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文史哲的兼与专:访戴逸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戴逸,1926年生于江苏常熟,1944年考入交通大学,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清史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著名清史学家。
    记者:你先考入交通大学学习铁路管理,两年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这种“文理兼修”对你以后从事清史研究有用吗?
    戴逸:用处不大。我考大学的时候正值抗战后期,当时没有多少正规大学,我又不想上野鸡大学,所以就考了交通大学,还得自己交学费,其实我不太喜欢铁路管理这个专业。后来抗战胜利了,北京大学在上海招生,考场就在我们楼下,我一考就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北大历史系,还是公费生。后来搞清史研究,好像没怎么用上年轻时学的那点铁路管理知识。
    记者:现在一些教育学家大力倡导“文理兼修”,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戴逸: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一方面,不能一提“文理兼修”,就让理科生背古文,让文科生学高数,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但一个人的精力很有限,不可能学得太多、太滥。
    我倒是认为,应该重视文史哲本身的“兼修”问题。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文史哲本身就是基础学科,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学好了,搞什么研究都方便,都容易出成果。现在的高校就是文科专业分得太细。文史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解放前的北大没有那么多文科专业,就是历史、哲学、文学三样。
    且不要讲“文理兼修”,单单要修好“文史哲”就很不容易了,是要下大功夫的。交大首任校长唐文治是晚清进士,做过邮传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部长加邮政总局局长。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交大创始人,不知道他还在无锡开设了一个国学专修馆,学生一进馆就读四书五经,写格律诗词,研究小学(训诂学),这些对于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太有用了,这种文史哲的教学方法,应该算是“专修”了。现在许多大学都在搞“文理融合”,甚至医学院都提出口号,要发展成为“医、工、理、农、文、管”门类齐全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有这个必要吗?
    记者:据我所知,现在一些高校(如北师大)正在尝试文史哲不分科的教育模式。如果文史哲不分科,学生修到什么程度算是够用了呢?
    戴逸:这要分清专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两种情况。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来说,在小学、中学阶段就给他们打下深厚的文史哲基础,可以给他们开办类似“无锡国学专修馆”的学校;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他们基本上就能够开展研究性学习了,通过这种对文史哲的“专修”,有可能成就新一代国学大师。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系统地学习几年文史哲,加强他们的基本功,特别是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和写作能力,将来对工作、生活都有帮助。至于如何区分有潜力的学生和普通的学生,那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记者:您提到学习文史哲对将来工作有帮助,但现实情况是: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如果不当教师,肯定要转行。
    戴逸:我刚才说了,从专业角度来看,文史哲和数理化一样是基础学科,中文专业毕业生去当公务员不能算转行,学哲学的去搞民俗学研究不能算跨学科,当然,学历史的当记者也不能算是不务正业。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大量有文科背景的人才。
    记者:但现在许多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确实很困难啊,即便他们找到了工作,也比那些学工、学理、学经济的人挣得少、升得慢。
    戴逸:现在我们国家还比较穷,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所以学经济的、学计算机的人才就业比较快,工作、生活条件也比较好。但从长远来看,国家越富裕,文史哲就越发展,现在国家正准备拿出几亿元资金来修清史,这就是一个明证。至于文史哲什么时候能够像数理化那样吃香,这不是三年五载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这个年龄是看不到了,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