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西亚的广大地区(现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众多的民族依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古西亚艺术设计的高度成就。其成就主要体现在陶器、金银器和染织品的设计和制作方面,是在古代西亚地区休养生息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陶工艺;金银器;织锦 古代西亚一~现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可以说是人类最早进人奴隶制社会的文明发源地,其文明的历史比埃及还要悠久。这个地域由于地理环境不具备天然的防卫屏障,所以经常招致新兴游牧民族的入侵,先后处于苏美尔时期、古巴比伦、亚述、新古巴比伦、波斯帝国的统治。数千年来,众多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他们共同创造了古西亚艺术设计的惊人成就。古西亚居民首先发明了陶轮、车轮、铁器制造以及拱券建筑结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这种高度的科技文明,为手工艺的发展、成熟创造了有利条件。该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则造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装饰情趣,他们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于自然崇拜基础之上的一种多神教,绝大多数神具有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特点。这种泛神论的发展,有利于该地区的文化摆脱冷寂死板、阴沉凄厉的灵魂观念与来世哲学的束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世俗性、现实性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打开一道缺口。 一、陶工艺设计 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工艺的地区之一,约在公元前6000年,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苏萨地区就出现了制陶作坊并且具有各自的特色。 两河流域的陶制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纹土陶。器型丰满、装饰华美,大多装饰有致密的几何纹和风格化的牛头、水禽、山羊、奔鹿、驴马等变形动物纹。四系彩陶罐是传世的佳品,以红色釉彩描绘了一幅裸女、芦苇和山羊构成的写实风景画,风格清丽抒情,富有生活气息。苏萨地区的陶器造型则较为洗练,装饰繁丽。山羊纹彩绘陶杯是杰出的代表,下部主体部分装饰了一个山羊的独立纹样,夸大羊角,简化山羊的身躯,以最精练的手法表现出对象的本质特征;上部描绘了几只奔跑的狗,身体拉长,四肢前伸,具有强烈的动势;上圈口缘处则反复排列了夸大长颈的水禽,增强了装饰效果。 萨珊王朝时期,波斯的陶工艺制品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以绿釉陶器为主,工艺制作也更为精致,装饰纹样更多变化,造型上注重实用,大量借鉴金银器皿,青釉把手杯和绿釉把手水罐是代表性的作品,陶器上加耳或把手既实用又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性。 古西亚陶工艺的成果不仅限于器皿的设计,还运用在建筑的装饰上——釉面砖镶嵌的壁面装饰,俗称马赛克。新巴比伦城的伊斯塔尔城墙(目前保存在德国柏林培尔甘蒙美术馆)装饰有成群结队的雄狮、野牛以及蛇首龙的形象,色彩 为大面积的深蓝点缀着金黄、白色、赭石色和绿色。这种装饰历经千年风雨仍明艳如昔,可以说是古西亚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二、金属工艺设计 金属工艺在两河流域的历史极其悠久,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就诞生在两河流域,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定居的苏美尔人已经初步掌握了金、银、铜等金属的冶炼、铸造以及加工技术,并且不断有精湛绝伦的金属工艺作品问世。作品的造型多为翼狮、牡牛、羊、鹿等形象,翼狮与牡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件青铜作品,长方形的格局装饰着一头翼狮和对称侧身的两只牡鹿,翼狮的头部和翼纹以及牡鹿的鹿角刻划的非常细腻,体现出作者对动物身体结构和情态的高超把握能力。 苏美尔时期的黄金工艺更为盛行。乌尔王陵遗址中就发现有大量的金制品,其中有长37.3厘米的黄金宝剑,剑把上镶嵌着青金石,剑鞘镂刻精细,图案精美;卡拉姆·都托之金盔,全高23厘米,头顶部成球形,刻有波浪发线并作发辫状绕结,整个造型就是武士戴金箍的头发式样,加工和纹饰十分精细严整,尤其头盔的耳部留出了声响孔,既有艺术性又体现了功能性。 古代波斯的金银制品则善于以动物形态与器皿相结合,其中翼狮形黄金角杯最具代表性。在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翼狮形角杯极为盛行,它不仅作为饮用酒或其他饮料的实用容器,同时也是权势和富贵的象征物。 ’此时的金银器做工精致,装饰豪华,充满了宫廷享乐主义色彩,也反映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处于黄金时代——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风采。 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制器皿在表现技法和装饰内容上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伊朗出土的一件狩猎纹银盘,描绘出了国王狩猎时的威武形象和慌乱逃窜的动物,装饰手法写实,刻画细致,在圆形平面中显示出工匠的巧妙构思和高超技艺。此外,各式银壶、银瓶和银碗等制品的做工造型也都十分精细优美,显示了萨珊时期的金属工艺风采。 黄铜和青铜铸器,则更多用来制作普通的日用器皿,像烛台、帐篷钩、腰带饰、灯盏、香炉等等。其中有许多精彩的作品,不是以精细镂琢的图案取胜,而是以独到的、适用的器形设计见长,更体现了高度发达的设计思想。口 布尔希特出土的一件豹形长柄香炉,以迅跑的豹作炉柄,伸张的前足正好搭在圆盘形的炉子上,全长30厘米,圆盘直径11.6厘米,体现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融合。 三、染织工艺设计 波斯的染织工艺一直以品质优良、工艺精湛、纹饰华丽而著称于世。目前留存下来具有代表眭的是萨珊王朝时期的织锦和织毯。 织锦一开始原料是亚麻与羊毛,后来中国的丝绸传人西方,他们用丝绸并利用自己独特的工艺,织出五彩缤纷的波斯锦锻。与中国主要以平纹组织和经线起花的的织造法不同,西亚古代纺织技术的传统主要是斜纹组织,以纬线起花。以联珠纹组成饰带再配以动物纹样是最为常见的纹饰,是萨珊王朝时期织锦中最为常见的纹饰。在联珠饰带内的动物皆有翅膀,使之成为“天马”、“飞牛”、“飞鹿”、“飞狮”等。联珠纹在中国的唐朝纹饰中成为数量最多且具时代特色的花纹。因而有人认为,联珠纹是从波斯传进中国的。 波斯织毯装饰华美,富丽堂皇,图案多为圣树、鲜花、云朵、飞鸟以及各类动物,原料除羊毛和丝绸外,王宫中的织毯还配以金丝银线和红绿宝石,色彩艳丽,光彩夺目。波斯织毯因其优质的材料、精致的做工、变化多端的编制技巧而享誉全球,以致后来受其影响的整个伊斯兰地区生产地毯皆被称为“波斯地毯”。 除以上工艺外,古西亚的木工艺、牙骨工艺、石工艺等都相当兴盛,共同组成了古西亚丰富的设计艺术作品宝库。 古西亚艺术设计的高度成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长期融合、碰撞、磨合的结晶。尽管兵患连绵、政权兴替频仍,但是该地区文化的发展、演变却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在其文化整体格局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开放机制。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与艺术在此融合,并进而潜移默化地丰富、调整、改造原有的文化模式、艺术风格。例如波斯的手工艺的辉煌成就就是广泛吸取、借鉴吸收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中国等其它文明的养料。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古西亚艺术设计的成就是在此休养生息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古西亚艺术设计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亚热带沙漠气候以及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得狮子、驼鸟、野羊、公牛等动物的形象成了装饰中最常见的母题;长期游牧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开朗豁达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战争、狩猎、劳作的艺术题材;相对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贫瘠的物产,例如木材、石料的贫乏,使得该地居民形成了因地制宜的生活态度,促成了砖土建筑的大发展,激发了拱券与马赛克技术的萌生。 古西亚的工艺品蕴涵着平衡、安定、恒久的气韵;摆脱了神秘的来世观念的气质和单纯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人间情调和世俗气息,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强劲而乐观的情绪。可以说多神教在古西亚的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古西亚的艺术设计形成较之古埃及、古印度、古美洲等地更加明显的世俗情调、实用态度和乐观精神。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造成了古西亚地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装饰情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