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问,仅就字面而言,当有学有问。有学无问,缺少必要的质疑与切磋,能否成就真学问,是很可疑的。即使曾经是真学问,长久地学而不问,也会因故步自封而走向僵化,终将渐渐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这学术之问,既包括自己之问,同事之问,还应当包括海内外的同行之问。问之愈广,学之愈真愈深。切磋学问的途径固有多种,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中国近代史的专业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支高水准的也是海内外最大规模的专注近代史研究的队伍。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则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术机构和智库。尤其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者来说,胡佛研究院档案馆关于民国时期珍贵史料的收藏,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宝藏,前往探宝者络绎不绝。近代史研究所和胡佛研究院的学术合作无疑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早在五年前,近代史研究所和胡佛研究院便已开始探讨合作的途径。最初的商讨是围绕着学术资料的保存及开发而展开的,碍于一些我们不能左右的因素,尚未成功。2008年11月,双方共同主办了“民国人物与民国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合作终于迈开了重大的一步。这本论文集便是此一会议的成果体现。 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必有几位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们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给这个时代打上了深刻的个人印记。蒋介石便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位人物。这次讨论会充分利用胡佛档案馆所藏史料,对民国人物,主要是蒋介石,进行了集中的研讨。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各自观察角度的不同,海内外学者对于蒋介石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不同地域,蒋介石分别呈现出神与恶魔的不同面相。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以更为科学的冷静的目光来审视过往的历史人物,蒋介石走下了神坛,也走出了地狱。研究者终于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平实的对话。作为长时期统治中国的领袖人物,蒋介石在争取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及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方面,有成有败。是非功过,如何评说,给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 为民国史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的不仅是研究环境的改善,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开放也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可能。这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暂存在胡佛档案馆的《蒋介石日记》对社会的开放。长达五十五年的日记,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使我们对许多历史事件的了解更为准确。本书收录论文17篇,这些论文在若干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民国史研究的新方向、新动力。可以预料,《蒋介石日记》对民国史研究的冲击和推动还将进一步展现出来。 召开“民国人物与民国历史”讨论会及编辑出版这一论文集是近代史研究所与胡佛研究院成功合作的开端。双方同意,这一联合研究及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将继续进行下去。此外,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扩大。我们期待着,这一合作的加强将为海内外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不断提供新的助力。 胡佛研究院的布雷迪、郭岱君、林孝庭及宋曹琍璇先生,近代史研究所的金以林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杨群和徐思彦先生以及诸多同仁,为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及论文集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9年8月 (本书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36.7万字,59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