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梅然:昔日头号陆上强国的海权梦想为何破灭?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梅然 参加讨论

    欧洲“北海水师”的崛起
    1895年,中国满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覆灭了。但与此同时,在欧洲的北海东岸,一支“北海水师”正处于崛起的前夜,这就是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的海军。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大军干脆利落地大败法军,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扫清了最大一块外部绊脚石。法国陆军至少自路易十四时代起就广被视为欧洲最佳,但此时其威名碎了一地,德国陆军则名扬天下。从此,他国的陆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德国陆军为模板。不妨说,德国陆军是首个拥有世界级声誉的“德国制造”。
    那海军呢?大家一时还是以英国为榜样,谁让人家自18世纪初就一直是头号海军强国呢。英国和德国在陆海军上的优势正好是反着,英国的海军强,但其陆军也就算二三流,而德国海军直到1898年,在各大国中也只能算三流,吨位排名世界第六。著名的德国首相俾斯麦曾如此表示对英国陆军的鄙视:如果他们在德国海岸登陆,我们派些警察就能打发。但英国人何尝不能反唇相讥:如果德国海军来犯,我们派些渔船就能拿下。
    但是,随着德国的崛起,德国海军的春天也来临了。从1890年代末开始,德国海军走上了迅猛扩张的道路。到1914年,德国海军的总吨位已相当于英国的3/7,居世界第二,最新式主力战舰有21艘,仅次于英国的29艘。但谁能想到,到了1919年,其中的多数战舰竟然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群体性“自尽”了。
    德国海军为何会井喷式发展?其主要的战略蓝图是什么?为何最终遭遇的又是上述悲催命运?
    为何德国海军大跃进?
    先说说德国海军大发展的四个主要原因。
    一是,尤其在19世纪80和90年代,德国在经济上有了迅猛发展,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海外商业也蒸蒸日上,并加入了争夺殖民地的行列。这样,德国人也越来越多地感到,如果没有一支强大海军保驾护航,要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要在海外与他国竞争,心里不踏实。
    二是,随着德国经济和科技水准的迅速提高,无论就财力、工业能力和技术实力而言,德国也具备了海军大发展的物质条件。
    三是,德国此时在欧洲大陆上的两大对手或潜在敌人就是身边的两大强邻,法国和俄国,于是德国人担心,即便自己能够一敌二,但如果英国也站在法俄一边呢?他们觉得,如果有一支强大的德国舰队可以将炮口随时对准英国以示警告,英国人也许就不敢掺和欧陆战争了。换言之,海权可为陆权服务。
    四是,发展海军也可以为德国的国内“维稳”服务。在当时的德国,以贵族地主阶级为首的保守派掌控着政权和军队,作为其代表的皇帝则手握军政大权,首相等军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虽然有议会和议会选举,但议会权力相对有限(主要权力是在财税方面),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党派也不能上台组阁,最多只能在议会中多些发言权。但是,随着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行,要求进行政治变革的声音也在上升,尤其在城市阶级中。自由主义者主张搞议会民主制,不少企业家也认同这点,社会主义者则主张让工人阶级当家作主。
    这样,德国当权者就面临着国内“维稳”任务,而发展海军对此看似能帮上些忙。比如,海军的强大更有助于维护德国的海外经济利益,海军大发展也必然会给造船、冶金、机械、电气等工业企业带来好多订单,从而让老板们更有利润可赚,让工人的工作和工资能得到更多保障,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可能觉得:日子还算不赖,政府还算亲民,对于政治改革没必要太着急。再比如,发展海军必然要伴随有爱国主义宣传,以推动议会同意拨款,而爱国宣传也能起到转移或淡化国内政治矛盾的作用。
    还有,德国陆军在招收军官或军校学员时比较看重考生的家庭出身,喜欢招收贵族地主家的孩子,对城市平民家的孩子则有戒心,担心后者受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的污染多,会把军队里的政治空气带坏。总之,他们担心,枪杆子会让那些在政治上让人不放心的人掌握(参见学术剧4.4)。这样,不少城市小伙虽然向往威风凛凛的陆军军官服,想跻身为世上最强陆军的一员,但可能会栽在“政审”上。城市子弟即便成为了陆军军官,在升迁上也通常不如根红苗正的贵族地主子弟占便宜,高层核心位子更不会轻易给你。发展海军则相当于给城市小伙发个“安慰奖”,既然陆军不待见你,你可以参加海军嘛。这也属于“维稳”。相比于陆军的枪,保守派不那么担心海军的炮被“危险分子”掌握,难道海军不用上岸只开着军舰就能搞成政变?世界史上有哪次政变是这样搞成的?保政权、抢政权首先要靠陆军,这是硬道理。当年,利比亚“小小的”卡扎菲中尉带着一票人马,都能将国家搅个天翻地覆。
    另一个人叫蒂尔皮茨(Alfredvon Tirpitz),德国海军的掌门人。即便不谈前面的几点,有一个理由就足以让此人对德国海军的强大魂牵梦绕:他打年轻时起就参加了海军,将海军视作亲人,但对长期以来德国海军的弱小、在陆军面前的卑微以及在民众心中地位的低下可谓看够了,伤透了。他梦想改变这一切,让德国海军变得强大,成为德国的定海神针,成为德国人民族自豪感的一大来源,也让德国海军军人能将头高高昂起。
    极重要的是:蒂尔皮茨能说会道,善于宣传动员,很受威廉二世信任,被皇帝视为辅佐自己开创未来的股肱之臣。这样,这君臣俩人组成了推动德国海军发展的核心“二人组”,一人负责具体筹划和宣传,一人殿后支持和打气,还有一批人帮着张罗,上下串联,左右呼应,各界各地群众也摇旗呐喊,事情就做起来了。
    蒂尔皮茨的蓝图:对准英国的“匕首”     
    要发展海军,一开始要想清楚:你打算要怎样的一支海军?或者说,它要如何发挥作用?德国海军蓝图的设计师就是蒂尔皮茨,皇帝大体是听他的,或是易于被他说动的。
    蒂尔皮茨不想把德国的多数或很多军舰都派到海外去为本国利益保驾护航。这至少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德国在海外可用的海军基地很少。英国在这方面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殖民地或殖民据点遍布多个重要海域。德国在19世纪末的殖民地盘远没那么多,主要是在西非和东非。德国人在1897年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好不容易在远东有了一个立脚点,但其他地区比如地中海、美洲、西非、印度洋和东南亚的立足点还是匮乏。
    二是,德国进出外洋的通道不畅。看下面的图就清楚了:咖啡色的地方是德国,其西侧岛国是英国,两者之间的这片海就是北海,这样德国军舰要经由北海在外洋和德国本土之间进出,只能走两条道,一是靠南的英吉利海峡,二是靠北的挪威和苏格兰之间的海域。但是,前者很窄,后者也不是太宽。如果打起仗来敌人将这两条道掐死,德国的驻外海军官兵就只能眼含热泪遥望祖国了。
    这个敌人最可能是谁?当然是英国,还看这张图,英国在南边和北边正好扼住了这两条海道,这叫“地利”;人家还拥有最强大的海军,这叫“人和”。而且,在蒂尔皮茨眼中,英国也是德国在殖民和商业上的首要竞争对手,当然也是可能在欧战中与德国为敌的对手。他和威廉二世一样,都是既羡慕英国的世界性影响力(他也将闺女送到英国读贵族学校),又想让德国也拥有这种影响力,能与英国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
    所以,蒂尔皮茨认为,德国海军的首要假想敌是英国,如果能制住英国,德国海军就成功了。怎么做呢?他有一个看来很美很巧的构想:英国虽然海军强,但有遍布全球的利益要保护,与法俄等其他大国也多有竞争,对手多,战线长,所以英国海军难免捉襟见肘,不一定能在家门口部署重兵。因此,如果德国能造一支强大舰队,并将其主力放在家门口,也就是英国对面的北海沿岸,德国就有可能在北海抗衡英国甚至占据优势。简言之,英国海军的总体优势不等于必然能在北海拥有局部优势。这样,集中兵力于北海的德国舰队就有可能在北海向英国发出有力挑战,尤其是可以发出如下信号:如果你在北海打不过我,我就可以将战舰开到你的海岸边,甚至掩护德国陆军登陆英国!这样一来,英国在德国面前不就可能变得更老实、更听话么?
    用当代战略史名家肯尼迪(Paul Kennedy)的话说,按此设想,德国舰队就是要成为离英国颈静脉只有数英寸的一把寒气逼人的匕首。
    所以,蒂尔皮茨不要求德国建造的战舰拥有远航程,因为它们不需要到大洋上去遛达,在家门口向英国示威就够了。但是,它们要有强火力和强装甲(也就意味着大吨位),这样才能在与英国舰队的近海决战中既抗揍,反过来又能揍你。
    在上述设想的指引下,在英国的对岸,德国舰队一年又一年地在壮大。英国人坐不住了。
    英国的反制和德国的窘境
    英国人未必清楚蒂尔皮茨的具体构想,但这不太重要:如果你和邻居关系不好,又看见邻居弄了把枪,能放心?
    英国人采用了几招应对德国的海上威胁,比如:与德国展开海军竞赛,提升英国舰队的规模和质量;将一些派驻海外的舰只撤回本土;改善与法国、俄国等竞争对手的关系,以让自己能够缩短战线,将更多精力用于加强本土防御。对德海军竞赛是最重要的,英国人后来还向德国叫板:你造一艘,我就造两艘。这样,当德国宣布将在一年内建造四艘战舰时,英国人喊出的口号是:We want eight and we won't wait!用英语读很押韵的。
    英国的有力反制暴露了蒂尔皮茨的种种漏算。比如,他低估了英国的财力。他本以为,英国搞的是议会民主,经选举上台的执政党要将很多资金用来满足民众的民生需求,否则下次选举要挂,因此无力与德国展开造舰竞赛。可是,英国老百姓多少也懂没有国哪有家,加之鹰派的鼓动和爱国主义宣传,英国议会还是划拨了大量款项来造舰。蒂尔皮茨也低估了英国与其他大国改善关系的速度和力度。
    其他因素也加大了德国的窘境。比如,根据德国宪法,德国中央政府只能主要征收关税等间接税,而财产税、所得税等直接税主要是地方各邦掌握(参见学术剧4.2)。英国议会从理论上讲则有无限的征税权。所以,如果两国中央政府真要放开了去比“筹款”,德国这边够呛。德国还需要将很多资源用于对付法俄这两大陆上强邻。与此相关,在英德海军竞赛背景下,德国政府的财政很吃紧。德国同时与英法俄三大国抗衡,战略处境也比较孤立。
    英德海军竞赛是在1906年后走向高潮,与此同时,它给德国带来的弊端也愈发显现。前后的两位首相标洛和贝特曼都想给海军竞赛降温,与英国妥协,减少造舰,将防务重点放在法俄这边。
    但皇帝和蒂尔皮茨“二人组”不同意!其主要理由有三:1.如果与法俄开战,关键是要阻止英国帮着法俄打,而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强大舰队将英国人镇住;2.在海军问题上向英国认怂,会助长英国的傲慢和丢德国的脸;3.主要是蒂尔皮茨的想法,德国海军盼星星盼月亮才迎来的大发展势头怎能轻易舍弃呢?
    第一个理由似是而非,舍重就轻:如果继续花血本造舰对付英国,那怎么去对付法俄?法俄本就不是不堪一击,
        
    何况还在进步。还不要忘了,法俄的陆军是可以打到柏林的,英国的军舰能开到柏林?第二个理由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第三个理由完全是蒂尔皮茨个人所追求的部门利益的体现,海军的发展要服务于国家全局,哪有牺牲后者为前者的道理?蒂尔皮茨的愿望是,在德国舰队打造成功前,尽力避免与英法俄开战,但后者不是由德国人说着算的,何况德国国内的主战派和民族主义愤青也忍不了。
    于是,海军问题就僵在那。好在英国人后来转换了思路:他们已经在海军竞赛中占据上风,加之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在改善,总体处境在往上走,可以试着在搁置海军问题的情况下改善对德关系。这样,英德关系反而在一战前两年中好转了(详见学术剧4.1)。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来临了。从德国方面讲,其首要动因是:德国人担心,随着法俄尤其俄国军力的快速增长,自己将来在欧陆将愈发被动,甚至会遭到主动攻击。对此,德国的海军大跃进至少要负部分责任:如果花在海军上的钱能多少转投到陆军身上,德国陆军的扩充也会少些阻力,德国人在法俄面前也会多份自信。
    总之,结果是,德国人既没打造出一把足以令英国人胆寒的海上匕首,也没打造出一柄足以震慑法俄的陆上长矛。
    斯卡帕湾:最后的坟场
    在一战中,德国舰队对战局的作用可谓无足轻重。它与英国舰队仍有明显的实力差距,而且威廉二世生怕自己苦心打造的这一心肝宝贝毁于一旦,因此德国舰队并非积极求战,大多数时间是停在军港中。英国海军的想法也很简明:我也不必非跟你打,只要能看住你,并把北海的南北两个进出通道封住,不让你到大洋上去捣乱,就可以了。
    这样,在一战中,由多艘大型战舰组成的英德水面舰队并无多少激烈的战斗。最重要的一次海战是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英国小负,但这对战局没有决定性影响。倒是德国潜艇在大洋上给英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了重大杀伤。但是,德国当局在一战前视为心头肉的是大型战舰而非潜艇,因此潜艇的成就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大少爷的书没读出来,小书童倒中了进士。
    1918年底,一战结束,德国成为了战败国。在战胜国的勒令下,德国的74艘军舰被“押至”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Scapa Flow),听候战胜国的发落。但是,舰上的德国官兵不甘心这些舰只被战胜国作为战利品瓜分。这样,在1919年6月21日这天,他们痛心“自残”,将52艘军舰都凿洞弄沉了!在凿舰前,他们在所有军舰上都升起了德国海军军旗,向其致以最后敬意。
    这或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时刻,但又是德国战略悲剧的最好的象征性结尾,它标志着德国海军梦的破灭,标志着德国大战略的失败。不由想到《红楼梦》中的名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