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吴敏:故乡加速度发展的真实记录——读新版《沁水县志》感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吴敏 参加讨论

    每想起故乡,总有一种亲切、温馨的情感涌上心头;每听到、看到关于故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或大或小好消息时,这种情感更增添了几丝欣喜和欢愉的成分。当得知新编纂的《沁水县志》(1986-2003)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并亲手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大书时,我心里不仅明显、强烈地感到了一股暖融融、喜滋滋的热流汹涌而至,还立时产生了想写这篇短文的意念和冲动。
    将近20年前,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当时刚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沁水县志》,毫不犹豫地便买了一本。从我非常尊敬的乡贤江地先生(山西大学教授、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为那本县志写的序言里,我得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沁水县志》只有三种。江地先生的那篇序文说:“第一种是康熙《沁水县志》,全文共有十卷,那是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由当时的沁水知县赵凤诏领衔修纂的,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八年;第二种是嘉庆《沁水县志》,全文共有十二卷,外加卷首一卷,那是1801年(嘉庆六年)由当时的沁水知县徐品山领衔修纂的,实际上的主编是张心至,距今一百八十四年;第三种是光绪《沁水县志》,全文共有十二卷,外加卷首一卷,那是1881年(光绪七年)由当时的沁水知县秦炳煃领衔修纂的,实际上的主编是李畴,距今已经有一百零四年了。”这三种《沁水县志》历史版本,再加上1987版和现在刚出版的两种《沁水县志》当代版本,《沁水县志》现在共有五个版本了。这五个版本之间相隔的时间,从第一种到第二种是104年,从第二种到第三种是80年;从第三种到第四种是106年,从第四种到第五种是19年。我列出这个时间表后突然发现,这个时间运行序列呈现出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第四种到第五种之间的突然加速度,即从原来的一百来年猛地变成了不到二十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加速度呢?不用怎么思考即可以知道,其根本原因就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交替之际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沁水县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加速度发展。以“加速度”编纂和出版的《沁水县志》,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沁水县在现代化建设中“加速度”发展的迅猛脚步。
    我在距离沁水约900华里的省城做教学工作,回故乡出公差的机会几乎没有,只是自己家里或亲戚家里有什么红白大事的时候才回去。这个缺憾,反倒给了我一个远距离、间隔性观察故乡发展变化的有利条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二十多年来,我每次回到根系所在、魂绕梦牵的故乡沁水,都会清晰地感觉到、聆听到她迅猛挺进的脉搏跳动声。
    沁水县城西南方向十来里处有一个小山庄,那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幼年、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我每次回老家都要从县城经过,所以,对沁水县城二十多年来的显著变化印象很深,感触良多。
    从1958年到1963年,我在沁水县城读高小和初中,曾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五年。在我当时的记忆里,县城的规模非常之小,主要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也有一条北街,非常之短,走不了几步就到头了。即使那东西街,加起来也不过半里来长。故而外地人往往讥讽地说:“在西关稍被风吹掉帽子,弯腰拣起来就到东门口了。”那时的街道完全由石头铺成,仅有一两丈宽,坑坑洼洼很不平整。街两边是砖木结构的陈年老房,仅有的几家商店铺面也很小。
    1982年,沁水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县城几乎一半的房子被冲毁了,状况非常凄惨。灾后,在省、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沁水人民奋力重建家园,不到两三年时间就在几近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又建起了一座新城。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几年不到就是一个新面貌,越来越看不到往昔的影子了。
    我每次回老家往往都是来去匆匆,时间紧促。今年夏天回去时间稍宽裕,我在县城住了一天,比较从容地游览和品尝了一下这座小城崭新的容貌。
    过去狭窄的石头小街早已变成了宽阔的现代式大街,水泥街面平坦而整洁,街两旁的柳树婷婷玉立、婆娑多姿,各式各样的楼房鳞次栉比,给人以亮丽、清爽和现代之感。原来的东街被改造成了步行街,街中央是一个个造型别致的花坛,还有供行人休息的固定座椅。这一段街道上各色各样的商店很集中,或购物、或游逛的行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一派繁荣景象。
    县城南面与老街平行的是在原来乱石河滩上新开通的一条新街道,它东起烈士陵园的塔山脚下,西至五柳庄村的杏河拐弯处,笔直宽畅,足有七、八华里长。这条街道的中间地段主要是商店,两头稍偏远些的地方有党政机关、医院和学校,同时还有许多新建的民房。那一座座或两层、或三层的居民小楼,一户一院,楼的形状各有特色,犹如大城市里的别墅一般。新街道中段是一座横跨梅河的大桥,将东西两段街道连接成了一体。桥上行人悠悠、车辆如梭,桥北侧是用橡皮坝拦截梅河水而形成的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两岸的堤坝上既有供人们游览、歇息的亭台楼阁,也有一些艺术雕塑和历代文人吟诵沁水的诗词石刻。桥南侧是由溢出橡皮坝之湖水形成的潺潺溪流,同杏河水汇合后沿着山麓东向而去。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南北两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不远处的铁路高架桥凌空飞跃、气势磅礴,构成了一幅巍峨壮观、美不胜收的立体图画。
    我亲身感受到的沁水发展变化毕竟是茫茫沧海之一滴水珠,这次翻览新版《沁水县志》,对她18年来(1986-2003)大跨步甚至是飞跃式发展的卓著成就才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下面是我从新版县志摘录出来的一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沁水县全方位“加速度”发展之一斑。
    农业生产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愈益得到了重视,比如,18年来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50多个,地膜覆盖由1988年的693公顷增加至2003年的7060公顷;粮食作物2003年的产量和1986年的产量相比,平均亩产量由144公斤增加至228公斤,其中,小麦亩产量由129公斤增加至218公斤,玉米由188公斤增加至279公斤,油料亩产量由39公斤增加至79公斤,棉花由24公斤增加至45公斤,水果总产量由932吨增加至2435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羊年末存栏数由1986年的31195只增加至2003年的170954只,蜂蜜总产量由1986年的188吨增加至2003年的238吨;农业机械拥有量,从1986年到2003年的增加情况是,总动力由41866千瓦增加至178681千瓦,小型拖拉机由479台增加至4240台,农用汽车由165台增加至680台,收获机由300台增加至1428台,三、四轮机械运输车由53台(1989年)增加至6953台。
    工业生产方面,从1986年到2003年,总产值由3173万元增加至13943万元,利税由223万元增加至26195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利税由223万元增加至26195万元,乡村集体工业企业利税由26万元增加至8870万元,民营工业企业利税由41万元增加至1476万元;煤炭运销总量由34.1万吨增加至368万吨,完成各项收费由26万元增加至45593.8万元,纳税由2万元增加至3775.9万元;县网供电量由2870.86万千瓦时增加至11687.81万千瓦时,售电量由2599.44万千瓦时增加至10525. 70万千瓦时。
    财政收入方面,在1986年到1990年的时候,沁水县还是全省35个贫困县之一,经济发展滞后,财政状况很困难。此后,县委、县政府努力加大脱贫工作的力度,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财政收入飞跃式增长,财政总收入从1986年的614万元猛增至2003年的20104万元,增加了将近33倍。
    居民生活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金额由1986年的278.29元增加至2003年的1617.16元,其中,文化教育费由5.64元增加至166.58元,医疗保健费由5.08元增加至109.09元,交通通讯费由1.10元增加至168.6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金额由1990年的935.9元增加至2003年的3639.36元,其中,文化教育娱乐费由91.98元增加至330.48元,医疗保健费由35.22元增加至266.28元,交通通讯费由13.69元增加至511.08元。
    摘录上面这一大串数字本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我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泛起一阵阵欣喜。为故乡工农业生产指数的飞速增长而欣喜,为故乡财政收入以几何级数连续翻番而欣喜,为故乡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而欣喜。这些年来,我那些在农村老家居住或者已经从乡下迁移到县城的亲戚们,家家都安装了电话,年轻人都用上了手机,多数家里有摩托车,有的还开上了自己的私家小轿车。我原以为他们只不过是几个“幸运儿”,看来我的这个估计太不准确了。俗话说“水涨船高”,随着沁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度”发展,全县乡亲们的生活水平都整体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我的亲戚们仅仅是生活在沁水这条大船上普普通通的几个分子而已。啊!故乡,作为一个远在异地的游子,我真为你二十多年来的“加速度”发展而高兴、振奋和骄傲!
    作为一个远在异地的游子,作为一个新版《沁水县志》的读者,我觉得特别需要感谢沁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感谢参加编写新版县志的一切工作人员。感谢你们以辛勤的劳动真实地记录下了故乡“加速度”发展的隆隆足音,感谢你们将故乡美好的今天和必将更加美好的明天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我还想说的是,你们在1987年版县志出版后的短短19年,又奉献上了一本将近110万字的新版《沁水县志》,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能都是比较罕见的,谨向你们表示真诚、炽烈的敬意和祝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