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醒目娇艳的史学“寒葩”
| | | | 2007年11月27日,赵俪生先生走完了91年的人生历程,心怀些许遗憾离我们而去。先生毕生治学授业,著述颇丰,是我国老一代大师级的学者。先生为人处世虽坦荡率真,但一生多遭坎坷磨难,故常以“寒葩”自比。 俪生先生博闻强识,授课极为精彩。1980年秋季第一学期,先生为兰州大学历史系三个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明清学术思想史》,我有幸领略了先生讲课的风采。每次讲课时,先生从不讲一句与课堂内容不相关的话,除了在黑板上或板书或绘图外,一堂课几乎都微闭着双眼,面对着平铺在讲桌上的小本子,以其夹带着浓郁齐鲁方言、有若男高音般洪亮厚重的嗓音,抑扬顿挫、舒缓有致地把自己的见地娓娓道来,尽情发挥之余,不时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做出不同的手势,其情绪也随着讲课的内容而跌宕起伏。 先生善于像剥竹笋那样循序渐进地启发、开导听讲者,而在表明自己的某些观点时,有时话语却不免有些尖刻。例如在讲到曾有人醉心于“汉文帝之母何时得幸于高祖”之类无聊的考据时,他的声调便会情不自禁地超出“高八度”吼道:“这种考据的路子给人的印象是恶劣的!这是把历史学下贱化的结果!”偶尔先生也会显露出日常谈话时所特有的风趣与幽默。像讲到钱牧斋与柳如是两人相互问答:“我爱卿之‘白者面,黑者发。而卿为何爱我?’对曰:爱君之‘白者发,黑者面’”之类的小插曲,先生就会边打着手势边流露出有若孩童般天真的嬉笑。虽说先生讲课过程中与听众几乎很少有眼神上的碰撞,但是相互之间却始终进行着心灵上的交流、沟通与互动。 先生将授课升华为出神入化的境界,源于讲课时那种忘我的投入状态,更源于他备课的认真。据先生的夫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高昭一">高昭一ersonName>老师讲,每当讲课之前,先生都“如临大敌”,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先生讲课激情充溢,即使寒冬腊月也会大汗淋漓,以至衣服全部湿透。先生在课后批改作业更是惊人地认真仔细。在讲授《明清学术思想史》期末时,先生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当我把作业交上去之后,先生给了我90分,并工工整整地在作业首页右上方盖上了自己的名章,还写下了“水平不坏!”的评语。最令我惊讶和感动的是,先生对我作业中的错字与标点符号都作出了更正。那时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共有250多人,即使平均每人写3000字,所有作业的字数也有75万字。先生如此认真地批改完作业,不知要耗费他多少时间和精力。 先生自上中学就开始写作、办刊物;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因生计需要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著作;抗日军兴,他披甲报国,同时写了许多有关投笔从戎经历的小说、报告文学。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显露出的才华,曾受到闻一多、茅盾、叶圣陶等人的赏识与看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他却选择了历史研究作为自己毕生为之耕耘的领域。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危亡时刻,他在一二九运动中作为北平学联的骨干,与姚依林、郑天翔、王瑶发起“抬棺游行”,并担当了掌旗手昂然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其后又弃学到中条山打起了游击。1947年,得悉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闻一多">闻一多ersonName>先生被国民党特务刺杀后,先生马上写出《混着血丝的记忆》的战斗檄文,刊载于当年由上海出版发行的《文艺复兴》杂志上,称颂闻一多为“剖肝绝腹”的“人民忠臣”。在当时,这篇文章足可以使他丢掉性命。可是他无所畏惧,充分袒露出他那山东人所特有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刚烈性格。 1976年发生的“四五运动”,被“四人帮”一伙定性为反革命事件。被逼到家破人亡绝境上的先生,在至交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赓平">陈赓平ersonName>先生的儿子看望他时,却十分果敢而又充满预见性地指出:“作为历史学家,我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此次事件是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的转折点。”可见身处逆境的先生甘冒受政治迫害的风险,仍然不改自己强硬率直的本性! 尽管艰辛尝尽,先生却犹如一棵参天的翠柏,久经风雨而愈挺,历尽磨难而弥坚。大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般的超凡脱俗、坦荡自然!历尽磨难,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学术发展的春天。在那段日子里,先生每年除授课外,不仅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还发表、出版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和重要专著。已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古稀的">古稀的ersonName>先生再一次焕发青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亭林先生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对先生这一时期学术生涯最为形象而生动的写照。 拨乱反正后,先生获得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机会。谁知报考他的研究生中偏偏遇到一名只有中学学历、眼睛几近失明的考生。尽管学习成绩优异,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却不予录取。其时,先生又彰显出率直个性:“如果不招此人,那么我一个人也不招!”在先生的坚持下,学校只好做出破格录取的决定。后来这个考生果真未负先生的期望,并在史学界显露出锋芒。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先生的慧眼独具,以及作为一代史学名家的风骨! 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的一次全国史学研讨会上,对先生治学及人生经历都十分了解的史学前辈顾颉刚先生,面对与会的史学界名流赞誉先生为“史学界的杨小楼”,可以说是对先生人格最为至高而中肯的评价。1991年11月,兰州大学隆重举办了“赵俪生先生从事学术60周年、从事教学54周年”庆典活动。先生的专著、文集也在山东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先后出版。2006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赵俪生全集》,于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先生一生坚持认真率直地治学、处世,最终得到了社会上公允的肯定。 |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