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5年7月26日苏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至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投降,日本政府高层围绕和战展开激烈博弈。本文以日本外务省编纂的原始史料终战实录相关记载为基础,考察该时期日本统治高层的动向,以了解日本最后一个月的败降过程。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会晤,商讨对德处理方针和对日政策。7月26日,苏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提出日本投降条件。日本政府收到公告后,外务省于一早召开会议,外相东乡茂德提出政府对宣言宜保持沉默,先观察局势再定。同时提议通过苏联与英美尝试进行和平谈判。同日上午,政府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东乡外相认为"公告提出的是有条件投降条件,今若拒绝公告,会带来严重后果。故暂时不表示意见。同时,推动与苏联谈判,根据苏联态度再采取措施。"但以军部为首的主战派要求拒绝接受公告。最终,会议接受东乡意见。28日,在宫中召开信息交换会议,东乡外相有事未参加会议。在会议上,军部强硬要求首相铃木贯太郎,"如对公告表示沉默,会极大影响军队士气,政府应正式发表置之不理的声明。"铃木首相屈服于军部的压力,在当日答记者问时表示"本公告是开罗宣言的翻版,政府不认为其有任何重大价值。惟有置之不理。我等誓将战争进行到底。"东乡外相同时训令驻苏佐藤大使与苏联探讨实现和平的途径。 铃木谈话通过新闻报道向外传播,盟国得悉后,认为这是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为了掌握对日主导权,于8月6日上午,命令美B29轰炸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市民死亡近40万人。7日早,美国总统杜鲁门通过广播发表声明,表示"6日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给战争带来转折性变化。只要日本不投降,将会在其他地方投下原子弹。"7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东乡外相详细报告了美国广播关于原子弹的报道。陆军表示待调查报告结束后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小原子弹带来的强烈冲击。8日早,东乡外相和铃木首相一同参见裕仁天皇,上奏说惟有接受波茨坦公告。天皇表示,既然出现了原子弹这样的新型武器,不可能继续进行战争,要求迅速采取终战措施。在日本仍未下定决心投降时,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彻底打消了日方希望通过苏联与英美谈判的企图。9日上午,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研究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问题。焦点是是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还是附加条件接受公告。东乡外相主张以维护国体为唯一保留条件接受公告,军部表示原则上不反对波茨坦公告,但表示要附加其他三条件保障占领问题、解除武装和惩罚战犯问题由日本政府自主决定。会议未取得一致意见,决定将两方案交由内阁会议决定。开会期间,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死亡市民达12万人。下午,长达八小时的内阁会议仍未得出结论。最终决定召开御前会议。 第一次御前会议于9日午夜11点55分在宫中地下防空洞召开,裕仁天皇出席。围绕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问题,东乡外相的一个条件方案和阿南惟几陆相的四条件方案依然持续对立。米内光政海相和平沼骐一郎枢密院议长赞成东乡方案,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和丰田副武军令部长支持阿南方案。平沼要求对东乡方案进行修改,将原案"不包含变更天皇国法上的地位,在此种理解下"接受波茨坦公告改为"不包含变更天皇的国家统治大权的要求,在此种理解下"接受波茨坦公告。东乡方案的修改案得到会议认可。但会议对两方案仍未取得一致意见。会后,铃木首相将两方案上奏天皇,天皇裁决认可东乡方案的修改案。10日3时,召开第三次内阁会议,会议就国体问题取得理解,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将东乡方案的修改案通知盟国。盟国回答说:"自投降时起,天皇及其日本国政府统治国家的权限从属于盟国最高司令官。日本国政府的最终统治形式依据波茨坦公告,取决于日本国民自由表达之意志。"围绕盟国答复,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再次爆发了严重对立,梅津参谋总长和丰田军令部长于12日早一同上奏,要求拒绝盟国答复。当日,又连续召开内阁会议、皇族会议和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但始终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第二次御前会议于14日上午10时50分召开,梅津参谋总长、丰田军令部长和阿南陆相等主战派要求向盟国发出再次照会,如不维护国体,惟有抵抗到底。以东乡外相为首一派表示只有接受公告才能维护国体。天皇表示"终战的决心是充分研讨世界之大势和我国内状况、深思熟虑的结果,继续进行战争是无益之事。关于盟国的答复中国体问题虽有种种疑问,但自己认为对方大体认可我方要求","此际可以认可对方答复"。最终由天皇裁断接受公告。另外,自12日会议以来,军方强烈主张的解除武装和保障占领诸条件作为日本政府的希望条款,作为追加条款通过瑞士政府通知盟国。8月14日晚11时,天皇发布"得以维护国体"的"终战诏书",宣布投降。 军中部分少壮强硬派坚决反对政府决定,主张本土决战。12日、13日两天,部分右翼团体和军中强硬分子相互策应,准备发动政变。内相木户幸一上奏,要求天皇召集陆相和海相,稳定局势。梅津参谋总长召集陆相等军部高层要求陆军遵从圣断。但当14日上午御前会议做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断后,陆军省、参谋本部的少壮军人与部分近卫师团士兵合谋,发动政变,企图颠覆天皇决策。政变者杀死师团长,进入宫中和广播局,搜查玉音广播的录音盘,最终未找到录音盘,15日黎明,叛军被镇压,史称"八・一五事件"。15日早,总理官邸、铃木首相、木户内相和平沼私邸相继遭到袭击,铃木和平沼幸免于难。8月15日中午,天皇向国民做了"玉音放送"的广播。 通过以上日本统治高层和战博弈的考察,可以看出日本统治高层围绕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召开多次会议,其中始终存在着所谓"和平派"和"主战派"的对立,这种对立从表面上看双方势同水火,甚至为此引起政变,但实质上双方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以较小代价获取日本投降条件的最大利益。这种对立最终依靠天皇的所谓"圣断"化解,由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向盟国投降。 日本以自己的方式对盟国答复进行了有利于己方的解读,认为盟国答复是有条件的接受日本投降。而美国代表盟国做出的答复中"日本国政府的最终统治形式取决于日本国民自由表达之意志"一句的模糊表述也为日本提供了维护天皇制的前提和条件。 "终战"一语明显体现了日本政府对战争的看法,避免使用"投降"一词一方面是为了掩盖日本的战争失败,另一方面企望借此向国民显示自己主动结束战争的姿态。而且天皇的"终战诏书"不承认战争是侵略战争,辩解称"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宣称发动战争是为了自卫和谋求东亚和平稳定。这一表述也成为战后日本政府的历次战争错误认识和发言的滥觞。 文章来源:《团结报》2015年9月17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