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底,随着国民政府西迁武汉,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运动与新闻出版业的中心城市。在这里,中共中央长江局公开出版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商办大报大公报,发行量创历史新高;诸种报刊,为宣传抗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版业在汉崛起。此黄金岁月至次年10月因武汉失守而告终。 1、长江局出版公开的党报 党刊:新华日报与群众周刊 1937年11月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尔后围攻南京。南京失守(12月10日)前夕,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机关大部西迁武汉,武汉升格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自大革命失败以降,在刀光血影下窒息了十年之久的武汉渐渐恢复了它在北伐时代的气息,再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战时陪都约一年之久。 抗战开始,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大批新闻工作者、众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及机关、出版机构云集武汉;为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需要,创办大量报纸杂志。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创刊、复刊之报刊近200种,书写了大武汉新闻出版业的又一新篇章。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博古、项英、董必武等组建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长江局出版公开的党报党刊即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及其他抗日书刊,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其乃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4开一大张。创刊时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西园(华岗),总经理熊瑾玎,工作人员多为年轻的革命者和进步分子。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头。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写道:"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我们深信,当前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自卫抗战实为我中华民族复兴之必须途径及其起点。" 新华日报重视在各界人士中广交朋友,请知名人士撰稿。从创刊之日起,就辟有以"促进团结,维护抗战"为己任的团结专刊。注重加强新闻界内部的团结合作,同在汉出版的各种报刊建立联系。及时分析抗战的新形势,引导读者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民争取胜利之道路。刊登毛泽东同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论持久战。全面报道最新战况,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新华日报馆出版多种介绍抗日根据地的书籍和列宁选集。新华日报辟有"大众信箱"专栏,刊载"读者意见表",组织读者会。 群众周刊署名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是许涤新。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全面抗战的路线为宗旨。创刊号头版是一篇社论文章由失败到胜利的枢纽,意在"肃清民族失败主义"。 抗战期间,不少我党关于抗日的主张,毛泽东关于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思想,党的其他领导人有关抗战的言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战绩都是通过群众周刊介绍给国统区人民的,诸如周恩来的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抗战的任务、朱德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董必武的怎样动员群众积极参战、彭德怀的目前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和叶剑英的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等重要文章。 群众周刊的编辑方针,同新华日报毫无二致,同受长江局党报委员会领导,差别在于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的刊物,周刊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要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读者理解抗战的正义性与胜利的必然性。 2、当时武汉唯一的商办大报大公报,发行量创最高纪录 1937年9月18日,即"国耻"六周年纪念日,大公报汉口版创刊出版,继用天津版停刊时的编号。创刊之初,汉馆由张季鸾主持。"汉版发刊之始,人员极少,社评仅季鸾先生一人执笔。除阐述战事性质,为争取国族生存,不断鼓舞军心民气外,余更强调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之必要,长期抗战遂成国是,并有次年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之召集。乃于经常业务之外,发起救济受伤将士运动,并代收捐款,随时转送红十字会应用,一面在报端披露。是年夏,又主办中国万岁话剧之公演,售票所入,全部拨作救济受伤将士之需。" 为了给读者提供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最新消息,在淞沪保卫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以及中国远处军赴缅北作战的战场上,都可见大公报记者的身影。在欧洲战场上派有长驻记者的中国报纸只有大公报一家。每遇重大战役,必派记者赴前线采访,发来吸睛的独家新闻。当时大公报销数达53000余份,创武汉报业史上发行最高之纪录。 3、抗战期刊大放异彩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武汉主办的报纸,影响较大的当推武汉日报和扫荡报。武汉日报由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直接控制,1929年6月10日创刊于汉口。扫荡报系军事系统的报纸,1934年从南昌迁至汉口出版,增出过扫荡旬刊、扫荡画报。这两家国民党的官报,曾垄断武汉报业的言论、消息、广告市场。抗战爆发后,在全国一片抗日声中,两报亦大量刊登抗战消息、言论,宣传抗战意义,报道前方将士英勇杀敌的事迹,探讨有关抗战的问题。 原来在汉口办的一些商报,如中西报、汉口新闻报、新民报,华中日报、工商日报、汉报、新快报等,此时也很活跃。 各类刊物中,最多的是各党派团体主办的综合性政治读物,数量达40种以上。1937年12月,综合性政论刊物全民周刊在武汉创刊。创办人沈钧儒,主编李公仆、柳湜,汉口民意周刊社出版;提出要"为争取全国全民族战争胜利而奋斗",突出反映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翌年7月,全民周刊和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并出版全民抗战三日刊,救国会主办的该刊物影响很大,发行30万份。 胡绳主编的救中国(1937年10月创刊于湖北宜昌,次年2月停刊,同年8月在武汉复刊),系定位通俗读物之周刊,文化名流曹伯韩、马识途、徐盈、傅平、华善学等人经常为之撰稿。1938年1月老向等编辑的半月刊抗到底在武汉创刊,主要刊载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抗到底曾发表冯玉祥的讲演词还有诗作,连载过老舍的长篇小说蜕。1938年3月战地半月刊在武汉创刊,丁玲、舒群等编辑。通过刊载文艺作品,对全国军民的抗战情况进行报道与歌颂。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4月,月刊自由中国在汉创刊,臧云远、孙陵编辑。主要撰稿人有郭沫若、周扬、田汉等,刊载民主人士、作家的小说、散文、歌曲、诗词等,亦为发表论文的阵地。第二期上刊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给自由中国写的题辞:"一切爱国人民团结起来,为自由的中国而奋斗",及杨朔写的毛泽东特写。1938年5月,郭沫若等主编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机关刊物抗战文艺在汉创刊。主要撰稿人有夏衍、老舍、茅盾、姚雪垠等,号召"以血泪为文章,为正义而呐喊",把整个文艺运动"深入于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出有"抗战文艺武汉特刊",反映保卫大武汉的情况。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机关刊物新闻记者,1938年4月创刊于武汉(在汉出版了七期)。主编范长江,实际负责编辑事务的是陈农菲。通过这本刊物,一方面对会员进行团结和鼓舞;另一方面则对当时的新闻政策、新闻事业的发展进行建议与讨论。概言之,有了这个刊物,可以比较集中地表示对国事的意见。范长江在新闻记者上发了不少文章,他强调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范长江认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一是必须绝对忠实,必须以最客观之态度,从事新闻工作;二是必须生活与自己正当收入的工作中,绝不拿任何方面的一个铜板的津贴。"(见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一文)上述两句长江语录,成了"青记"会员们共同的信条和守则,实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4、大武汉出版业崛 起,一度成为全国的重镇 抗战前,上海是全国的出版中心或曰重镇;上海陷落后,武汉的出版业取而代之,变身全国的出版重镇。1937年11月起,武汉已是战时中心,党的长江局及八路军办事处均设在这里,受党领导的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等都已迁到武汉,长江局办了中国出版社。自上海迁汉的另有上海杂志公司、儿童书局、光明书店等众多大牌出版社。50多家出版机构先后迁汉复业或在汉创办起来,联合组建武汉出版业抗敌工作团,出版了数以百万计的抗战书籍,繁荣一时。 其中"块头"与影响最大者数邹韬奋创办的,集出版、发行和销售于一体的生活书店。迁到武汉的生活书店,业已直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迅速开展。在重庆、成都、桂林、西安、昆明和香港,新加坡等50多处设立分店。出版有全民抗战、文艺阵地、理论与实践等期刊。继续出版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译作,中外文学名著及很多宣传先进思想文化和鼓励抗日救亡的通俗政治图书、文艺读物。生活书店在邹韬奋的主持擘划下,成长成熟为当时中国革命出版事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读书生活出版社在武汉时期出书二十余部。如周恩来、叶剑英等著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彭雪枫游击队的政治工作概论、李公朴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潘汉年主编的抗敌救国丛书和章泯主编的新滨剧丛书。新知书店除代中国出版社发行马列主义著作外,还出版了胡绳辩证法唯物论入门、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等学术大家的著作。儿童书局、光明书店也出了一些坚持抗战的好书,如卫国健儿丛书、救亡工作技术、任毕明战时新闻学等。 1938年,冯玉祥出资在汉办了一个名曰"三户图书印刷社"的发行机构。三户者,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意。该社大量印刷列宁全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华日报社论集等著作,在国统区发行,且向延安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图书。 1938年10月25日至27日,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相继沦陷。至此短暂的武汉新闻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文章来源:《团结报》2015年5月14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