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斯的《世界简史》让历史从平地上立了起来,成为一具树形的骨架,而这棵树要缀满枝叶果实就得靠《西方文明史》这样系统而完善的作品。如果还需要一本时间跨度更小、研究更细一些的通史,那么《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可资一荐。 “公元前264年,罗马 帝国和迦太基之间爆发了布匿战争(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三次战争)。那一年,阿育王在比哈尔登基,秦始皇还是一个孩子,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而尚未开化的高卢人,则正在小亚细亚向帕加马索要贡品。” 这是典型的H.G.韦尔斯式的纵横捭阖,此君的历史书国内引进过不少,但论影响还就是巨著级的《世界史纲》最大。上面那段话出自2年半前出版的《世界简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我还曾为此写了一篇短文:“一部世界史可以有多短”。历史写厚容易写薄难,写得又薄又好看就更是难上加难。能够欣赏韦尔斯的“写薄”的人恐怕不多,因为他不得不大量采用的那种点到为止的横向排列,形成一种炫技式的好看。为了好看,房龙以《宽容》为代表大做“通俗”文章,挑出与自己的主题有关的片断大加渲染,把深奥的问题简要处理,他所有那些有着诱人书名的历史著作莫不是凭借如此手法。为了写得好看,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里逞起口舌“讲故事”,在书中称读者为“你”,刻画人物时偏重文化传承的一面,用语感性而华丽。相比而言,擅写通史的韦尔斯的“好看”也许会令一般读者犯怵,在他把自己洋洋百万言的《世界史纲》浓缩成不到30万字的《世界简史》中,我们看到他竭力保留下来的部分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干货”。例如在“匈奴人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章中,他在短短三四千字的篇幅内一口气叙述了公元5世纪蒙古人西迁、匈奴人入侵、罗马陷落、日耳曼部落的活动、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基督教传布等众多内容,比《世界五千年》里的相关段落还要简单。若是阅读不细,甚至会错过对西罗马帝国灭亡的直接叙说——那只是一句话:“公元476年,日耳曼部落首领奥多埃塞废黜了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向君士坦丁堡通报,帝国西部从此不存在皇帝。”在这里,著作等身的韦尔斯没有加入些许笔墨丰润的描写。 幸而通史并非只有韦尔斯会写。我们看看3年半前出版的勒纳、米查姆、伯恩斯的《西方文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版),这部有百万字篇幅的通史是这样讲述布匿战争的来龙去脉的:“最早的冲突发生于公元前264年,起因于罗马人嫉恨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扩张。迦太基早先已经控制了西西里岛的西半部,现在又对靠近意大利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虎视眈眈。罗马人不愿看到迦太基人完全统治西西里全岛,成为卧榻之侧的有威胁的邻邦……”这种最典型的通史叙事风格,将它牢牢钉在我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至今。我想它谈不上是什么最权威的史学著作,却绝对是最全面而好读的通史类作品之一,而且编辑排版舒服大气,地图彩插的数量之多让人欣喜。 韦尔斯的《世界简史》让历史从平地上立了起来,成为一具树形的骨架,塑造出一种各国各朝历史联为一体的印象,而这棵树要缀满枝叶果实就得靠《西方文明史》这样系统而完善的作品,它能实现足够的面面俱到,并以此来克服此类书常会带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如果还需要一本时间跨度更小、研究更细一些的通史,那么三联书店去年出版的《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可资一荐。叙述、分析、结论和文献四部分构成了这部教材形式的通史专著,不仅足够翔实,而且树立了一份通史写作的绝好范本。 不过,当年读《世界简史》,我感到尽管韦尔斯的文风不可避免地散漫随意,但即使在有限的篇幅之内,他还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融入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可贵的“在场感”,而不是耽于摆弄一堆干燥的“结论”和“意义”。这一点当然为《世界文明史》所逊,而《喧嚣时代》则使用当事人的文献来弥补。所谓戏法人人会变,通史作家们各有所长,上面所说的这些书,自然各有其“好看”的一面,不妨各尝一脔,即可知一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