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 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二百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十二月,唐高宗受俘于含元殿,因宝藏政非己出,赦其罪,授司平太常伯,男产先降,授司宰少卿,男建流配黔州。男生以向导有功,授右卫大将军,封卞国公。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 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复兴运动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 罗联盟的复兴高句丽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原高句丽将军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督府控臸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臵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但由吐蕃在西线的压力,唐朝开始羁縻治理高句丽故地,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后来宝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丽遗民起义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 剑牟岑最初(670年)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外孙)安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安舜投靠到新罗(673年)。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让他建立了报德国。新罗从未放弃对高句丽遗民的警戒,后来新罗神文王灭亡了报德国,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数千部众被迁移到新罗南部地区,最后被完全同化于新罗人。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是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国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国公‛)并占据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的策封改名为渤海国。韩国人在19世纪以前一直不认为渤海国是韩国古代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扩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围,渤海国被韩国主流历史界划入韩国史。 10世纪初,弓裔为反新罗建立摩震国,韩国近代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后高句丽。摩震国和后来取代新罗的高丽也都自称继承高句丽。但他们只是借用了高句丽的名称,与古高句丽并无实际联系。 高句丽的政治机构 高句丽建国初期,把以国内城为中心的领域,按高 句丽族古老传统名称,划分行政区域为桂娄、涓奴、顺奴、绝奴、灌奴等五部。这五部指中央和东西南北各方位,其势力的代表者称为大家。国王直辖桂娄部,并拥有控臸其他四部的权利。中央有相加、古邹加、大加等大臣,下有对卢、沛者、主簿、右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11个等级的官吏,分管国家的一切行政事务。国家的重要刑罚,由大臣加们评议决定。 高句丽的语言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有美 国学者通过对《三国史记》中地理志部分的地名词语分析,认为高句丽语与日语有着相近的渊源。而也有韩国学者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得出,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言语属于同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扶余语系。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韩国人无视记载高句丽语特征的历史资料严重不足的事实,声称高句丽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