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格拉底的原则12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一)、正义原则
    我们刚才谈到,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各得其所“。基于此,苏格拉底反对盲目的民主政治之原因也就不难看出了。当时的雅典,动辄召开公民大会,五百人叫嚣起哄,这些人贤愚不齐,有时简直全凭一时的喜恶来断案。视国家大事有如儿戏。所谓的民主制度实已无异于暴民政治。长此以往,雅典将何以自立于希腊诸邦?苏格拉底对此种制度持有非议,是因为让皮匠、铁匠和农夫来做政治家的事,本身即是违背了正义的原则。他并不是鄙视平民,事实上苏格拉底本人的家世也不见得高贵,并且他从不讳言自己是雕刻匠代达卢斯的后代。问题不在于人的高低贵贱,而在于是否“合适”。如果让伯里克利去作一个雕刻匠,我想苏格拉底一样有也会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的。所以他提倡“贤人政治”,有些书上说也可理解为“贵族政治”,我以为是不妥的。“贤人”强调的是本质上与政治家的工作相配合的德性,而“贵族”只拘于表面的身份地位,实际与所谓的“民主”同样属于非正义范畴。只是由于贵族一般比较富裕有闲,又大多受过良好的教养,因而成为“贤人”的机会也就远远超出平民。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决不可以将两者混同。我们只能讲“苏格拉底贤人政治的主张有可能在客观上造成贵族掌权的局面”,但造成什么局面,究竟无伤于苏格拉底的“正义”原则。这种正义的原则其实更明显地体现在苏格拉底对待法律的态度上。因为正义(或者说恰当)严格地要求人们履行所应该做的事。所以苏格拉底尽管可以讥嘲法律条文的内容,可以不满与法律所规定的制度,却不可以无视“履行法律”的原则。法律由人而订,无论对错都可以商榷,然而一旦定下了某种法律,并且当一个公民选择服从了这种法律,他事实上就与他的城邦共同进入了一个“契约”。如果破坏了“履行法律”的原则,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本质上都是不守契约。如果苏格拉底可以不守契约,则其他公民一样可以不遵守,那么整个城邦得以按正常方式运行的基础将何以存在?这显然是不正义的。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在申辩时全然蔑视城邦的法律,而当克力同劝其逃走时又坚决不愿损伤法律,前后态度如此矛盾,未免有些做作
    。然而,作为一个爱智者,苏格拉底可以傲视世上任何一种条文,却不能不遵循普遍和绝对的法律??正义。此事非干“正确”与否,惟有“正义”是苏格拉底作下最终决定的唯一理由。
    (二)、节制原则
    关于这个“节制”,我们必须说它与“苦行”不同,更不是单纯的禁欲。我觉得最能够阐释“节制”之义的倒是孔夫子的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心”,指灵魂。如果灵魂中理性的部分能够控制住“意志”和“欲念”的缰绳,使整架马车在Eros的指引之下,协调一致地行向“善”和“正义”
    ,那么“心”之所欲也就是“理性”的目标??善。既然“心”可以将欲望驾驭自如,而且又有“善”作为追求的方向,那么无论心中想什么,做什么,都不会违背正义的原则。一切都是这么自然,真正节制的人,根本无须刻意地去压抑自己的本性,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向善的。苏格拉底以豪饮著称,同时“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狼吞虎咽”,至于情欲方面,好象也绝非一片空白。然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的学生和朋友,都一致认为苏格拉底是真正节制之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禁欲是无必要的,只有控制不住欲望的人才会隔绝一切欲望的渠道。他尽可以按照心里想的去做,但从来不会“逾矩”。所以苏格拉底善饮而不醉,能吃而不沦为饕餮,有爱而不耽于情欲
    ,他真正是自己的主人,任何外界的事物??美酒、佳肴、甚至最俊美的爱人,都不可能改变他既定的意愿。这就是“节制”,真正Eros的节制。
    (三)、否定原则
    我们大概不会忘记,苏格拉底每每与人讨论,总是不断地否定别人提出的观点,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都是以不了了之告终,仿佛苏格拉底从来就不能明确地说出“X是什么”。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苏格拉底所谓的“神的声音”:“我时常感到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每当这种声音降临时,它总是劝阻我不要做我打算做的事,而从不驱策我。
    ”苏格拉底的“灵机”与他本人都采取“否定”的方式来传达真理,这看起来真是件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不清楚地告之正确答案呢?难道竟是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智慧有所保留,不愿倾囊相授?事实恰恰相反,不说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知道”,苏格拉底与每个人的交谈都极其坦诚,然而正如他自己常常说的,苏格拉底确实是“一无所知”。正如Eros追求智慧,可以无限地趋近于智慧,却永不能达到智慧本身。爱智者如苏格拉底于接近理念世界的过程之中,也在不断地扬弃他一路上曾经见到或正在持有的谬误不实的想法??所以他知道许多关于“X不是什么”的知识??一路行来,“不是”可以确定,而“是”却总是相对的。那个唯一真实的“是”总是存在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终点,永远也无法真正获得。纵然人们可以通过无数的“不是”,去推测那个“是”,但我们所能得到的只能是一个范围,“是”就在那个范围里面,可谁又知道其中还有多少个“不是”呢?所以一个真正的philosopher注定不可能说出“X是什么”的明确定义??除非他欺骗??苏格拉底是个诚实的人,所以他只能说“不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