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晚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的思考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Problem of Transition"),《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第10卷,1940年第1期,第60—62页。应该说,因为视野新颖、观察角度独特以及结论出人意料,皮雷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史料运用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突破。考古学家尤其对此批评较多,霍吉斯甚至认为皮雷纳的观点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这一时期缺乏足够的可靠史料。换言之,皮雷纳的看法缺乏史料支持。R.霍吉斯著:《查理曼时代的城镇与贸易》(R. Hodges, Towns and Trade in the Age of Charlemagne),达克伍出版公司2000年版。而在欧盟成为现实的今天,皮雷纳所提出的从地中海到欧洲的转型,被许多学者接受,用以从新的角度考察史料,宏观与微观结合出许多新成果。由布里尔集团出版的《罗马世界的转型》项目的13册结项论文汇编和讨论集,就是典型代表。
    (27)L.怀特编:《罗马世界的转型:两个世纪之后看吉本命题》(L. White, 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World: Gibbon's Problem after Two Centuries),加州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301页。
    (28)W·波尔:《导论:帝国与蛮族融合》(W. Pohl, "Introduction: The Empi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Barbarians"),W·波尔编:《帝国内的王国》(W. Pohl, ed., Kingdoms of the Empire),莱顿布里尔1997年版,第1—11页。[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29)I.伍德:《欧洲科学基金会“罗马世界转型与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兴起”项目报告》(I. Wood, "Report: The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s Programm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oman World and Emergence of Early Medieval Europe"),《早期中世纪欧洲》(Early Medieval Europe)第6卷,1997年第2期,第217—227页。
    (30)J.B.伯里:《晚期罗马帝国史》(J. B. Bury,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889年版,第v—ix页。
    (31)N.H.贝尼斯:《罗马权威在西欧的衰落:近来的解释》(N. H. Baynes, "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Power in Western Europe. Some Modern Explanations"),《罗马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第33卷,1943年,第29—35页。
    (32)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284—602年》(A. H. M. Jones,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第2卷,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1964年版,第1068页。[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33)M.钱伯斯:《罗马衰亡:能够被解释么?》,第1—6页。
    (34)D.卡甘编:《罗马帝国的终结:衰落还是转型?》(D. Kagan,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Decline or Transformation?),希斯出版公司1978年版。
    (35)A.费里尔著:《罗马帝国衰亡的军事解释》(A. Ferrill, The Fall of Roman Empire: the Military Explanation),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6页。
    (36)G W.鲍埃索克:《罗马衰亡范式的消退》(G. W. Bowersock, "The Vanishing Paradigm of the Fall of Rome"),《美国艺术科学院通讯》(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第49卷,1996年第8期,第29—43页。
    (37)爱德华·詹姆士:《“古代晚期”概念的兴起与意义》,类似的提法,还出现在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主页上他的简历中。http://www.princeton.edu/history/people/display_person.xml?netid=prbrown。
    (38)关于古代晚期的断限,一直有讨论,例如A.马可耐:《漫长的古代晚期?对断限之争的反思》(A. Macone, "A Long Late Antiquity? Considerations on a Controversial Periodization"),《古代晚期杂志》(Journal of Late Antiquity)第1卷,2008年第1期,第4—19页;C.安多:《衰落、灭亡和转型》(C. Ando, "Decline, Fall, and Transformation"),《古代晚期杂志》第1卷,2008年第1期,第31—60页;C.W.霍莱斯特:《欧洲历史分期与中世纪之不存在》(C. W. Hollister, "The Phases of European History and the Nonexistence of the Middle Ages"),《太平洋历史评论》(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第61卷,1992年第1期,第1—22页。
    (39)A.李格尔著,陈平译:《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40)A.德曼特:《古代晚期:从戴克里先到查士丁尼的罗马史》(A. Demandt,Die SpK5W805.jpgtantike:R?觟mische Geschichte von Diocletian bis Justinian,284-565 n. Chr.),柏林2007年版,第xv—xxi页。最近追溯“古代晚期”兴起的论著较多,例如J.里布舒伊茨:《古代晚期的发生》(J. Liebeschuetz,“The Birth of Late Antiquity”),J.里布舒伊茨编:《古代晚期的衰落与变迁:宗教、蛮族与相关历史书写》J. Liebeschuetz,ed.,Decline and Change in Late Antiquity:Religion,Barbarians and Their Historiography),埃希盖特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93—610页。
    (41)P.布朗著:《古代晚期世界:从马尔库斯·儒勒留到穆罕默德》(P. Brown,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From Marcus Aurelius to Muhammad),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公司1971年版,第19—20页。
    (42)P.布朗:《圣人在古代晚期的兴起与意义》(P. Brown, "The Rise and Function of the Holy Man in Late Antiquity"),《罗马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第61卷,1971年,第80—101页。1996年,为了庆祝这篇文章发表25周年,由卡梅隆等教授主持在牛津大学专门组织了一次研讨会。
    (43)彼得·布朗著:《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兴起》(P. Brown, The Rise of Western Christendom),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33页。本段论述,承包倩怡提出修改意见。
    (44)G.W埃索克:《导言》(G. W. Bowersock, "Introduction"),G.W.埃索克等主编:《阐释古代晚期:后古典世界论集》(G. W Bowersock etc., ed., Interpreting Late Antiquity: Essays on the Postclassical World),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ix页。
    (45)R.提森:《编者语》(R. Mathisen, "From the Editor"),《古代晚期杂志》(The Journal of Late Antiquity)第1卷,2008年第1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布朗学派。应该说,布朗长期执教英美名校,讲课富有激情,受其影响者不在少数。他培养的一批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