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鹏教授乘鹤仙逝,转瞬已经四年了。刘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刘老师那良师懿德、慈善人品,如巍巍高山,矗立于天地之间,令人景仰;刘老师那博大学问、深厚学养,如荡荡江河,流淌于莽原之上,无终无息。 (一) ersonName ProductID="刘文鹏" w:st="on">刘文鹏ersonName>教授,1931年诞生于海滨城市大连。1950年,考入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风华正茂的ersonName ProductID="刘" w:st="on">刘ersonName>老师结束了东北师大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留校任教。在校期间,ersonName ProductID="刘" w:st="on">刘ersonName>老师学习异常勤奋。普通人学会一门外语都觉得很难,而ersonName ProductID="刘" w:st="on">刘ersonName>老师却先后掌握了英、俄、日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四门外语。由于学习刻苦,为人正直,深受我国著名世界古代史专家林志纯(日知)先生的青睐。与ersonName ProductID="林" w:st="on">林ersonName>先生的感情笃深。“文化大革命”初期,在一次批斗林先生的会上,造反派逼着本是“逍遥派”的刘老师说林先生是“反动学术权威”。面对巨大的压力,刘老师刚直不阿地回答:“他是权威,但不反动”。没过多久,1969年12月,随着所谓“斗批改”的基本结束,他不得不拖家带口,来到延边自治州的南沟插队落户。1972年 4月,刚过不惑之年的刘文鹏教授被首批从乡村抽调回来,安排在吉林省通辽师院(即今内蒙古民族大学)工作。从那时起,刘老师在这所学校连续奋斗了35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且刘老师献了终身还献子孙,两个子女也留在了这座草原城市。 从插队的农村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刘老师以“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焕发了青春。他博览群书,深入钻研,笔耕不辍,在世界古代史、特别是古埃及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研究埃及史的第一人”。在刘老师公开发表的60多篇论(译)文,半数以上发表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个人专著以及主编的论著以及共同合作的10多部著作,其中绝大多数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这些达百余万字的论著绝大部分是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前身为通辽师院、内蒙古民族师院)这所条件相对较差的非全国重点大学而且是在老师年逾花甲之后完成的,这需要多大的功力和毅力啊?!1976年,刘老师参与了林志纯先生组织的《世界上古史纲》(埃及部分)的编写工作,1991年我国唯一的世界上古史·古埃及史研究所成立,刘文鹏教授任所长。近20年来,刘老师参加了国家“六五”、“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合作研究,主持了“八五”期间中华社科基金项目--古代埃及史的研究。此外,还先后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考古学》、《经济学》、《外国历史》各卷中有关古埃及考古、历史、经济史方面辞条的撰写工作。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使刘老师在国内外埃及学界都颇负盛名。早在1989年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他又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曾宪梓高师院校(本科)教师二等奖。被美国育因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担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二) 刘老师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在教书育人方面,也颇有建树。几十年来,刘老师在三尺讲坛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过世界上古史、中世纪史、马列主义历史经典著作选读、古代埃及史、西方史学史、埃及考古学等课程。刘老师史学功底深厚,但备课非常认真,每次上课前均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听过刘老师课的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内容丰富,颇有深度。 刘老师还特别注意发现新人并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关怀、帮助青年人的成长。笔者正是从刘老师那里受益良多的人之一。 我最初认识刘老师是1978年4月的一个下午,刘老师身为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几名讲师为我们做“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学术报告,那是入学后我们听到的第一场学术报告。刘老师用丰富的材料、严密的论证、透彻的分析、工整的板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9月,刘老师开始给我们上课,主讲世界上古史。当时政史系还在九公里农场。课程安排是单科独进,刘老师每天骑车到农场讲课,一讲就是4学时,不管刮风下雨,刘老师总是提前几分钟到教室,从来没有迟到过。这种严于利己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楷模。 1981年底,在我们即将毕业前夕,已担任政史系主任的刘老师慧眼识人,毅然提名我为留校人选,当遇到一些波折后,又亲自找校方有关领导,具体申诉留校理由,从而为我进入学术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这里需要指出,我当时的学习成绩在班级虽属上游,但并不出类拔萃,而且我和刘老师没有什么个人交往,也从未说过要搞世界古代史。留校工作后,刘老师一次同我谈起这段留校的波折并鼓励道:“留你主要考虑你年龄比较小,林先生当年留我也主要考虑我年龄小,一定要珍惜时间!” 岁月流逝,星转斗移,我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1984年8月的一个周末,我和妻子在政史系的一个仓库里,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当时刘老师身为主持全校工作的第一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我们没敢告诉他,拟在事后再禀告恩师。但是,刘老师不知在哪儿得到消息后,百忙之中出席了我们的仪式,从而给这场简单的仪式增光添彩、篷荜生辉, 令人难以忘怀。 到北京工作后,我和刘老师还一直保持着联系,并且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学术会议上相遇。每次见面,恩师都关心我的工作、生活状况,并介绍自己的近期规划…… 2007年5月29日,刘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道德文章,人品学问,皆为我辈师表。他那慈目慧眼,音容笑貌,永远铭铸在我们的心间。 刘老师请您一路走好!您的学生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向您那样,热爱自己的事业,孜孜追求,痴心不改。 作为77级的一名学员,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骄傲!也努力让您有我们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室主任,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