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83.02.05 09:00-11:00 地點:中研院近史所王老師研究室 訪談:周維強 繕稿:周維強 打字:范聖潔 一、請問老師少年的求學歷程,以及為何會選擇研究歷史為自己的職志 答:我讀書時正逢抗戰,民國二十七年在漢口市立中學高三借讀。畢業之後,因武漢受戰爭的影響,遂到重慶考入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原在南京,首都淪陷後便遷至重慶,校區分為二處,校分部在柏溪,一年級都在此處。至於二、三、四年級和少數研究所都在沙坪壩的校本部。我考大學時,正是全國第一屆大學聯合招生,我以第一志願考取中大中國文學系,第二年善校本部,轉入歷史學系就讀。我雖性喜文學,但史學記載歷代之治亂興衰,旁及社會經濟文化思潮之發展和變遷,足以增益知識,開闊視野,很富於啟發性。這門學問的至高境界,的確可究天人、通古今。當時中大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非常堅強,同時也兼重中國史和西洋史。在中國史方面,有幾位著名的教授,如朱希祖、金靜庵、繆鳳林、郭廷以、賀昌群等。在西洋史方面則有,沈剛伯、張貴永、周培智等,都是學有專長。名師雲集也是我轉系的原因。雖然我轉系後對歷史發生濃厚的興趣,但我的根本興趣仍在文學創作。 二、請問您是如何和周培智老師熟識,又因何機緣至淡江任教 答:在中大時,歷史學系和中文系的同學規定修習繆鳳林先生的「中國通史」。周老師開的課是由文法學院其他各系學生選修,因為周老師「中國通史」和「西洋通史」均開,我們在大一時沒有「西洋通史」的課程,再加上周老師所教的「中國通史」很重視史前史,和繆師不太相同,所以我便同時旁聽了周老師的「中國通史」和「西洋通史」,周老師的西洋史教得也很有特色,希臘羅馬史講得十分詳細,中古史也很詳細,近代則較為簡略。當時我對西方的歷史一無所知,聽了周老師的課,獲益良多。我和周老師的師生之誼,也就在此時建立。時間過得很快,直到民國五十幾年,一直均無緣和周老師聯繫上。戰後我是風聞他在南開大學任教,民國三十九年輾轉至香港,和在郵匯局工作的周師母會合,然後再至台灣。後來又聽說周老師到南洋去,因為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大學,聘他擔任商學院的院長,因為周老師在愛丁堡大學有兩個博士學位,一個是歷史學,一個是經濟學,所以他可以勝任此一工作。 我於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之後,先後遇見中大歷史學系的沈剛伯、郭廷以、張貴永三位老師。後來,我就隨郭老師進入中研院近史所。民國四十四年,郭老師任所長,張貴永老師任研究員,我則任副研究員。 我在台灣遇到周老師是在淡江歷史學系成立以後,所以剛成立的情形我並不明瞭。至於我是如何遇到周老師的呢 那大概是民國五十六年五月,歷史學會年會在東海大學舉行,於閉幕聚餐中看見了周老師,周老師也還認得我,就這麼聯絡上了。回到台北以後,大約是暑假時,坻突然來到南港。我們中大歷史學系畢業同學在近史所工作的有兩位,一個是我,另一位是李毓澍先生。周老師先找到了李先生,然後找到了我,三人一同進晚餐。席間他表示淡江甫成立歷史學系,由他任系主任,約我們一道去幫忙。這時己是淡江歷史學系成立的第三年,由於周老師親自來約,我們雖然本身的工作忙碌也不便推辭,於是一人各教一門課,由我擔任「中國近代史」的課程,而李毓澍先生則教授「中國現代史」。 我自民國四十三年開始在台灣師範大學兼課,教「中國近代史」。到淡江後,周老師臨時希望我在金華街歷史學系四年級教一門課,於是我又教了「明清史」,李毓澍先生也多了一門三年級的「宋遼金史」,所以,我有了兩門課。劉世安、羅運治、楊育鎂、鄭舒蘭等都是四年級學生。迨開課兩週以後,周老師又問我是否能再教一門課,因為我還有本身的研究工作,本欲推謝,但周老師說「西洋上古史」一門課著實找不到人教,希望我暫時教一段時間,如此他才能再物色其他人選。我因本身對「西洋上古史」並無特別研究,只在中大時聽過周老師所教的「西洋通史」,並曾選過沈剛伯老師的「希臘羅馬史」,我的英文能力又不好,所以擔心有負老師期望。周老師則說道:「那有那麼嚴重,我給你指定幾本參考書,你讀過以後就可以教賸。給同學們也指定一本參考書,帶著他們慢慢讀,以後再找其他的人。」再三推辭不成,於是開了「西洋上古史」的課程,這就是我第一年在淡江教課的情形。 等到第一屆同學畢業之後,「中國近代史」便改由戚長誠教授擔任,由於周師不再做系主任,專事教學,而學校聘請王澂教授任主任,所以我乘機辭去「明清史」的課,專教「西洋上古史」,中古史則由郭德士教授擔任。我另外加開了一門「中西交通史」。三年後,我由於擔任近史所所長職務,工作很繁重,於是暫時離開淡江。這幾年我曾經教過的共有第一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我還曾擔任第四屆的導師。隔了一兩年後,系主任又改由戚長誠教授擔任,戚主任又前來相邀,在近史所辦公室談了四個多小時,堅持邀我前來教課,由於盛情難卻,只有應允教了一年的「歷史哲學」,其後便不在淡江任教了。近年因龔鵬程教授任文學院墿,他邀我參加文學方面的學術會議,大約有兩、三次機會到淡江。看見淡江的校區,高樓林立,各種設備,都很完善,深感這些年來,淡江實在進步很多。 三、就您所憶及,周老師在開創歷史學系時,在方針上有那些令您印象深刻之處 答:周老師本身不僅研究史學,他對社會科學亦有專精,誠然歷史學和社會科學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點他體會得很深。歷史學到了近代,一定要借用社會科學方法,尤其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方法,例如量化的方法等,都有借鑑和運用價值。歷史的研究從中國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慢慢進步利用西方史學研究方法的長處。同時,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增添史學研究的範 ,這對歷史學者開拓其視野,擴展其研究的範圍均很有用處。尤其周老師既修史學又修經濟厩,更能瞭解兩者為何相得益彰。但畢竟社會科學不等於歷史學,因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溫在「現在」,而歷史學則是放在「過去」,它有其獨立的範圍。我想這是周老師的看法,我亦十分同意,所以周老師一方面重視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運用於歷史學的研究,而在另一方面他也保持歷史學應有其獨立的範疇和價值的看法,這是他的第一個認知。 第二、周老師是讀中國舊書出身的,大學畢業之後又負笈至英倫留學,從此他的歷史視野也從中國擴展至西方,所以他的規畫是中外歷史並重的,當時有些學校的歷史學系以中國史為主,有些則以西洋史為主。但他對中西史等量齊觀,不分軒輊,這點我並未曾聽他特別提出來。周老師也以為中西歷史在某些方面應作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但當時歷史學系草創之際,人手不足,他在課程上費了很大的苦心。 第三、周老師並未有太多著作,他自稱述而不作,他的著作只有《經濟學要義》和《歷史學、歷史思想與史學方法述要》,他談的是宏觀的看法,歷史是看人類過去的發展,研究中國史要看它整個發展的趨向,近現代中國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就不能不去了解世界。這也是UNIVERSAL HISTORY的觀點。另外要重視微觀,作窄而深的研究。周老師一直努力的是結合宏觀與微觀,當然他擔任系主任才三年多,我在他任內教書的時間很短,所能觀察的亦有限。我再重複一遍周老師的觀點: (一)、重視社會科學和歷史學關係,而又保持歷史學本身的特質和領域。 (二)、中西歷史並重,上古和現代並重。必要時,能作中西歷史的比較研究。 (三)、宏觀和微觀並重。 四、請您談談您教書時的情形,學生們的反應如何 答:當時同學們自辦的演講很多,《史化》的編輯也很受重視,導師們也常帶同學出遊,以增進師生之間和同學們之間彼此的認識,我曾擔任第四屆的導師(當時每屆同學有兩個導師),因此我對第四屆也特別熟,迄今還有不少同學保持聯繫。在課堂上課時,除了口授和同學抄筆記以外,大體上是看指定的參考書,作讀書報告。每兩小時的課賸下二、三十分鐘左右,請同學們提問題討論,在我教「歷史哲學」時,甚至增加一小時的時間來討論,因為這一門課程偏重理論,需要大家多抒己見。學生們大體上很用功,尤其是第一屆的楊育鎂、鄭舒蘭,都十分用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校園風氣尚非常單純,所以學生較為多花心思在校內的活動上,與社會接觸較少。 五、能否談談您個人的史學研究概況 答:我個人這兩年的研究較少,我剛才說過我是民國四十四年三月進入近史所,今年已滿三十九年,大概未來幾年內我還會留在這兒。當然,這六年來,我已退休,我現在仍是一個兼任研究員的名義。就我的研究情形說,我剛至近史所的前十年,主要是做史料的編纂工作。當然,不只我一個人進行編纂的工作,是群策群力的結果。當時我任副研究員,其它如呂實強、王爾敏、李國祁、李毓澍、王樹槐、黃嘉源諸先生,都完成了許多史料的編纂工作。我參加的有▲中俄關係史料》、《中法越南交涉檔》....等。另外進行的就是口述歷史的工作,我花?兩年半的時間,也就是民國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間。訪問了大約有十五、六位先生。之後我轉任行政工作,大約有七年半之久。除此之外,便是專題研究,專書有《中蘇外交的序幕—從優林到越飛》,是民國五十二年出版的。另外,集印成書的有《朱家驊先生之事功與思想論集》,是和萬紹章先生合著的。另外,又和孫斌先生合編《朱家驊先生言論集》。其次是論恅ㄛ僕有五、六十篇,主要包括文化史、經濟史、外交史、思想史方面。時間上則從清中葉至チ國三十八年。其中四分之一的論文是以抗戰為主,有關抗戰時期的經濟發展、社會、文化、思想等,至於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論文則較少。有關中蘇關係的論文,則有三篇。 六、是否能談談您所知畢業後表現傑出的系友 答:我所認識的同學在各方面表現均很優異,但因有些離開學校後便不再見面,因而失掉了聯繫,我只能舉較常見面或是有保持聯繫的同學。 第一屆大體你也都認得,比較熟的有劉世安和羅運治伉儷,他們在學術上和教學上均有不錯的表現。此外,鄭舒蘭也很優秀,在歐研所美國組畢業後,赴美深造,得到博士學位,現在洛杉磯任博物館館長。大體而言,第一屆的同學是相當用功的。 第三屆有一位廖風德,筆名廖蕾夫,曾在政大歷史學系任教授,又從事台灣鄉土文學創作,著有小說集《隔壁親家》等書。還有一位陳凌,他曾在淡專任科主任。另外,當時任班代腔張菊玫亦在專科任教。林登讚則是赴美深造,攻得圖書館學學位,現任中研院史語所傳斯年圖書館館長。 第四屆有徐秀榮,在文化出版事業上很有成就。第五屆有葉洪生,現在聯合報任主筆。第七屆則有章曙彤,現任聖約翰大學亞洲學院院長。 (* 王聿均老師為本系資深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