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里一般是由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而我读大学时的班主任则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饱学之士,这对我的学术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于“文革”后全国第一次统一招生时考进山东大学读考古专业,考古班的班主任是张知寒先生。记得第一次师生见面,张老师魁梧的身材、雍容的气度、洪亮的声音、满头的白发,立即令同学们肃然起敬。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们深深感受到张老师高尚的人格、高贵的品质、学者的风范、进取的精神、兼爱的情怀、圆融的智慧。正因为如此,张老师成为78级考古班全体同学共同的恩师。是恩师使我们懂得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尊严;使我们体会人生要坚强,生命要超越;使我们理解历史的使命,社会的道义;使我们感悟博爱的力量,人性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恩师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我只是择其使我受益终生的事例记述于后: 一 我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正值“文革”中的“农业学大寨”,在“忠不忠,看行动”的声浪中,在“宁叫庄上出头牛,不叫庄上出诸侯”的氛围里,强忍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导致严重内伤,并患有胃溃疡和神经衰弱,衣服上沾着田间泥土走进考场,随后跨进高等学府。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大学里读书的气氛相当浓厚,可是我力不从心,身体难以坚持。张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为我号脉诊病,制订治疗方案。张老师一向穷究天人之理,精研中医之道,主张我依靠精神战胜病魔,加以中成药益中扶正。他对我说:“是药就有三分毒,药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人不能完全依靠药物。尤其是你的身体状况,只有依靠精神和意志,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够恢复。”张老师给我讲傅连璋的故事:傅连璋在长征前因肺病经常一天吐一茶缸鲜血,中央领导安排他留在苏区,而他坚持随大部队长征,当一年后到达陕北时,他的肺病奇迹般地好了。这是因为整年的恶战和强行军,使得傅连璋完全忘记了疾病。张老师进一步分析说:“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的意识对于疾病有着重大的影响,二是人的身体机能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张老师要求我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精神和意志,相信自己身体机能的再生能力,像傅连璋那样忘掉疾病,全身心地读书,创造人生奇迹。 在恩师的关心、指导和精神鼓舞下,我逐渐静下心来,一面注意生活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以中成药调理,一面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专心于学习,渐渐淡忘了内伤与病痛。恩师的关爱,使我完成了学业,并在恩师的力主下被分配到南京博物院。 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一旦身体难以支撑,便想起恩师的教诲。在学术研究上我同样进入忘我境地,随着每一项研究的深入,内伤总是折磨着我,艰深的思考使得身体极度虚弱,每一次都有论证未成身先死的感觉。每当此时,恩师的教诲便回响在耳边,给我以力量。是恩师的教诲伴随我走到今天,并将伴随我走向未来。 通常来说,像我这样体质的学生应该是在休学或退学之列,而我有幸遇上张老师,他将他的精神转化成为我的精神,将他的意志转化成为我的意志,将他的人生观转化成为我的人生观,使我战胜了病魔,走向进取的人生。没有张老师,我学业何成?!没有张老师,我事业何成?!是恩师帮我完成人生的重要锤炼!是恩师使我的生命得到升华与超越! 二 张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山东大学的传统,讲华岗校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1972年逝世于狱中)的教育思想、革命家的气质和大学者的风范,讲丁山先生(著名学者,劳累过度致死)舍命求真的精神。有一次,张老师对我说:“华岗校长生前讲过,大学就是要培养高等研究人才,而不是只掌握技能的平庸之辈。”这句话震撼我的心灵,使我开始懂得: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人。那时就开始思考中国考古学界从未思考过的一些问题,尽管不得要领,但心里坚信:中国考古学不应该是学界所热衷的样子。为了成为高等研究人才,毕业后我苦读了一些文化人类学书籍,探索多学科结合的研究道路,致力于对科学的理解,努力实践科学方法而不是局限于学科的方法。在区系类型和文明起源问题上,能够理解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的学术思想;在考古学理论问题上,能够领会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全新思维;在古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组织形态方面,能够感悟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精深研究;在美术考古方面,能得业师——中国美术考古研究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刘敦愿先生的真传。所有这些进步,都与张老师的那次谈话有关。恩师将山东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华岗校长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我的灵魂。 我在几年前进入大学执教,因曾受张老师的影响,一再向学生强调:研究生教育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创造的,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创造新的知识;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人格提升和思维训练,而不是一代人的技能训练。今天中国人所享受的一切,基本上都不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而是属于西方文明。这使我越发感到华岗校长和张老师教育思想的正确,越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张老师的少年正值抗战时期,日寇惨绝人寰的暴行,使张老师的心田埋下仇恨的种子。张老师曾给我讲他在读大学时的一个志向,就是他要在他的研究领域超过日本人,而决不让日本人超过他,并且矢志不渝。这一志向同样成为我的使命,我每做一项研究都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不仅要领先于中国考古界,更要领先于日本考古界,决不容许日本人超过我。这样的志向和心愿,与那种一遇事情就大谈抵制日货的民族主义不同,而是一个学者应该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应该维护的民族尊严。 令我难忘的是1992年秋天张老师来宁,在我的陋室就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诸多问题为我解惑,一天中句句使我醍醐灌顶,声声令我振聋发聩。正可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恩师的宏论,使我的思辨力和想象力又提升一层。那天我认识到:张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个思想家;不仅博览群书,更胸怀天下。那天我还悟出一个道理:历经磨难的人不一定获得人生智慧,具有智慧的人一定经受了种种砥砺。张老师将他广博的知识,连同他人生非同寻常的历练,都内化成为精神,内化成为人格,内化成为智慧,从而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大道德、大智慧的人。 三 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得到张老师慈父般的关爱,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当年78级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大,我班同学的平均年龄高于全校,有的已过而立之年,多有复杂的经历,出身不同,思维各异,见解有别,特征明显,张老师从未有分别之心,总是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张老师从不矫揉造作,没有心机杂念,即使对学生的严厉批评,也使人如沐春风。我们凡是有思想问题,不论年龄多大,都会找张老师倾诉。当时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但左倾思想依然主宰一切,张老师总是竭力保护学生不受伤害。对于犯有错误的同学,张老师为其前途考虑,竭力主张从轻处理。张老师期望每一个学生都有美好的人生、美好的前程。在大学的四年里,张老师是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张老师依然心系每一个学生。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使得一部分人才的人格变异。一个具有理解力和判断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远大于一个只懂得专业的人才。“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并不准确,至少不适合所有的国度。没有思想和品格作为前提,知识的力量往往是愚蠢的力量。张老师的教育思想正是注重育人,只有从人中才能走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张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花朵,以思想去滋润,以文化去滋润,以精神去滋润,以人格去滋润。在热衷灌输的国度,这种滋润显得难能可贵,这种滋养具有无穷的力量。张老师虽然不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但恩师教育我们成为自觉的人。我们虽然和张老师仅相处四年,恩师却教育我们一生。恩师不仅是我们的班主任,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恩师具有深厚的学养,却干着一届届班主任工作,当我成为研究生导师以后,才明白恩师对教育的远见卓识,理解恩师的这份担当。 张老师不仅关爱每一个学生,更希望学生未来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担当起振兴中华、造福苍生的重任,这正是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的最高境界。佛告诉人们,什么叫做不是人,是谓出世。而张老师以其大爱的精神告诉我们,什么才叫做真正的人,是谓入世。 四 张老师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幼读经史子集,遂立鸿鹄之志;早年投身革命,舍命赴汤蹈火;山大求学有成,众多名师垂青。这种敢于担当的人在政治动荡的社会,注定要经历文化的苦旅,经受人性的煎熬。“反右”时期张老师无辜被捕入狱,继而劳动改造,九死一生;又以“右派”身份回到故里,境况凄惨;“文革”结束予以平反回到山大,年届知天命。直至今天,当我年过五旬,黑发成为皓首,走过地狱和炼狱,才真正理解恩师魁梧的身材所显示的是正直和刚毅的性格,雍容的气度所具有的是睿智和仁厚的内涵,洪亮的声音所蕴涵的是狮吼的气概和鹤鸣的志向,满头的白发所表达的是参透天道与人道的境界。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张老师在劳教期满回到家乡的日子,报国无门,便潜心研究中医悬壶济世,被滕州一带誉为“神医”。当时家境虽极为贫苦,而张老师普救含灵不但一律免费,还为患者找紧俏药物;一家人更常忍饥挨饿,让远道患者果腹。与此同时,张老师不顾自己挨批斗受折磨,而为他人申冤奔走呼号,这是在为冤屈者医心。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医精诚”的慈悲心肠,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在中国文化中,正直的人注定命运多舛。张老师虽历经坎坷,忍辱饮恨,但仍保持学者风骨,不改初衷。我们所见到的张老师,既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也不阿谀奉承、随波逐流,依然一身正气,独步乾坤。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环境,都是天良丧尽。张老师便像古代圣贤一样敬畏天地,不惧魔类,鄙视污浊,气贯长虹。张老师胆识超群,气度非凡,胸襟坦荡,处变不惊,追求永恒的清醒,赢得宇宙的大自由。恩师之所以历尽磨难而不死、饮尽屈辱志弥坚,是因为“得天地之正气,鬼神也为之呵护”!恩师是一个精神贵族,是上天赐予神州的贵族标本! 张老师晚年病魔缠身,可恩师早已参透生死,一声“疾病不能折”,喝退癌魔近十载,足见苍天动情,大地眷顾。张老师在病重期间仍著书立说,多次组织大型学术活动,致力于弘扬墨学,以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成为各界“畏敬”的“抗病魔之英雄”、“富有墨子精神”、“活着的墨子”。面对癌魔与死亡,张老师仍然以高贵与尊严呼唤人们的灵性,滋润人们的灵魂。恩师一生兼爱!进取一生! 读书是为了体用,而不是为了纸用。一个读书之人,无论他读过多少书,也不管他写有多少文字,只要看他本人,便知道他的深浅。读书做学问的境界,是净化心灵,提升人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身处世,无不是文化的准则。一个人达到如此境界,便是文化的象征,他本身就是精深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精华,不是靠书本流传的,而是靠一代代圣贤大哲的人格传承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不是靠政令昭彰的,而是靠一代代思想精英的精神彰显的。纵然读书万卷,不及读懂大师一人。我们从张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读懂了往圣绝学的原版精神。 注重血统是人类的共性,中国社会尤为突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其母是圣母。张老师的母亲生前不仅勤劳慈善、泽被乡里,更深明大义,对荣辱穷通具有超出常人的诠释。张老师受人陷害同时又为保护他人而身陷囹圄,恩师的老母一双小脚千里探监,为的是让儿子看到她安祥的神态和刚毅的微笑,嘱咐儿子坚信祖上积德一定善有善报。张老师劳教期满回到家乡,身处困厄又无以为生,恩师的老母却始终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这无异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一个乡村女性能如此把握命运,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张师母同样为恩师一门增辉,师母无怨无悔地伴随恩师走过艰难困苦的岁月,漫漫长夜里与恩师一起守住信念,演绎了现代版的举案齐眉。我近日回母校得以拜望师母,从师母脸上见到的是,只有经过长期的忍耐才能形成的海纳百川的雅量与宁静。更有师弟和师妹再现恩师的气度与神韵,血液里流动着至尊至诚的文化基因。从师弟和师妹的脸上,我不仅看到恩师的血脉,更看到中华民族的文脉。中国文化之所以数千年绵延不断,是因为有像恩师这样的家族担当着文化的传承。恩师的家族,以人道彰显天道。 在对恩师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之中,在对人类命运、社会命运和人生命运的追问之中,我逐渐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这就是“担当”。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天地间需要有敢于担当的生灵。思想者之所以成为思想者,是因为人世间需要有敢于担当的精英。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朝野间代代有敢于担当的圣贤忠烈。回眸百代,上下求索,最简单最具体的是担当,最艰难最沉重的还是担当。有哲人云:清末知识分子卑鄙,民国知识分子浅薄。归根结底,是因为担当不够。今天的社会,已无担当的话语。知识分子没有担当的精神,便没有灵魂;民族没有担当的群体,便没有脊梁;教师没有担当的意识,便不足以为师;一个人没有担当的勇气,骨头便显得轻贱。 总结恩师的一生,用“担当”二字可以定论。恩师用生命担当着举起浩然正气的旗帜,用灵魂担当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用一生担当着以人格勘探天道与人道的大任,用承受人类良知重负的心灵担当着所有的担当。正因为如此,全社会都应该怀念张知寒先生。今天纪念恩师的最佳方式,就是为恩师继绝学,担当恩师之担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