两大段的,而中世纪和近代只不过代表西方历史的两个章节。因此古代﹢中世纪﹢近代的这个公式错了,而应该是古希腊﹢西方(中世纪﹢近代)。其中的西方是指西方基督教社会。 按照基佐以来的这些西方学者的看法,西方的封建主义本身只是现在一般称为西方文明的一段历史,而非介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之间的一个独立发展阶段。因此即使在西方历史上,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亨廷顿的如下一些概括说法,应该是这些学者的共同看法: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0到800年;欧洲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最早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 既然西方的封建主义只是西方文明的一段历史,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也只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至少在那些学者的看法中,无论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西方文明的一些章节,它们即使不是西方特有的也首先出自西方。反过来说,要想把出自西方的封建概念运用到西方以外的其他地区去,难免会有许多说不清楚的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布洛赫的《封建社会》究竟是怎么看的,便成了我想读它的理由。而且正如马克垚的中文版序言所说,自布洛赫开创了封建社会的研究后,对西欧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大为发达,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也表示,布洛赫的这本书确实值得自己认真读读。我也知道,如果真的打算了解这些问题,只读一部名著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找到各种类似的和相关的书籍来读。 不幸的是,就连布洛赫的这部名著也只读了开头的几篇序言,就无法再读下去了。这回不是因为无书可读,而是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丧失了读书所必须具有的那种视力。而且这回面临的痛苦选择,不是被迫终止读书,而是彻底放弃读书。现在写这些字的时候,特别是在将它们录入电脑的此时此刻,自己的眼睛还在继续变坏,只能拿着布洛赫的那本书发呆。 我这一辈子放弃了很多东西,甚至早就想好以后还会放弃生命,惟独没有想过彻底放弃读书。一位远方的朋友说,读书人失去了视力怎么得了,那还活得下去么?这位朋友当然真诚希望我把眼睛治好,尤其希望我能继续读书,然而这些话却是异常残酷而真实的。 对我也许还对其他读书人而言,放弃读书其实就意味着死亡。虽然并不一定是自然生命的死亡,但是放弃之后已经没有剩余的东西,除了生命。 补记:写到这篇为止,右眼中心视力似乎正在丧失,看起来已经不能再写什么东西了。 2009年4月29日(农历二〇〇九年四月初五)星期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