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段祺瑞如此信任自己的心腹爱将徐树铮,以至于还经常替他背黑锅?除了跟个人性格有关,跟跟帝国传统官僚体系绵延了两千年的积习有没有关系? 作为封建军阀的张勋,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他复辟清朝全是开历史的倒车。但这里面是否还有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这些问题,伴随在张鸣日复一日的读书过程里。他自称读书,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要是不读点什么,就浑身不自在,只要读书,就会有各种问题产生。想通了就写下来了,于是有了今天的这本书《帝国的溃败》。 帝国因何溃败?张鸣把它又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对内的养人官僚制度,对外怀柔的天下体系。而这套理论结构中,帝王、皇帝才是核心内容。在点和面的交错中,这本书讲述传统帝国积重难返的点滴。 腾讯文化: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张勋复辟这件事? 张鸣:我们习惯用进步史观来看问题,所谓进步的就是好的,倒退的就是不好的,跟小孩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一样。实际上我们的史观跟小孩没什么本质区别,但历史还是比较复杂的。张勋复辟倒不见得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如果为了自己的私利的话,那最好可能就不复辟了。复辟风险很大,最后也把自己的地盘弄丢了嘛。 我现在的理解就是说,本身共和就是搞早了,人们实际上还是很不适应这个东西。已经有两千年皇制的国家,很难一下子没有皇帝。共和国的设计者也是不大清楚共和国到底怎么回事,制度也很粗糙,运作起来就非常麻烦。 有人就想赶紧回去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不是想回到专制搞君主立宪。这种设想并不是大逆不道。好像法国大革命把国王干掉了就是好事,我们以前确实是这样的。其实后来看,妥协的英国革命可能对国家发展更好更平稳一点。 腾讯文化:那国会制为什么在中国实行不下去?这本来应该是中国社会实现过渡的一个非常平稳的方式。 答: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设计本身有问题。在清末立宪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些尝试,那个时候咨议局这些运作还可以,但是后来到民国之后,国会和行政机构之间出现很大的问题。 其实开始做都不像,不光中国做得不像,大家做的都不像,但不像就慢慢做嘛,但是大家都不这么想。夹生饭再变成米是不可能了,干脆我们用更大的革命来解决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最后革命的结果就是没有国会了。 腾讯文化:是不是也跟当时国会议员谋求自己的私利有关? 答:其实人都是谋私立的,不能指望完全有公立心,一帮人做事完全处于公益是很难的。但是得有一个平衡,既能为自己谋私立,同时要做事。你去苛责这些议员意义不大,他们的确没做好,当时整个中国都没好好做,实际上都没有想把它做好。 比如说袁世凯刚开始设计国会不行就解散了,准备搞一个立法院啊,类似国会的东西,就没有搞出来。中国一直就没有一个好宪法,都是搞一个临时约法凑事。 宪法是国会运作的一个基本的规则,国会在宪法之中运行,对它来说宪法是致命的东西。所以中国一直没有好的宪法,国会跟立法机构、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就理不顺,司法裁决也谈不上,其实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始终没确立起来。所以国会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宪政体制或者代议制在中国有没有可能成立的问题。 腾讯文化: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内阁制中国也都试过,只不过都昙花一现了。 答:对,就是这个问题。其实中国是这样的,不光是总统制和内阁制的问题,后来还实行过五院制,其实都做过这种试验。但是其实都不试验,而是权宜之计。孙中山为什么把总统改成了内阁制或者半总统制,就是因为他防范袁世凯。他想的是权力的东西,不是想这个程序怎么合法。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权力的需要来搭建的,所以根本就没有生命力。 腾讯文化:您在书中专门有一篇讲袁世凯,您怎么样评价他的“半旧不新”? 答:晚清就是学西方,要不学西方怎么会有今天呢?但是这其中就有人不想学,有人在捣乱。袁世凯始终是一个不想捣乱的人,他是想学习的人。但是他身上其实带有旧的痕迹,所以他在政局运动中就有问题。 第一他学习西方学得很好,他做很多新事物,新的改革做得很好,包括训练新军、司法改革等新事物,他做得不错,但是确实他当政之后,习惯于玩弄权术。权力思维太强,旧痕迹太重。 腾讯文化:您在书中提到段祺瑞甘愿给自己的心腹爱将背黑锅,是跟官僚体制的积习有关吗? 答:其实徐树铮他自我感觉太好。他是才华横溢,但是他确实老想当诸葛亮。实际上民国的运作是要靠制度的,是要靠制度本身的力量来做的,而不是靠个人所谓的权术、权谋、聪明智慧。 但是他确实很在意这个东西,不在意制度建设,所以徐树铮特别爱玩权谋,段祺瑞又特别信任他,所以他经常把事玩砸了。后来段祺瑞倒台其实跟他很有关系。其实这人是很能干的,不是一个庸才,但是人聪明过度就不聪明了。 段祺瑞呢,这个人有担当,他部下做的事他都担着,但是担当多了也麻烦。担当是一方面,办砸了你得给他撤职,但是他不。段祺瑞不太识人。小徐这个人是能干的,但是他确实是经过乱干事,所以最后他干不成事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