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如何作研究生(2007061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看他是否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以一种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因此,幸福的标志是指你所获得的社会认可略高于你常规能力,为此既要不断付出努力,但目标又不是遥不可及。要想进入这种境界,除了要努力学习和抓住机遇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可以遵循的法则。
    研究生是在本科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上的学习,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人才。无可否认,每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都渴望成功,不仅是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敦促,同时个人也需要这种成功感觉。如果你选择了科学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话,你的成功与否不仅看你知识的渊博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拥有了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以下我想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目的地培养自己,使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自己。
    能力培养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有人把考上研究生比喻为中举,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过去的中举是一种资格考试,考上了,你便有了做官或做文人的资格,一般说来,考上以后的努力已经不再是一种责任(obligation)。然而,考上研究生只意味着你有了跟某一教授从事科研探索的门票。入门之后,你还必须面临一次或几次资格审查,看你是否拥有了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每一个想做硕士或博士的研究生都必须明白这一点。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可能将全部的知识存入到大脑,你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全方位地浏览科学的进展。因此,你最需要掌握的已不再是知识,而是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大多数理科院系所授予的学位是哲学博士(PhD,Doctor of Philosophy)。这里所说的哲学不是指自然辩证法,而是指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对未知事物提出自己看法,并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看法正确如否。
    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大多数实验室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也是我们科学未来的希望。做学生这一段时间是科研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由于每个实验室的设备差异和导师的知识背景不同,学生所能得到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大多是情况之下这种客观的因素是很难依据你个人的要求而改变的。学生是我们科研体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改变的是自身。只有正确调整自己,充分地发挥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才是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
    最近清华大学的程曜教授撰文《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说清华的学生是“会考试的文盲”。我没有在清华呆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某一学校。但是他所提到的“会考试的文盲”,确是一个中国新一代学生所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确切地讲他们是会考“中国试题”的文盲。回国之前我便发现最近几年出国的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应付国外考试的能力非常差。国外的考试并不在于考察你做题的技巧,而是检验你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水平。有的学生在国外的大学学习两年了,居然考试还从来没有及格过。这和八、九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们完全不同。究其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我们太重视出难题和偏题来拉开学生之间的距离,而对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小学,甚至到了大学所做的只是死记硬背地啃书本,应付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考大学和考研究生变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
    从初中到高中,考题越来越钻牛角尖,辅导老师们的猜题能力也越来越强,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八股。只要调查一下孩子们所学到的哪些知识在此后生活和事业发展中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从来就用不上的,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走进了考分比赛的死圈:“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考试”。无可否认,这种比赛确实将一部分相对聪明的学生选拔出来了。然而,由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缺乏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科研工作中的发展潜力就比较差,他们在面临考题之外的现实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
    最近我就这个问题同一个中学老师进行了交流。他的回答道出了问题所在。他说这种考试是目前最为公平的竞争方式。这种硬碰硬的较量确实是为那些好好学习、家庭没有背景的孩子提供了几乎是唯一的摆脱贫困的机会。这事实上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评价危机;二是太多的人都在挤同一条船。在国外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未来职业定位是选择学校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好学校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因此,要从根本上实现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市场。
    掌握自己的命运从选择自己的教育开始
    最近我面试了十多个报考我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尽管他们已经上完了大学甚至硕士教育,但是我发现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做研究的兴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非常被动地来考博士。我认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做了错误的选择,而且已经错了很久。或者说长时间的考试压力之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思考和培养自己的兴趣。
    由于个人的性格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适合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研究、当科学家。从前考大学主要的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考上了大学就等于国家为你提供了一个铁饭碗。你成了城市户口,有了一般老百姓没有的特权。随着改革开放,教育机会的增加、人才市场的饱和及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仅仅学历是不够的,对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化人才需求将会愈来愈高,综合性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一般性人才(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将会愈来愈难找到工作,因为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要从头学位。而获得过专业化教育(如工业设计、酿造工艺和市场策划)的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他们在进入机关或企业后可以很快发挥其作用。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考学在中国也将是一个双向选择:学生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未来,学校为达到水平的学生授予文凭。这样的话,学生便不得从兴趣思考,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学习道路。
    谈起兴趣选择,在国外这个问题解决得相对比较好。例如从荷兰来看,学生的选择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实现的。小学毕业时家长和老师便一起来商定孩子下一步干什么。每个学生面临的有三种不同中学选择:准备考综合性大学(四年学制并获得学士学位,或五年学制获硕士学位)、考职业学院(四年学制获学士学位)或考专业技术学校(2-3年)。
    选择不同方向,所得到的中学教育是不同的。当然,老师给的是建议,决定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拿的。即使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应该走上大学的路,但孩子和家长坚决要求走上职业学院的路,那么他仍然可以上职业学院。反之亦然。这个决定也不是永久的,在以后的五六年里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仍然都有机会重新抉择。由于老师对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他们的看法一般说来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这些建议基本是被家长和学生采纳。荷兰的大学的学习压力很大。他们认为孩子在这个时期应该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一个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东西没有兴趣的话,便很难应付这种压力。在压力之下,孩子和家长需要不断思考走哪条路。孩子在上了大学或职业院校之后,依然有很多可以有改变的机会,例如,一部分学生会因为无法通过大学的辛苦考试而转到职业学院。相反职业学院的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亦可以进入大学。
    设计自己的未来还表现在定位自己。与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一个最突出弱点就是一种盲目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挑战能力极限,要考第一,要上最好的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了要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了要考博士,能出国者则一定不放弃机会。很多情况下纯粹是跟着感觉走,并没有想好这是否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未来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所追求的。在国外由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个人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选择。每个人的潜力和兴趣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做研究,有的适合做生意等等。有一点是肯定的,社会的分工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博士的生活一定比一个技工的生活更幸福,后者也许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而前者面临的可能是终生奋斗。同时,在国外如果一个能够由专科生承担的工作,雇主绝不会也不允许去招收一个博士生来做,因为博士的工资较高,运行成本也随之增加。一定程度上说,由于一个博士所接受的特殊训练,当他从事简单劳动时问题会更多。因此,“教育程度太高(over-qualified)”是应征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被拒绝的理由。其结果是一个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不一定比一个教育较少一点的人容易找到工作。这种市场的供求机制便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选择。去年在广东就出现对本科毕业生开出了600元月工资的超低价,而长江三角地区对高级技工开出了月薪5000~10000的高价。就业市场的这种变化自然值得每一个学生在定位自己未来时深思。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也严重影响了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其实我们在对教育体系颇多微词之时,家长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太盛,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我们这么辛苦就为了你。这是错误的。家长应该给孩子的不是压力,而是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榜样,昭示一种独立精神,一种能够承受压力、摆脱困境的韧性,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特点,为孩子的事业发展提出切实的建议(而不是命令)。
    对于已经选择做研究生(硕士或博士)的学生来说,把握自己的命运在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只有你对一个研究方向有浓厚的兴趣,有回答不完的问题,你才有可能跟随这种好奇心,搞出原创性的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完成了教授交给的任务,那他就不具备一个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训练。
    诚信是一个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诚信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于一个想做学者的学生来说,没有诚信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学者的诚信不仅表现在你不能去欺骗别人,更重要的是不能欺骗自己。做科学需要一丝不苟,不能回避任何即使是蛛丝马迹的现象。正是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学术观点的缺憾,也隐藏着很多重要发现的第一线曙光。那些善于用自己眼睛观察的学生,不是在为老板做实验,而是用心而作。为老板做实验的学生在得到不是老板的设想的结果便认为实验失败了,此乃做学问之大忌。
    诚信还表现在平时点点滴滴的做人做事行为上。一个在做人都没有诚信的人所作的学问也是信不过的。有人说外国人很傻,傻得可爱。在相当程度上说确实如此。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和我们一样喜欢贪些小便宜,但是贪便宜是做在明处,建立在不损伤他人利益基础上。例如,在商场打折时,为了买便宜的商品而早早排队是很正常的。一定要把合法范围内获取自己的利益和和贪别人便宜分清楚,前者是无可厚非的,后者则是违反诚信的。在国外,违反诚信的代价很大。其高额代价迫使人们自律。
    外国人的诚信还表现在公私分明,堂而皇之地保护个人利益。例如在要求提干或涨工资问题上丝毫不让。这种讨论都是摆在桌面上的,在这如果需要的话,他们还会有记录。做老板的也绝对不会因为部下的胡搅蛮缠而增加你的工资,他会一丝不苟地跟你讨论你所处的位置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你是否达到了要求。在提干问题上他们会清楚地告诉你一个更高的位置的要求是什么,你想达到这样的要求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公私分明还要求每一个人不要把工作单位当成家,不把单位的东西拿回家用,即使是最小的、最不起眼的东西,不要用办公室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可以看出,西方的社会并不鼓励或要求人们无私奉献,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既不允许老板为了公司影响雇员的利益,也不允许雇员为了个人而伤害同事或公司的利益。
    诚信还表现在工作中一是一、二是二。在日常工作中偶尔发生因误解或操作失误而造成工作失败是可以发生的。只要你讲清楚,大家都会原谅。如果是故意说谎或造假便不能原谅。这一点,我们有时低估了外国人的判断力。外国人说话时喜欢盯着对方的眼睛。一般情况之下,如果你不是一个专业说谎者的话,还是不要说的好。 而且说谎的人很难保证每次说的是一样的,稍不留心还是会露馅的。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人中间,有时大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毕竟我们的文化里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教诲。在西方,如果你的同事或上司认定你不诚实,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就永远失去了。
    曾经出现过有些学生在联系出国时,为了不让自己的老板知道,模仿其签名为自己写推荐信。在国外,签字就象公章一样,最重要的转账、合同、交易都是通过签名来执行的。模仿签名相当于国内的盗用公章。象这类造假事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诚信问题,只要被发现一次,你永远别想再赢得你周围人的信任,甚至以后也很难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
    诚信还表现在对自己承诺的兑现。这表现在承诺一件事情时你应该有充分的思考,确信你有能力克服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你才可以承诺。“YES”是英文中一个最小、最重要的词。偶尔发生一次因特殊情况而不能实现承诺的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这种事连续发生时,那便是你的问题了。中国学生常常没有对上司说“不”的习惯,常常会对老板的要求先同意再说。在西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当你不能做到或你不肯定你能做到时,你要先把理由说出来,这样他人可以帮你想办法,甚至酌情改变计划,从而避免因为你的进展不顺利造成整个计划破产的事情发生。
    以上我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了如何做研究生,重点是讨论如何定位自己、把握命运以及实现理想所必需的一个最基本道德品质—诚信。真实地面对自己,评价自己,为自己设计最佳(而不是最高)的人生之路是每个学生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如果你在中学时不得不为应付高考而死记硬背的话,研究生教育为你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最自由的人生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