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学科,也是一门智慧之学,它通过真实可信、广泛充分的史料,让人们知古鉴今、展望未来。要做到这些,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颇有启发意义。 研究历史,书斋里、图书馆里的阅读非常重要。史学工作者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理念,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尽量收集和阅读有历史价值的文献与书籍,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然而,仅仅如此还不够。特别是对于近现代史研究来说,还应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工厂等去调查,把书斋里的史料和调查所得的材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历史。过往一个时期,历史研究多侧重政治与军事,这很重要,但难以说明社会全貌。社会是多元多样的,要理解真实的社会,就必须研究物质文明的发展,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人们的认识。在这方面,实地调查大有可为。对于近现代史研究来说,也有条件开展实地调查。 在历史研究中,实地调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也让我收获良多。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被列为国家“七五”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我与课题组成员带着问题出发,调查了冀东农村和太行山地区的人口、地理环境、农村基层政权的演变、农作物生产、农具及农作物技术改良、城镇集市贸易、宗教迷信、宗族、秘密会党、土匪兵痞、文化教育、民情民俗、灾荒、土改等情况。1996年,冀东农村调查相关成果出版。20世纪90年代,我又到北京市房山县吴店村和顺义县沙井村、天津市静海县冯家村、河北省栾城县寺北柴村、山东省平原县夏家寨村调查。这一调查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满铁”调查机构对这5个村庄的调查资料基础上,把调查时间范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积累了大量口述与文字资料。整个调查花了近6年时间,形成了《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构建了20世纪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心理变化的实态,“让农民叙说他们的20世纪史”。实地调查与书斋里的研究不一样,并非一帆风顺,但那确确实实是在抢救资料、抢救历史,有益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累。既然如此,就必须知难而进。这是学者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对这句话,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有了更深体会。这不仅因为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书本上没有,而且因为有些书本上的东西与实地调查结果相去甚远。有的资料在大图书馆找不到,却在乡镇发现了;有些情况书上记载是这样的,听亲身经历者讲述却是那样的。这让实地调查变成很有意义的事情,越调查越有兴趣,可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只要抱着小学生的态度问这问那、问东问西,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大学堂。通过实地调查,史学工作者可以得到锤炼,也会对历史产生许多新的认识,获得某一领域的发言权。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一些研究成果能获得好评,与注重实地调查是有很大关系的。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历史学的影响力就在于反映历史的真实。践行历史学求真之道,既要读书万卷,也要行路万里。后一点我们重视得还不够,需要大力提倡。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