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良师益友、风范长存——忆恩师王扬宗教授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我于1981年9月考入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1986年7月毕业。同年考取本院硕士研究生,在病理学教研室王扬宗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后留在病理学教研室工作,继续师从王扬宗教授开展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从1983年2月我开始接触学习王扬宗教授主讲的《病理学》课程到1994年8月我离开兰州医学院,师从王扬宗教授前后共达11年之久。就在我离开母校赴外地求学和工作期间仍然不断收到恩师的来信,语重心长地指导我学习、工作和生活,尤其对我的课题选题思路、科研素质训练、学业完成后职业的选择以及平时的生活等方面都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和鼓励。但是,持续了25之久的师生情谊于2008 年 2 月3 日嘎然而止,那天恩师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不幸逝世!恩师离世至今整整一年又半载,每当回忆25年来他的淳淳教诲,他的音容笑貌总是萦绕不散,成为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终生勤勉,至老不渝
    王扬宗教授1926年 8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县。1944年冬他18岁那年考入位于辽宁沈阳的满洲医科大学(后来易名为沈阳医学院,即现在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0年2月毕业后在东北工作了两年。怀着报效祖国、建设大西北的满腔热情,他于1952年10月毅然放弃了在美丽富饶的东北工作的机会来到了尚待开发、“一五”时期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的甘肃省兰州市,默默地在兰州医学院工作奉献了56个春秋。
    1951年即他毕业后的次年,就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师资班学习,师从病理学家胡正祥、刘永教授,凭着勤奋、刻苦、执著的精神,他在此为一生从事病理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里他还相识了同班的王荫棠老师,两人互相勉励共同提高,后来他们相濡以沫成为生活中的深情伉俪,事业上的真诚伴侣。1954年他又到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师从病理学家梁伯强、杨简教授,这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了他的病理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病理诊断技能。
    恩师博学多才,大量浏览中外文期刊和书籍。除自己订阅《中华病理杂志》等几种专业杂志外,他严格按照他自己制定的阅读规划,定期到图书馆按期阅读自己选定的几类国内外重要期刊,并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记录每种期刊的阅读进程及阅读笔记。另外,他从不放过任何新近出版的中英文病理学鸿篇巨著,每本他都是刻苦通读全书的,而且在每本书后面都记载着他通读完的日期。
    王扬宗教授通晓英语、日语、俄语和德语四种语言,每当我们询问他学习这些语言的技巧和方法时,他却一贯谦逊不愿多谈。后来我们从王荫棠老师那里得知,恩师的外语底蕴深厚,关键在于他平时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实践:他经常购买和阅读日语书籍期刊,观看日语电影、收听日语广播等来吸收和巩固新的词汇和用法,以此不断充实和提高日语应用能力。其实,他的其它各门外语也都是这样掌握的。
    1995年12月王扬宗教授离休,但他依然承担着兰州医学院病理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专题讲座以及校内外的病理会诊工作,直至病逝前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自己所从事的病理学教学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王老师夫妇的女儿1992年调至广州番禺何贤纪念医院工作,所以他们每年都往来兰州和广州两地。但是不管在那里生活,只要有疑难病理会诊,王扬宗教授总能应生前所在的教研室以及广州何贤纪念医院和番禺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邀请随叫随到,从来没有延误病人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
    艰苦认真,教书育人
    王杨宗教授从事病理学教学和临床服务工作50余载,是甘肃省乃至我国病理学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在相对艰苦的病理学教学环境中,长期接触防腐处理的病人活检组织、病人尸体以及甲醛、戊二醛、二甲苯和丙酮等有害物质,但教学业务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从来都做得一丝不苟。
    他早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系进修学习时,就注意收集用于病理学教学的稀缺大体标本和显微组织切片,充分完善和补充了当时有限的教学资源。他长期订阅《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等临床医学杂志,广泛涉猎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使病理学这一桥梁学科的教学更加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积极引导学生对照标本或实地尸体解剖开展自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他一向重视教材建设,早在教材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他就自编了一套“病理学实验技术”讲义,供年轻教师和进修生学习,这部教材一直沿用到1980年代末。为此,他一贯以优异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热情关爱,得到广大学生的爱戴拥护。
    我曾经在王扬宗教授的指导下承担过临床病理外检工作,他耐心指导我观察活检组织的病理结构特点,悉心给我归纳当时遇到的每种病的病理诊断指标和要点,从而使我的病理活检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尤其是王老师当初指导总结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葡萄状肉瘤)”的诊断技术我记忆犹为深刻,并且在此后我自己单独遇到该病的病理诊断中经受住了考验。他还一再告诫我: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临床病理工作从取材、切片制作到最终做出诊断都要非常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虽然我不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但恩师博学扎实的病理诊断功底和求实认真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王扬宗教授是我国首批病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他严格要求培养的数十名研究生在科研、教学、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有些在北京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307医院)等医院病理科工作并且他们都是所在科室的领军人物。
    孜孜探索,潜心科研
    病理学是一门经典学科,但兰州医学院的病理解剖学事业基础薄,起步晚,而且无专业实验室、科研资金匮乏。王扬宗教授不怨天尤人,充分利用既有条件,经过付出超人的努力,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他先后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现甘肃省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循环杂志》、《地方病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国外医学:生理、病理分册》等杂志的编委。1992年他获得人事部给予的特殊津贴。
    王扬宗老师从1950年代初来到兰州医学院时,根据当时的实验设备简陋但甘肃省地方性疾病多发实验资源相对丰富这一特点,着手研究甘肃省多发的一种心肌病---克山病(因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而命名)。为此,他经常到甘肃礼县等地农村调查该病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疫区动物标本(当时教研室的毛曼霞等大夫参加),前后持续好多年。文革后在兰州医学院武山分院又见到极其可贵的数例克山病儿童病例。通过研究对比这些实验资料,他探索了克山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和心肌病变类型,发现克山病病区动物心肌病变与人的病变相似,使用疫区粮食饲养动物发现环境中硒元素含量低和偏食引起的特异性心肌营养不良是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且其引起的心肌病变使心肌的耐缺血缺氧能力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克山病尸检病例心肌坏死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心肌病变不仅与血管功能异常(痉挛)有关而且与发病年龄和临床类型有关。这些工作对于阐明克山病的发病机制、病变类型以及预防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文革结束以后,王扬宗教授先后出任兰州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职务,曾三次赴日本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使学院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加强了学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虽然承担了较多的学校公务事务,但他仍然充分利用学院1970年代末期购买的透射电镜,从超微结构水平研究临床抗癌药物阿霉素诱发的心肌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探讨心肌病变与肌膜通透性、线粒体酶活性改变的关系以及中药丹参和微量元素硒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使用阿霉素抗癌的同时防止产生心肌毒性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恩师王扬宗教授不仅在科研上做出了成绩,而且其潜心从事实验研究的精神也直接和间接塑造和培养了我的科研素质。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一再叮嘱:“关于实验,一定要亲自动手,光靠技术员或别人的帮助是不行的,……在实验中不仅可以锻炼操作技术,也可以帮你发现问题,遇到奇异的现象,启发自己思考。有些新发现就是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如青霉素的发现)。……同时,在实验中务必把记录作的更详尽一些,按照开始设计定出的项目,应可能详细记载,就是将来用不上也没有关系,可是如果后来真正到需要时,由于没有记录则悔之晚矣。……总之,一定要亲自动手,这样也能增长技术和智能,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意思吧!”他的这席话不仅在当时对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而且也是我现在和将来的科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我求学结束之际,恩师又及时来信说:“若想真正学些东西,应该联系和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研究机构。一个好的单位可以使你直接接近科学前沿,不仅那里设备好而且有权威领导者,科研关键是要创新,……所以要想真正做些事情,一定要去好的实验室,不知你以为如何?”
    就这样,他总是及时地对我的课题选题思路、科研素质训练以及职业选择给予莫大的帮助和鼓励,这些教诲我至今历历在目。
    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恩师的青少年时代,饱受了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奴化教育之苦,亲历了日寇铁蹄下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他总说东北人民普遍对沙皇俄国和东倭日本在心理上有挥之不去的阴影,日俄两国曾经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鏖战,胜利者日本占领了南满(东北南部),日后竟然染指全中国。亡国奴的滋味,让他刻骨铭心,以此现身教育我们要有民族气节和民族自豪感,激励我们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因此,他深深地爱着我们这个民族,衷心希望她早日强盛起来而不再受列强的屈辱。
    “百善孝为先”。王扬宗教授终生都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模范弘扬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伦”孝道文化。恩师9岁就没有了母亲,孤身一人离家上学,虽然没有与继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但他1950年2月毕业后,每月都给继母和父亲寄钱,接着又供他的一个弟弟上学,直至家里老人去世和弟弟毕业工作,但他自己的衣着和生活却向来很简朴。此后还不定期亲自到远在东北的老家探视其他亲属。他和同为兰州医学院教授的王荫棠老师生活上和和美美、恩恩爱爱,工作上互相提携、共同进步,这在兰州医学院内早就传为佳话。2001年他已经是75岁的高龄,还偕王荫棠老师专程从广州出发,分别探望远在东北和北京的亲属。是年4月底,我们有幸在北京短暂会面,想不到这竟是和恩师的诀别。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惆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兰州学习和工作期间,每逢中秋佳节和新年节日,王老师夫妇都非常关照我们这些孤身在外的在读研究生,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里聚餐。每次当我们踏进家门时就会发现丰盛的酒菜早已备好,然后我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餐桌上我们一边喝着香槟和啤酒、吃着山珍海味和饺子,一边听着王老师给我们讲三国人物、红楼故事……,而我最爱吃王老师自己做的酱牛肉。就这样欢声笑语洋溢着整个房间,我们犹如一家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其乐融融的节日。每每回忆那时我孤身在外度过的这些时光,倍感美好和惬喜。
    在我离开兰州赴外地学习期间,恩师不时来信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他们不止一次地来信叮嘱:“按照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序地完成各项工作,与此同时,也特别要注意身体,一个人在外首先不敢有病,平时把生活安排好,保证必要的生活必需,首先要把饭吃好,不要在嘴上省钱,穿用方面可以过得去就行,对身体不能马虎,经济上有需要请不要客气。”每当重温这些言语,使少年丧父的我都感到格外的温暖和温馨。
    王扬宗教授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待人谦虚坦诚,仁慈和善,大气宽容;对生活简朴淡泊,乐观豁达,平和宁静,是我永远学习和缅怀的楷模。他去世后不久,中共兰州大学委员会和兰州大学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恩师王扬宗教授安息!
    作者:段德义(1963-),原兰州医学院1986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原兰州医学院1989届病理学专业硕士生,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