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情树(武汉大学法学院) 我的学生以及师弟师妹们经常问我说,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论文?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怎么思考过,自己也说不上什么?我就告诉他们说,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有一个“骨髓”和“皮囊”(参见《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骨髓和皮囊对我们的学术论文非常重要。在我国目前学术界的许多学术论文中,大部分论文要么只有骨髓,而没有皮囊,要么只有皮囊而没有骨髓,同时具有骨髓和皮囊的学术论文实在少见。该文中所提到的“骨髓”,其实就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和思想,而“皮囊”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布局、论证资料以及语言表达。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既有骨髓和皮囊的学术论文呢?这是学术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写作的经历和体验,随便说说。 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术论文的撰写首先要有一个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我们就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在学术论文思考中,主要有两个思考方式:一个是具体问题的思考;另外一个是体系性思考。这两种思考方式对于撰写学术论文同等重要,因为你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必须搞清楚整个体系,学会从体系中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出路,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出路与整个体系不协调,要么说明思考具体问题的方式不对头,要么可能整个体系不科学。而体系性思考也同样离不开具体问题的回答,如果一个体系不能回答一个具体问题,那么这个体系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可以说,解决具体问题是检验一个体系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那么,如何才能有问题意识,并进行具体问题的思考和体系性思考呢?这个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的境界,需要作者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只有在阅读大量的相关学科的专著或者学术论文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 这些问题对作者而言可能是新问题,但也可能是老问题,可能是大问题,也可能是小问题。对于新问题,前人研究的成果很少,没有什么学术资料可供借鉴,需要作者开拓自己的思路,展开自己的联想,但比较容易出学术成果。对于老问题,前人研究很多,积攒的学术成果也非常多,比较容易写作,但是要突破前人研究的框架和思想非常困难,我们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后人留下一点学术研究的史料而已。 在大问题与小问题之间,我们经常说的大题小作,小题大做。在目前学术研究中,大题小作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了,除非你能够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见解,否则,大部分人是不会选择大题小作的。现在学术界分工越来越细致,研究题目越来越小,以往的许多标题,现在都可以写出几本书来了,现在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写作都朝着小题目的方向发展,已经发展到三级标题、四级标题了。例如,在80年代的中国刑法学界,由于学术研究还比较粗糙,还没有象今天这么精致。当时陈兴良教授就以《共同犯罪论》为题,写出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同期的赵秉志教授也以《犯罪主体论》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现在如果再有学者选择这类题目,在开题报告首先就通不过,而且可能会被当成“笑话”对待。 因此,现在的博士论文都是小题大做,以共同犯罪为例,现在已经研究到共谋共同正犯、承继共同正犯以及教唆犯的属性、同时犯、片面共犯、共犯的竞合,在不作为犯罪中,以往可以《不作为犯罪研究》为题来写博士论文,但现在已经深入到了里面非常细致的问题,如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判断标准等。在刑法教科书中,只有一小段或者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现在都可以写成博士论文了。可见,现在的学术研究是越来越精致、细致,我们如果没有阅读大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如果没有关注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很难有什么新发现,也就难以养成问题意识,更不要说进行学术研究了。 二、要尽可能穷尽一切研究资料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许多人感慨怎么找不到资料啊。其实,这是懒惰的表现,不是没有资料,而是没有用功去找资料。以刑法学研究为例,在刑法学研究中,几乎每个问题,每个角落都有人研究,前人都为我们积累了许多相关研究的史料,只要我们能够勤奋去找资料,就不怕找不到资料。因此,在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作者就要想方设法穷尽一些研究资料,找到前人研究的成果,否则,学术研究只能算半吊子,很难有什么成就的。在大陆找不到资料,就要找台湾的资料,在台湾的资料中找不到,就应该去找日本的资料,日本资料再找不到,那只好去找法律的源头――德文资料了,德文资料没有,那只能再去学习拉丁文,去古罗马那里看看了。 因此,在学术研究上,要想做大做强,只有懂英语还不行的,还必须掌握另外一门语言,日语或者德语或者拉丁文,尤其是在刑法学的研究上,由于我们基本上是延续了德日刑法那套传统,英语的学习基本上用不了,英语只有在研究犯罪学或者刑事政策学中才能派上场。我们也发现了,现在学术研究比较成功的学者,大部分都是有留学背景的“海龟”,象我们这种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土鳖”早晚会被淘汰的,早晚会退出学术研究的舞台的。当然,这些人还可以去学习文言文,研究一下中国古代法律史。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要引用别人的学术观点,赞成也好,批评也好,都要注明出处,而且在引用的时候,最好能够找到原始出处,实在找不到原始出处,也一定要注明转引出处。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肯定要有注释的,如果没有注释,即使内容非常有思想,文笔也很流畅,但还不能称之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现在没有注释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要有注释?当然,主要是增加我们文章的说服力,就如我们讲道理的时候,我们也是经常引用别人曾经说过的话,例如,某人曾说过,根据什么什么,等等。因此,学术论文要有注释,注释要注明出处,这不仅表现了我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作者的学术背景,注释还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涵养和阅读面积,还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的态度是否严谨。现在许多有经验的编辑在审稿的时候,首先不看你的正文写得好不好,而是现看你的注释有多少,注释规范不规范,如果没有注释或者注释很不规范,文章就很可能很快被扔到废纸篓里去。可想而知,当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撰写的学术论文很不幸被扔进垃圾堆的那种感觉是多么的难受啊! 总之,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注释的内容和规范。没有注释的学术论文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学科研究那么细致,社会分工那么具体,你想象贝卡利亚那样,洋洋洒洒写出6万多字的《论犯罪与刑罚》经典著作,而又没有注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三、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次在阅读那些好文章的时候,我总有感觉,他说的我都懂,而且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就是表达不出来,尤其是不能用长大几万字的论文表达出来。 其实,写学术论文和讲道理是一样的,同样一个道理,能讲的人就会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激情四射,吸引了不少听众,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而不会讲的人,当然就没有人听,也就没有什么市场了。例如,什么是正义,正义要有那些标准?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也是一些常识性问题,你如果把这些问题拿去问农民,农民也能给你说上一二三四,一套一套的。但是,为什么农民就不会做学问,我们就能做学问呢?为什么农民写不出如罗尔斯那样的巨著《正义论》,而罗尔斯就可以写出来呢? 这关键原因在于,学术研究有一套专门的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即学术话语或者精英话语),或者说,这就是精英分子说话与老百姓说话不一样的地方,学者写文章更多的是用一种精确、简练的语言,而老百姓说话更多是一种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在法学研究中,你如果不会用法言法语来进行表达,那么,你的论文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浮,没有一点学术分量或者说学术厚重感。一个高手写的文章,会让你感觉非常有灵性和悟性,而不会是平白直铺。以刑法学研究为例,张明楷教授和冯军教授的文章就很有学术分量,就很有一种学术厚重感,由于他们懂日语或者德语,能够阅读大量的德文资料或者日文资料,他们学会了日本或者德国刑法学者的那种非常细致的表达,每一句话读出来都很有哲学的韵味和学术的味道。而我们这些很普通的学人,就很难有这种学术厚重感,虽然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你也明白,也曾经想过,但是,你不会这样去布局、思考以及表达。 当然,我一直坚信,精确语言的表达背后仍然是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顺畅。我曾经和吴振兴教授交谈过,我说我们刑法学研究与台湾、日本相比,至少落后三十年,他说可能还不止,至少有50年,尤其与日本学者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我阅读日本学者研究的刑法论文中,我发现,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非常的细致,语言的表达非常的到位,许多小问题,他们都能研究出一大堆道理来。 因此,我也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能想得这么细?这除了长时间的学术传统积淀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以刑法研究为例,我发现,他们很多问题的表达都非常的周全,这也许与他们的刑法典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的刑法典以及刑法教科书撰写中,总是充满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很多问题的表达不是从规范的角度去思考,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学术和政治交织在一起,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这是我国特有的学术现象。还有,他们的刑事司法实践几乎没有什么司法解释,许多司法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留给学者去思考和解决。而我们国家,由于有过度的司法解释,使得许多问题的研究无法展开,窒息了学者研究刑法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因此,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个好的表达形式,而这其中,语言表达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学术厚重感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达到的境界。 可以说,一篇文章的学术观点或者中心思想就如一个人的内功,而语言表达就是招式,光有内功,而不懂招式,还是使不出劲来。当然,光有招式,没有内功,那是唬人的,很容易被对手识破。我们可以看看金庸小说中的虚竹,这个家伙从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那里得到了许多内功,但是,由于不懂武功的招式,一开始也是很难打败对手,只是后来学了一些招式,才能把内功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绝顶武功的境界。 四、要拟好文章的题目和整体结构 一篇好的文章,题目非常重要,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中心思想的总表达。这个题目不仅要简明扼要,还要能让读者看出你思考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文章的标题上,经常出现什么若干问题研究之类的,这种题目不能让读者看到你到底在研究什么,文章也没有一个中心命题和思想,这种题目最好不要用。在题目的选择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很喜欢副标题,但是,有些副标题是必要的,可以限定你研究的范围或者让读者明白你文章的切入点,但是,有些副标题纯属多余,影响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选一个好的题目,这个题目最好能马上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好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另外,文章的整体布局也很重要,一篇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而是应该四平八稳,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最好能够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每个问题的论述篇幅最好能大体相当,让读者看出你的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而不是一头雾水。因此,在一篇文章重,虽然有一个好的题目,也有一个好的观点,语言表达也很流畅,但如果在文章整体布局结构上不协调、不匀称,仍然不能说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当然,好文章也是改出来的,一篇好的文章没有花上一年半载是没有高质量的,因此,许多高手都是把文章写出来之后,放在电脑里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头去慢慢修改,不断思考,不断的修改,质量就会不断的上升。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最好能与你的同学朋友一起探讨,许多东西没有说出来,好像已经明白了,但是,一旦要让你去说,你就会顿时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因此,好文章不仅要自己想明白,也要自己能说明白,如果说不明白,读者或者听众那就更不明白了。建议大家一起研究探讨,这样,许多问题就会越辩越明白,多向老师学长请教,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营养的思想成分。 总之,一句话,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就应该象一个健康、聪明、标准、漂亮的人(男人要帅气,有涵养,女人要漂亮,有气质)。其中,标题就如一个人的脸蛋,一看就会产生美感,中心思想就如一个人的灵魂和神经,只有看了才能知道,材料或者资料就如一个人的血肉,语言表达就如一个人穿着一件好衣裳或者有一身的好皮肤,而结构布局就如一个人的身体器官或者部位,要协调比例,最好符合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一个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你一看就会喜欢,就有产生和他/她交往的冲动和喜悦,文章也是一样,只有符合上述这些标准,才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一旦读下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阅读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精神上的一种沟通,要让沟通进行下去,首先作者的文章要很优秀,否则,就会出现沟通障碍。(当然,读者的学术涵养也很重要,否则,再好的文章在读者心中很难产生共鸣!) 说了那么多,我自己也难以做到,只是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呵呵! 2008-5-22 草草写于武汉大学珞珈山 (感谢吴情树先生惠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