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咒语与河洛话 最近有一位朋友林明华先生,他是专门研究埃及象形文字的本土学者,他发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竟然可以用河洛话顺利的解读。并且出了一本书《古埃及文》(台湾话的渊源),让我们惊悟到远古的人类从非洲出走以后,原来埃及语系的人种竟然有部分在台湾和福建沿海落脚下来。 中国云、贵、浙、越的土著本来是中土的原住民,他们九黎族人的领袖蚩尤后来被来自昆仑山一带的黄帝打败,四千七百多年前,就迁移到中国南部至今。三年前有位大陆学者陈益写《我的先祖是蚩尤》一书,提到五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往东而来,影响了中国文化。但是谁是黄肤黑发的苏美尔人后裔,并没有详细确认下来。 至于那时候的华夏人说的是什么话?有兴趣的大陆学者正在挖掘考证中。目前听到的消息是客家话是商、周朝﹙B.C.16-11世纪; B.C.11世纪-256年﹚贵族的官话,韩国话的音调还存在些些,而当时民间百姓所说的可能就是河洛话。因为秦代﹙B.C.221-206年﹚曾做了统一的政策,统一了文字,但是否曾统一了部分语言作为官话,目前还没有文献提出。东汉明帝时﹙A.C.57-75年﹚,佛教才东传来华,翻译的经典都是由西域的语言翻成汉语,并没有留下可以对照语音的文件。 南北朝﹙A.C.420-581年﹚以后,经过大量的胡汉通婚,很难说谁是纯种的汉人,偏偏各朝代的统治者都以传袭汉文化自居。拜秦始皇的强势作为,汉文字一直留存下来,不管各地方的语言如何复杂,汉文流传华夏至今,并且影响韩国、日本、越南达千年以上。可是现在韩、日、越的学者都很紧张的想撇开与中国的关系,都说在远古时代就有他们的民族。韩国人不再提是箕子的后裔;日本人也把秦代东渡者徐福庙的传说尽量模糊化。 我们都知道唐、宋﹙A.C.618-907年;A.C.960-1127年﹚是中国文明鼎盛的时期之一,经由西域地区络绎不绝的各国商队来华,远自罗马、阿拉伯、印度各国的文物,都让唐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因为佛教信仰的兴盛,我们可以循着各种资料,了解当时中、印文化相融的情形。 由于佛陀当时并不愿意以梵语演说,佛经都是*各地僧侣的口传、背诵传下来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国虽然很早,可是早期都是翻译自西域各种国语言的佛经。尤其利用梵文书写佛经,也是在佛陀圆寂以后很久才有的事。汉人能够直接翻梵为汉,也是从唐玄奘才开始,而唐代与北宋两朝都设立有译经院,大量翻译佛经,所以汉梵的文字资料,从唐代开始才有了详细的保存。 我们知道「杂密」咒语的翻译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但是有系统并且大量的翻译,可说是唐代开元三大士大力宏扬「纯密」密宗的时期。基于让咒语能够保持梵音的原则,汉传佛经留下许多汉字的梵音咒语。因此,我们从密咒发现梵语与河洛话﹙闽南语、台语﹚的发音极为相近,从而明白现在通用的“国语”,并不是唐代文明时期所使用的语言。 自从后金朝族人在北京建国以后,一直到满清末年,由于数百年科举的需要,可能满洲官话就是流行在中国北方的通用语言,而民国时更以广东话、四川话等加入投票,结果以一票之差,继续选用满洲官话为“国语”。让现在的我们误以为“国语”是汉代以后中国人的通用语言。 河图、洛书是《易经》数术的符号,闽南语、台语都称为“河洛话”﹙福佬话、泉漳话、福建话﹚,河洛话是否指的就是河图、洛书流行地区﹙或是河南洛阳,或河、洛流域﹚的古语,我们还不能确定。可是从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时﹙A.D.304-439﹚,第一批为了避难的中原人士,在二百多年期间陆续南迁,辗转迁到福建、广东一带定居下来。第二批是唐高宗时﹙A.D.649-683﹚,为了平定“蛮獠啸乱”,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奉命南下“征蛮”后,并且其兄陈敏另率有五十八姓人士入闽,接着陈政之子元光亦奉命镇守漳州。先是“河洛话”混合了当地土音,唐代又加入“中洲话”,如此成为现今流行于福建地区的闽南语,或流行于广东地区的广东话、客家话,这是可以确定的。 天语之一的梵语是拼音文字之母,后来发展成拉丁语系,再成为目前流行的德、法、英等等的拼音文字。我们可由《胜妙吉祥文殊真实名经》中言词之主自宣说的无生法者咒:哑哑依依乌乌 耶耶 窝窝 亢哑 ,知悉拼音文字A、 E 、I 、O、 U 元音最早的经典记载。唐代的第一外国语言应该是梵语,据说唐朝曾经有意把梵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 日本遣唐史吉备真备﹙A.C.755年返日﹚利用「阿、伊、宇、江、于」等的中文偏旁,创造了日本正楷“片假名”字母。后来空海大师﹙A.C.805以后﹚是学了梵语的拼音,利用中文字体「安、伊、宇、衣、于」等的中文草体创“平假名”字母,日语仍保留很多唐音,如「宇」字的读音,就是台语的念法。从古代梵音中译的文字来看,许多与河洛话的发音很接近,如舍﹙sa﹚的发音,就是用台语发宿舍的“舍”音。 唐代时的苏门答腊﹙Sumatra,苏门答剌、速木都剌、三佛驮,或称旧港,因产金,又称金洲,义净称为末罗游﹚有一个国家叫作室利佛逝﹙Sri Vijava﹚,或后来所称的“三佛齐”,它掌控了从阿拉伯海或印度洋与中国南海的交通咽喉。八世纪初,室利佛逝与当时印度“大乘佛教”中心的孟加拉关系密切,因此受到影响。印度大乘密教法师金刚智﹙Vajaraboddhi,跋日罗菩提﹚由海路将密教传入,所以室利佛逝﹙Sriboja﹚也是佛教在东南亚的中心,为印度文化东渐的首站。 晚了玄奘约四十年,唐代高僧义净法师去印度游学十载,而留在三佛齐后来也有十余年。为了抄写与翻译佛经的方便,义净曾于公元689年回广州一趟,专门购买纸墨及带去抄写梵经的人员到三佛齐,直到公元695年全部译经完成,才将抄译的佛经携回洛阳。由此可知当时佛经的中文译音可能偏向于广东话,与近代﹙北方辽、金国语﹚的满大人所说的官话﹙Man-Da-Rin,Mandarin,国语﹚腔调有所不同。 五十多年前来台的年轻法师们很少学过梵语,加上大陆长期的战乱,并没有机会接受到外国的信息,都是随着老法师们的各地乡音来诵咒。并且随着国民政府转进台湾的路程中,经过久年诚心的诵咒,或许也有某些程度上的感应。所以,后来法师们都主张只要虔诚的念,不必计较咒音的正确与否。而现在藏传佛教、日本东密在台湾都有了道场,许多咒语的不同发音,已经成为学佛者的困扰。最近达赖喇嘛的演讲稿对于咒语的翻音,都尽量采用梵语的正确拼音。如何能够学好、学会正确梵音的咒语,几乎是现在的趋势。 因此,依笔者的经验,如果会说河洛话或广东话的人,试着用河洛话或广东话念咒语,再查看、比对梵语的现代罗马拼音,要学会正确的佛教密宗咒语并不难。而日本在两、三百年前,即致力于梵文、巴利文的研究,早已经完成汉译咒语的梵文拼音。而最令人佩服的是台湾林光明居士,根据了以元代国力支持校对成书的御制《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以个人的力量重编了《新编大藏全咒》一套丛书,有了详细的拼音资料可以参考。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所谓「大语」中,是包含有宇宙大爆炸时所发出的巨响音声。如五方佛的心咒﹕「嗡、阿、吽、梭、哈」,「嗡」是大霹雳后的原音,「阿」是无限远传而去宇宙扩大的声音,「吽」是大爆炸的原音。许多无法诠释的音,放在陀罗尼的首、尾或中间,是借用来作「音激」脑细胞的元创记忆,甚至打开身上的脉结,因此人类各种神密的教派都会创发不同的咒音,或开启说天语的能力,其效能如何由此当知。 「曼多罗Mantra,真言」系古婆罗门祝祷敬献的咒语,而「陀罗尼Dharani」是佛教用在持忆诸法义理不忘不散不失,得陀罗尼力而明诸法义。古来以为真言、咒、明、秘密语、妙语各有不同使用场所,如「咒」是号令差遣鬼神用之,「真言」则以东密最常见,藏密则以「明」代咒。故对咒语应能认识清础、选择使用,晓得音频振动,激发念力才能发挥其效用。 目前仍流通中的《佛门必备课诵本》,可能延用明代以前的错误版本,其中〈楞严咒〉与干隆大藏经第四十七册的资料相同,第一会有五处“若阇”的“阇”字是写错了,咒音应该是“若闇”的二合音,是眷属众的意思。梵文专家庄锡庆教授提出那也是明代时的发音,是闽南语“日头若闇”的“若闇”,拼音是nām,与“俱知喃”的“喃”发音相同的。还有第三会所有的“毘陀夜闇”,是持咒者的意思。“夜闇”的拼音是yām,都误写成“毘陀夜阇”。而且现代版的国语注音都把〈楞严咒〉其它的字,注音成“甚”。这里“阇”字发音应该为“价”,和闽南话“记者”的“者”字同音,如跋阇,发音“巴乍”Vajra,金刚的意思;啰阇发音“腊乍”Raja,是王、酋长的意思。 另外十小咒之一〈消灾吉祥咒〉中之「阿钵啰抵。贺多舍。娑曩喃」不应该以“。”隔开,其梵文拼音是apratihadasasananam。课诵本为了梵呗敲打的方便,任意切割了咒音,使咒意失真,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虽然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观自在菩萨Avalokitesvara,非是“应声”的观世音菩萨。梵音Avalokita阿缚庐枳多之义为“观,”svara义为“声音”,而isvara 伊湿伐罗义为“自在”,t和i连音则读成e,所以他就改称观自在菩萨了。那么〈大悲咒〉应该怎么诵?就值得深思了。 尤其〈往生咒〉并没有「往生净土」的意义,是四甘露咒,是……。如今都应该有重新检讨的机会,太多的模糊地带都应该有勇气提出来改正,本文呼吁从朝暮课诵的咒语正音开始,让台湾的佛教兴起一股清新的朝气,汉传的佛教才有新希望。毕竟这应该是中国佛教会份内的事,也是僧团的责任。个人微小的力量,唤得醒这只沉睡已久的狮子吗?很希望拿到本文的读者,重视这一个严肃的课题。 以下让我们根据梵语的罗马拼音,对照一下梵语与河洛话的相似音,证明河洛话是唐朝的国语。同时比较韩国及越南两国的拼音,发现两国受到上千年的汉唐文字影响,竟然都还是河洛话的音调。读者如果你不会台语发音,很抱歉!要请你问问会讲台语的朋友,自然会明白。 天竺国与西域等之地名:天竺(Thindu)印度(Indu,Hindu)憍萨罗国﹙Kosala﹚乔萨罗国之迦毘罗婆苏都﹙Kapilavastu﹚迦毘罗卫城(Capila vastu)迦湿弥罗(Kasmira)萨迦﹙Saka﹚那烂陀﹙Nalanda﹚勃律﹙Bolor﹚富楼沙﹙Purushapura﹚僧伽尸(Sankisa,Sankasya拘尸那迦城(Kushinagara,库希纳迦拉、拘尸那揭罗,古末罗国Malla的一个小城镇)龟兹(Kucha,丘兹、屈兹、曲先、拘夷、屈支、屈茨、归慈、俱支囊、邱兹、库车等多种写法,即今库车,其汉字的闽南话发音均相同)支那﹙Cina,秦﹚越南(Vietnam)柬埔塞﹙Cambodia﹚。 天竺的人物: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胡为色迦﹙Huviska﹚巽迦﹙Sunga﹚巴丹阇梨﹙Patanjali﹚「帝日王」鸠摩罗'笈多﹙Kumara Gupta﹚频婆沙罗王﹙Binbisara,毘婆罗王﹚。 弘法的和尚:玛印达﹙Mahinda﹚僧伽米塔﹙Sangha Mitta﹚迦摄﹙叶﹚摩腾﹙Kasyapamatanga﹚、竺法兰﹙Dharmarakcha﹚竺法兰(Dharma-ratna)僧伽罗剎﹙Samgharaksa﹚释利防﹙Sramana﹚摩咥里制咤﹙Matrceta﹚支娄迦谶﹙Lokaraksa﹚竺大力﹙Mahabala﹚康僧凯﹙Sanghapala﹚圣提婆﹙Aryadeva﹚无罗叉﹙Mokchala﹚诃梨跋摩﹙Harivarman﹚帛尸梨密多罗﹙Srimitrala﹚得叉始罗﹙Takshashila﹚鸠摩罗什﹙Kumarajiva﹚卑摩罗叉﹙Vimalaksa﹚佛陀耶舍﹙Buddjayasas﹚卡良耶舍﹙Kalayasas﹚求那拔陀罗﹙Gunavardara﹚昙摩密多﹙Dharmamitra﹚菩提达摩﹙Bodhidharma﹚菩提流支﹙Bodhirutchi﹚陈那﹙Djina﹚佛陀波利﹙Buddhapali﹚实叉难陀﹙Sikshananda﹚提婆波罗﹙Devapavl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