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艺术王国—俄罗斯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作为艺术王国的俄罗斯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而它的艺术成就也相当卓越,堪称世界的典范,古老的历史铸就了它的艺术,也让我们看到现在的俄罗斯。 
    一,建筑 
    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建筑形成于12世纪末。俄罗斯式教堂有浑圆饱满的穹顶,称为战盔式穹顶,代表作是诺夫哥罗德附近的斯巴斯·涅列基扎教堂(1198~1199)。  
    15世纪末,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造了圣母升天教堂。(多棱宫)圣母升天教堂又是王公加冕的礼仪厅,采用希腊十字式平面,5个穹顶都有高高的鼓座,结构较轻,空间开朗。多棱宫为举行仪典和宴会的场所,是意大利匠师所建,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风格和细部处理特征;大厅中央有一根大柱子,继承了俄罗斯木建筑传统。 
    16世纪,俄罗斯建成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红场上的华西里·柏拉仁内教堂(1555~1561)是一座大型纪念建筑,中央是一个“帐篷顶”,总高46米,周围8座较小墩子,都采用战盔式穹顶,饰以金、绿两色并夹杂黄、红色。教堂用红砖砌筑,细部用白色石料,装饰华丽,色彩强烈欢快。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大帝学习西欧,俄罗斯建筑西欧化。这一时期在彼得堡(今列宁格勒)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彼得保罗要塞建在涅瓦河进入彼得堡的入口处,其中的一所平面为拉丁十字式的教堂带有西方建筑的印记,教堂金色尖顶高达34米,与周围水面和房屋、围墙构成强烈对比,给从海上进入彼得堡的人们以深刻印象。 
    18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城市建设活跃,因受法国影响,建筑形式趋向简化,追求单纯的几何形式,主要是古典主义的形式。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枢密院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彼得堡中心广场周围建成了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海军部大厦位于广场北部,是构图中心。大厦北面涅瓦河对岸为交易所,东北面为彼得保罗要塞的教堂。海军部大厦东面为冬宫。建在冬宫南面的弧形的总司令部大厦,立面简单朴素,仅在中央有一座巨大凯旋门式的拱门,构成冬宫广场的南入口,从涅瓦大街有一条岔道通往拱门。广场中央矗立着47米多高的亚历山大纪功柱,同冬宫和总司令部大厦平展的体形相映衬,丰富了广场建筑群的构图。这时期还在涅瓦大街上建造了亚历山大剧院和卡桑教堂等著名建筑。 
    绘画 
    俄罗斯的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只有在基督教传入以后,曲于拜占庭艺术的影响,俄国才开始有镶嵌画、壁画、圣象画、细密画等几种主要形式。安德列·鲁布廖夫(约1360一约1430)是俄罗斯最早的名画家。他在十四至十五世纪期间画的《三圣图》至今保存在莫斯科特烈恰柯夫画廊里。画的是宗教内容,但画家表现出的不是中世纪天使的体态,而是活生生的人。  
    十七世纪,俄罗斯绘画开始摆脱中世纪艺术的束缚,不再囿于宗教圣象题材,而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力图如实地反映生活。十八世纪由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肖像画备受重视,出现了忠实地描写人的个性特点的画家。德·格·列维茨基(1735一1822)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肖像名画家,他画的《杰米多夫肖像》能够在庄重的贵族生活场合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圣经神话题材逐步为世俗生活题材所代替。奥·阿·吉普林斯基(1782一1836)和瓦·安·特罗比宁(1776一1857)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肖像画家。他们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描绘出同代人的形象。两人画的普希金肖像都很著名。这一时期出现了俄罗斯风俗画的奠基人阿·加·魏涅齐安诺夫(1780一1847)。他是卖饼商人的儿子,儿时对工匠和农民生活的留心观察使他日后得以成为描绘农民劳动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他常以乡村生活为背景表现体魄健壮的农民的精神美,其名画有《春耕》、《夏收》、《打谷场》、《睡梦中的牧童》等。上半世纪官方学院派绘画的代表人物卡·帕·勃留洛夫(1799一1852)。他的名画《庞贝城的末日》以令人惊叹的色彩表现了毁于维苏威火山熔岩和灰烬的古代城市的悲剧,给出了可怕的惨祸到来时人们表现的复杂心理和感情。  
    由于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文学运动的影响,表现人民觉醒、揭露农奴制腐败成了十九世纪上半世纪绘画的重要主题。阿·安·伊凡诺夫(1806一1858)是借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民精神觉醒的画家。他的巨幅油画《基督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通过人们期待的基督形象,反映出俄罗斯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拯救的思想。画面上的基督和蔼可亲,浮雕感很强,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以讽刺性画笔揭露农奴制溃疡的代表画家是帕·安·费多托夫(1815一1852)。他以油画《少校求婚》成名,被称为造型艺术中的果戈理,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俄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同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相绝裂,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的“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年改组为“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六十至八十年代俄国最著名的画家大多属于这一派。“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揭露和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伊·尼·克拉姆斯科伊(1837-1887)是肖像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巡回画派”的思想领袖,他创作了一个俄国作家、画家和社会活动家画像的画廊: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谢德林、希施金等。他善于描绘人的内心情感和复杂心境。他的名画《在荒野中的基督》、《列夫·托尔斯泰》等都以深沉的目光和真切的面部表情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  瓦·格·彼罗夫(1833-1882)是“巡回画派”中的一个多产画家。他的名画《复活节的农村宗教行列》和《警察局长来进行审判》分别嘲笑了僧侣、神父和警察。他的名画《送葬》描绘一个失去抚养者的家庭的悲剧,暗淡的色调,忧伤的人物表情真实地表现了死者家属凄惨而无出路的境遇。他的风俗画《猎人的休息》和《捕鱼》含蓄、幽默,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肖像画《陀思妥耶夫斯基像》画出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苦闷的心情、神经质的手、凝聚的目光,显得十分逼真。彼罗夫的画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涅克拉索夫的诗和屠格涅夫的散文互相呼应,有着内在的联系。 
    俄罗斯文学 
    俄罗斯文学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文学同出一源,发轫于基辅罗斯988年定基督教  
  
  
    俄罗斯文学为国教后的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自此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外患内乱不断,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作品,多为融宗教、历史于一体之作。只有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贯穿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媲美。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70年代),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库尔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  
    17世纪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还出现了《戈列-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  
    18世纪彼得一世时期的文学仍然是新旧杂陈,具有过渡性质。沙费罗夫(1669~1739)和费奥方·普罗科波维奇(1681~1736)的政论反对守旧,宣传开明君主专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动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础上兴起的古典主义,是此后将近半个世纪中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流派,表现了启蒙主义同中世纪思想原则之间的斗争。康捷米尔(1708~1744)的讽刺诗着重批评20至30年代社会上的愚昧主义流毒和封建等级观念,到50年代还在广泛传诵。罗蒙诺索夫(1711~1765)写颂诗褒扬开明君主,赞美科学文化造福人类。他使文学体裁和语体规范化,并将音节体诗改为更适合俄语特性的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对统一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诗人和剧作家苏马罗科夫(1717~1777)也有过很大影响,同时代人认为他的悲剧和罗蒙诺索夫的颂诗标志着俄罗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古典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义文学中,讽刺作品成长较快。50年代,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讽刺杂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诺维科夫 (1744~1818)主编的《雄蜂》(1769~1770) 和《画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样过寄生生活的地主,后者侧重抨击上流社会的崇洋媚外风气。此外还有艾明(1735~1770)的《地狱邮报》(1769)和楚尔科夫(1744~1792)的《杂拌儿》(1769)。70年代末,杰尔查文(1743~1816)的颂诗开始问世。他把讽刺与歌颂、批判与肯定结合起来(《费丽察颂》,1782;《权贵》,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进诗中(《兹万卡的生活》,1807),从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模式。冯维辛(约1744~1792)在其优秀喜剧《纨袴少年》(1782)中虽然还遵守“三一律”,却深刻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和寄生性,点出农
  
  
    奴制是俄国的万恶之源,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步。  
    18世纪末叶,在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下,感伤主义在俄国勃兴,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后贵族的忧伤情绪。其倡导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义的禁忌,将卑贱者的形象引入文学,在《苦命的丽莎》(1792)中写一个农家姑娘和贵族青年相爱,最后见弃自杀。小说着力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格调新颖,语言清雅流畅,发表后风行一时。感伤主义诗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谣见长。伟大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强烈反对农奴制的力作。他真实地写出了农民的困苦和抗议,并用书中《自由颂》一诗大胆歌颂17世纪英国革命,而抒发作者感受的章节仍保持感伤主义的特点。这部作品没有对当时的文学产生直接影响,其效果到十二月党人革命时才显示出来。  
    十九世纪受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引发民族意识高涨和社会动荡的影响,19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变化较快,带有新旧交接的性质。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的喜剧,虽然遵循古典主义的诗艺规范,但所展示的俄罗斯社会冲突、情节、形象和生动语言,已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感伤主义迅速为浪漫主义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诗歌脱胎于卡拉姆津,追求内心自由和谐,流露出悲观遁世情调;雷列耶夫(1795~1826)和马尔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和小说更多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洋溢着反对暴政和争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约自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1825年贵族革命的失败和专制农奴制统治的强化,俄罗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又很快让位给以强调冷静客观地观察和描写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原来和十二月党人一起同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普希金,从这时起先后创作大量现实主义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因此被尊为俄罗斯近代文学之父。稍后的莱蒙托夫首先是个浪漫主义诗人,果戈理也起步于浪漫主义并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前者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及后者的剧作和小说都是严峻的现实主义之作;他们分别从心理分析和幽默讽刺两个不同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巩固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家别林斯基主要通过对这三位作家创作的分析评论,为现实主义(当时叫自然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之从此成了半个多世纪里俄罗斯文学的主潮。此后涌现的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说、诗歌、戏剧巨匠。当时属于或接近这个主要流派的,还有杜勃留罗波夫和皮萨列夫的评论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诗歌,以及皮谢姆斯基、格里戈罗维奇、列斯科夫、格·乌斯宾斯基等的小说、特写。  
    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文学中,较著名的还有托尔斯泰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费特(1820~1892)和德鲁日宁(1824~1864)的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但其成就和影响都远不能与现实主义相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出现了新的转折。与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等客观现实情况相适应,俄罗斯文学形成多个流派同时并存的局面  
    。库普林(1870~1938)和蒲宁(1870~1953)等人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沿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同时流露出较多的感伤情调。柯罗连科、绥拉菲莫维奇和高尔基等人的创作试图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以反映新的现实;其中后者的小说《母亲》和剧作《仇敌》因为较好地做到了这种结合,开了后来被定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此外还出现了不少以否定传统、大胆创新为特点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
  
  
    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别雷(1880~1934)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和小说,有迦尔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脱胎于现实主义而更接近表现主义的小说和戏剧,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玛托娃为代表的脱胎于象征派的阿克梅派诗歌,以叶赛宁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派诗歌等。    
    整个欧洲,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及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在君主制年代,艺术都是以皇家为中心,如美术的中心是皇家美术学院,俄罗斯也不例外。     19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开始让位于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又遇到现实主义学派日益强劲的冲击。 19世纪早期,俄罗斯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外有拿破仑的进攻,内有统治阶级的腐化教会的专横、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的不平已成为难以掩盖的事实,因而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虽较其他各国晚,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9世纪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俄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不满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画家协会”, 70年由莫斯科画家米亚索耶道夫、彼罗夫发起成立,并得到圣彼得堡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等人的响应,成立全俄巡回艺术展览协会。   该组织在创建之初有15位画家在协会章程上签名,其中包括彼罗夫、克拉姆斯柯依、米索耶道夫、希什金、盖依等人。这个协会打破了当时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格局,不断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1871年10月在圣彼得堡他们举办了首次画展,以后在其存在的53年中,几乎每年在不同地区举办巡回展览。  
    “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揭露和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70~8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经历了最繁荣的时期。有作为的画家都参加了这个组织,俄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人物如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亚罗申科等都是它的成员。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为俄国绘画界举足轻重的机构,而学院艺术完全退居到十分次要的地位。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到1923年结束,存在了53年,其间开过48次展览,展出地点遍及俄罗斯各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们的创作,为俄罗斯美术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代表画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彼罗夫、萨维茨基、雅罗申科、萨甫拉索夫、希施金、瓦斯涅佐夫、列维坦等人。     同时,俄罗斯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的也都经历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家,诗人,音乐家,戏剧家,舞蹈家和哲学家等等。     著名的托尔斯泰,普希金都是这个时期的  
    俄罗斯民间舞的风格和特点:常用手位、脚位、基本舞步、平步、弹簧步、
    马步、小跑步、吸跳步、长跑步、踏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滑紧马步。 俄罗斯库斯克邮车舞:俄罗斯舞蹈是一种舞蹈动作十分丰富,动作难度较大、极具特色的外国民族舞蹈。“库斯克邮车”采用了11个舞步及动作是具有代表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