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金重远:南联邦解体二十周年祭——记一个“小帝国”的终结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金重远 参加讨论

    眼见大势已去,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只得另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存在逾四十六年之久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终告解体。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至此南联邦正式宣告解体。此时这场政治风暴离1991年12月21日的苏联瓦解仅四个多月的时间。由于它发生在巴尔干的一个小国,当时并未引起世人足够的注意。事实上,这个“小帝国”的终结不仅对欧洲,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学界回顾和反思。
    一次民族大迁徙
    提起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人们自然会首先想起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期日耳曼人向东的那次大扩展,他们不仅摧毁了西罗马帝国,而且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国家,诸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
    但另一次民族大迁徙同样不应淡忘,那就是公元六至七世纪,原本游牧在东欧大平原的斯拉夫人大举南下,浩浩荡荡直奔巴尔干。当后来思乡心切,意欲北返时,却遭到剽悍的马扎尔(匈牙利)人骑兵的拦截,从此关山阻隔,只得与巴尔干的崇山峻岭为伍。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组成南斯拉夫人,与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三足鼎立,形成斯拉夫三大民族集团。
    巴尔干地处各种势力冲撞之地,我们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来自罗马帝国之争、基督教的欧洲和伊斯兰教的亚洲之争、天主教和东正教之争。
    而在巴尔干,如以半岛的中部为界,其西侧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主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均为天主教徒;而其东侧的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则长期处于拜占庭帝国和土耳其的影响下,主要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大都皈依东正教或伊斯兰教。
    这种文化上的割裂使南斯拉夫人的历史进程在外来影响下时起时伏,带有戏剧性的色彩。正如南斯拉夫著名作家拉奇基所言:“我国人民处于东西方的分界线之间,当早就存在的东西方矛盾激化,并向两极发展时,我国人民的全部生活就受到这两股潮流的影响。”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不同文化激烈交锋的背景下,南斯拉夫人竟常拔刀相向,同室操戈,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一个拼凑起来的王国
    到了十九世纪初,散居在巴尔干半岛各处的南斯拉夫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在1809年建立的伊利里亚行省(包括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引发了南斯拉夫人思古之幽情,他们力图把古代伊利里亚人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证明古伊利里亚人就是自己的祖先。
    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伊利里亚主义在巴尔干半岛曾盛极一时,伊利里亚被说成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象征。在克罗地亚涌现出许多文化团体,它们都极力宣扬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复兴和统一。
    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终于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独立,1908年保加利亚也获得了同样的地位。
    在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巴尔干各国齐心合力把土耳其逐出欧洲;塞尔维亚脱颖而出,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南斯拉夫人处于不同的营垒:支持协约国的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和在奥匈统治下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捉对厮杀,酿成少见的人间惨剧,终于使他们痛感有立即联合起来的必要。
    经过长期的协商,一次大战的炮火甫停,1918年12月1日便组成了一个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由塞尔维亚的卡拉乔治维奇王朝统治,国王便是出自这个王朝的亚历山大。
    这个王国被宣布是实行议会制的民主国家,后来也确曾在1921、1923、1925和1927年举行过四次议会选举,但要说到民主,却是句空话。自青年时代即在俄国宫廷中消磨时光的亚历山大对专制治国素有好感,而把议会则摆在一边,当做一种摆设。
    亚历山大主张中央集权,推崇大塞尔维亚主义。从1918至1929年的二十四届政府中,92%的首相均由塞尔维亚人担任;此外,92%的内务大臣、83%的外交大臣也均系塞尔维亚人。所有国防大臣的职务均落入塞尔维亚人之手,同时全部高级军官也主要为塞尔维亚人。换言之,塞尔维亚人掌握了全部军权。
    对此,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分子均深表不满。他们认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是三个独立的民族,因此应实施联邦制,坚决反对塞尔维亚一家独大的中央集权,和政府发生激烈冲突。1928年6月,克罗地亚的两位议员在议会中被塞尔维亚极端分子开枪射杀,国内局势发生激烈动荡。
    1929年1月,亚历山大国王发动政变,宣布中止议会活动,解散所有政党,将大权集中在国王一人手中,此后又改变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亚历山大此举使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克罗地亚极端分子帕韦利奇趁势组成名为乌斯塔莎(意为起义者)的恐怖组织,展开各种破坏活动,并于1934年10月在马赛将法国外交部长巴都和来访的亚历山大国王一并杀死。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暴席卷整个欧洲时,这个拼凑起来的小王国根本无力抗击外敌,很快就在1941年4月被德、意、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四国所占领和瓜分。
    一场血腥的兄弟阋墙
    南斯拉夫被占领后,塞尔维亚划归德国,而克罗地亚则成立所谓“独立国”,实际首脑即是创建乌斯塔莎的头目帕韦利奇。在他的策划下,克罗地亚加入了轴心国,与民主国家对垒。
    帕韦利奇上台后公开宣称:“克罗地亚人根本不属于斯拉夫血统,他们是哥特人的后代,关于他们是斯拉夫人的说法是强加于他们的。”并参照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令,颁布保护克罗地亚人的雅利安人血统和荣誉的法令。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本为同一种语言,只是克罗地亚语使用拉丁字母,而塞尔维亚语则使用基里尔字母,但帕韦利奇竟下令查禁所有用基里尔字母印刷的书籍,甚至宣布只有克罗地亚语,而无塞尔维亚语。
    随之而来的则是在“独立国”推行赤裸裸的种族清洗政策。其内政大臣阿尔图科维奇下令禁止“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吉卜赛人和狗”进入萨格勒布市公园、饭店和搭乘所有公共交通工具。而“独立国”的教育和宗教大臣布达克则更制订了详尽的清洗塞尔维亚人的计划,宣称:“我们将干掉一部分塞尔维亚人,迁走一部分塞尔维亚人,而对于剩下的塞尔维亚人则强迫他们接受罗马天主教,这样一来,这一部分人就将被克罗地亚人同化。”
    “克罗地亚独立国”甚至公开叫嚷,它的政策就是要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或屈从,或滚蛋”,所有的塞尔维亚人除“接受命运,或投入刀剑之下外,别无其他选择”。
    自1941年4月底开始,“克罗地亚独立国”便对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实施大规模屠杀,如在格利纳一地便有一千两百六十人被关进东正教堂活活烧死。估计战争期间约有二十多万塞尔维亚人在克罗地亚境内惨遭杀害,同时在波黑境内也有大批塞尔维亚人被迫害致死。
    帕韦利奇及其乌斯塔莎匪帮所推行的种族清洗政策激起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因而使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在不少场合带有内战的性质。这种兄弟间的相互残杀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给南斯拉夫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共有一百七十万人在二战中丧生,占全国人口的10.6%。
    一个貌似联邦的“小帝国”
    1945年11月,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便正式成立,它由六个平等的人民共和国组成,即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黑山和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还下辖有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自治区。1963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科索沃则提升为自治省。
    这种联邦制似乎满足了多年来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诉求,因为它是自愿联合的各平等民族的联邦国家。
    南斯拉夫对内推行自治社会主义,力图摆脱僵硬的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就;对外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高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
    但是南斯拉夫当时实行的联邦制度实际上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领导全国的最初是联邦部长会议,后为联邦执行委员会,并增设总统一职。到了1971年又设立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作为集体国家元首。同时南斯拉夫共产党在1952年更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并明确党的任务不应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而只应通过政治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人民接受党的政治路线。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南斯拉夫似乎变得越来越开明,越来越民主。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自1936年起便在国内积极开展活动的南共逐渐赢得群众的信任,二次大战期间又领导人民战胜顽敌,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威信。在战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成为南斯拉夫人民领导的核心。久而久之,南共习惯在所有事务中发号施令,并使群众盲从自己。
    铁托长期担任党的领导,在长期反法西斯斗争中坚忍不拔,享有崇高威望。战后历任南联邦部长会议主席兼国防部长等职。1953年起又任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63年当选为终身总统,1974年出任南共联盟终身主席,大权独揽,在世时无人敢攫其锋芒。
    这种权倾一时的状况使世人莫不为之咋舌。英国有位名记者曾有幸造访铁托及其夫人约婉卡,当约婉卡带着几分自得向他一一展示每日所替换的华丽衣衫时,他不禁感叹工人出身的铁托已经完全过上了帝王般的生活。
    铁托晚年时曾和一名二十多岁的女歌星过上同居生活,在南斯拉夫人民中引起窃窃私议。当南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西方记者有关此事的询问时,竟然面无愧色地回答:“我们南斯拉夫人从不过问总统的私生活。”这里总统和国王两字之间完全可以画上等号!
    巴尔干半岛即使在走出中世纪后,也全然没有摆脱君主制的阴影。一次大战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都纷纷打出王国的旗号,南斯拉夫也赫然在其中!
    塞尔维亚人在十九世纪由卡拉乔治维奇王朝和奥布雷诺维奇王朝交替统治;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则长期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他们对王朝和帝王都素怀敬畏之感。
    这样,一党专权加上一个享有终身领袖头衔的铁托便使号称联邦制的南斯拉夫变成一个道地的“小帝国”。
    一出悲壮的谢幕
    尽管铁托铁腕治国,取得一些成就,然而南联邦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某些弊端仍不时浮现出来。
    经济发展虽引人瞩目,但与当时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据1971年统计,为追求更富裕的生活,约有5.2%的人去国外打工,其中63.2%为男性,而且多为三十岁以下的青年。
    同时国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斯拉夫人的年均收入为一千四百美元,其中斯洛文尼亚最高为两千三百美元,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均为一千六百美元,马其顿和黑山则都为九百美元,科索沃最低,只有四百五十美元。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为争夺一个工作岗位,斯洛文尼亚为一人,克罗地亚为七人,塞尔维亚为十四人,马其顿为二十二人,而科索沃竟高达四十八人,由此可见那里失业率之高。
    由于按国家规定,经济发达地区应抽出一部分资金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遂使前者深为不满。1969年,斯洛文尼亚激烈反对为在南斯拉夫修筑公路而分摊给它大量的公债。据1971年克罗地亚报刊披露,该国每年约有30%的国民收入转入其他共和国的国库,使克罗地亚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而不发达地区则抱怨得到的援助太少,同样感到不满。
    久已存在的民族矛盾也因此激化。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关于民族的概念一向十分混乱。如波黑境内的穆斯林作为一个民族长期未得确认:1948年称他们是“身份不明的穆斯林”,1953年则被界定为“民族身份不明的穆斯林”,1961年忽又把他们划归为“人类学上的穆斯林”,直到1971年始最终承认他们是“民族学上的穆斯林”。
    居住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在二战后已占当地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一直抱怨自己的政治地位太低。1968年发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不仅要求取得更广泛的自治,而且还要求成为南联邦的第七个共和国。只是在联邦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后,这场风波才告平息。
    民族主义情绪历来很浓厚的克罗地亚自1967年起便不断开展要求提高本国文化地位的活动,到1971年更逐渐发展成为对抗联邦政府的运动,只有在铁托亲自出面干预后,这场动乱才告终结。
    就是铁托本人也难逃这顶民族主义分子的帽子,由于他出自克罗地亚民族,因此塞尔维亚人便一直怀疑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蓄意削弱塞尔维亚的实力,动摇其在联邦中的领导地位。
    除了国内问题,国际上也时有麻烦缠身。1948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将南共开除出去,此后便形成南联邦和苏东阵营的尖锐对立。为此南共进行了全面整肃,据统计有五万五千六百六十三人被审查,占1948年全体党员总人数的19.52%,其中一万六千两百八十八人被捕和判刑,对南斯拉夫的政治生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南联邦所经历的上述困难还不时引发党内的激烈斗争。1954年,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副总理的德热拉斯猛烈抨击党的各项政策,断言南共已经质变,受到严厉批判,并被开除出党,饱受牢狱之苦。1966年,副总统兰科维奇因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权力下放,也被撤除所有职务。由于铁托生前大权在握,完全能控制住局面,因此所有党内斗争都有惊无险,未动摇南联邦的根基。
    铁托在1980年去世后,南联邦虽采取一些巩固集体领导的措施,但已无法稳定局面。1990年1月,南共联盟宣告解散。在苏东剧变的影响下,南联邦已呈独木难支之势。在随后举行的自由选举中,除塞尔维亚社会党(原塞尔维亚共盟)和黑山共盟在各自的国家中选举取胜外,其他四个共和国都落到民族主义政党手中。到年底,南联邦境内出现两百四十八个政党,情况已完全失控。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同时宣告独立;同年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黑和马其顿也先后宣告独立。
    眼见大势已去,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只得另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存在逾四十六年之久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终告解体。
    南联邦的解体引发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波黑内战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2002年,南联盟又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从此,南斯拉夫这个字眼遂从政治地图上永远消失!
    于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南斯拉夫人便开展的争取统一的斗争遂悲壮谢幕。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