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基督教在我国传播的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近年来
    ,
    我国基督教
    ①
    无论是人数
    ,
    还是涉及的范围
    ,
  
    在宗教界都是发展最快的
    。仅新教
    和天主教人数就近
    1000
    万
    ②
    。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
    ,
    信教人数滚球似的越来越多
    。
    对这种发展
    态势
    ,
  
    不少学者进行了穷根究底的探索
    。
    他们大多从基督教与我国社会
    、
    文化背景方面来剖析
    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支撑点
    。
    诚然
    ,
    基督教迅猛发展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土壤
    ,
    离不开我国宗
    教信仰自由政策
    ,
    但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只是基督教根植于我国的重要方面
    。
    同样的条件下
    ,
    为什么基督教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
    而佛教
    、
    道教
    、
    伊斯兰教却一如既往呢
    ?
    这就要从基督教
    传播方法上去解说
    。
    基督教从传入我国一开始就面临着生存境遇问题
    。
    如何向世人传播
    ,
    如何有效传播
    ,
    是基
    督教传教士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
    唐代的景教企图借商业活动来传播
    ,
    却终遭朝廷的禁绝
    ;
    元代
    的也里可温教想借助政治力量
    ,
    却随元王朝的崩溃在中国消声匿迹
    ;
    明清的天主教
    、
    新教
    ,
    随着
    西方文化传播和殖民者的坚船利炮
    ,
    初步在中国站稳了脚根
    ,
    到
    20
    世纪初教徒近
    100
    万
    ③
    。
    但
    基督教徒的迅猛发展则在现
    、
    当代
    ,
    除了宗教世俗化
    、
    西教东渐
    、
    中西文化融合等原因外
    ,
    还有
    其传播方法上的开放性
    、
    兼容性
    、
    媚俗性作用
    。另外
    ,
    基督教在我国经过
    1000
    多年的传播活
    动
    ,
    不断吸收中国传统
    ,
    “
    改革”
    和
    “
    调整”
    自己
    ,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生存
    、
    发展的灵活通变的
    传播方法
    。
    第一
    ,
    身教法
    。
    即传播者以个人的行为来影响接受者
    ,
    使之感知神的力量和胸襟
    ,
    从而在
    精神上认同上帝
    。
    身教的身体力行
    、
    榜样式的传教方法
    ,
    比口头说教更有力量
    ,
    也比较适合我
    国
    “
    身教胜于言教”
    的思维习惯
    。
    身教是上帝之子耶稣通过自身的成肉身
    、
    受死
    、
    复活来赎救人
    类罪恶的一系列行为
    ,
    告知他的子民
    ,
    他是如何地爱他们
    ,
    如何拯救他们的
    。
    在
    《圣经》
    中
    ,
    耶稣
    在安息日掐穗
    ,
    救了子民的生命
    ,
    可是犯了安息日
    “禁食”
    之忌
    。法利赛人责难他
    ,
    他说
    :
  
    “
    安息 
    日是为人设的
    ,
    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的
    ,
    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
    ”
    在这里
    ,
    耶稣并没认为戒律
    在人之上
    ,
    而是以人为标准
    ,
    人才是上帝爱的对象
    。再如
    ,
    安息日耶稣为一个人医治了萎缩的
    手
    ,
    这都是犯忌之举
    ,
    但耶稣做了
    。
    这些行为语言
    ,
    正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爱
    ,
    这与儒家所倡导的
    圣人人格形象相吻合
    ,
    二者都蕴含了
    “
    仁者
    ,
    爱人也”
    的精神
    。
    当然二者在存在的本质上是相异
    的
    。
    采用身教的方法不仅符合圣徒的崇拜情结
    ,
    而且也符合我国传统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也
    是基督教与我国本土文化相融的切合点
    。
    身教作为一种理想的传播方法
    ,
    与基督教所倡导的人人平等
    、
    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密切相
    连
    。
    在基督教徒中
    ,
    人们之间是兄弟姊妹关系
    ,
    没有等级贵贱之分
    ,
    在这种宗教氛围中形成独
    特的宗教人际关系
    ,
    与现世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反差
    。在我国
    ,
    由于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影响
    ,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
    竞争的加剧
    ,
    收入差距的拉大
    ,
    人们心理失衡
    。
    为渲泄个人情感
    ,
    逃避
    现世的不幸
    ,
    寻求自我心灵的慰藉
    ,
    在身教榜样力量的作用下
    ,
    人们很容易走向基督世界
    ,
    把基
    督作为情感的依托
    。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身教
    。
    作为社会互动的主体的宗教传播者有其特定的宗教地位
    、
    宗教角色和背景
    ,
    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其地位角色的影响和制约
    ,
    他们的行为中暗含了这种特定
    的主体目标
    ,
    在社会交往中必然表现出来
    ,
    从而达到影响受动者的目的
    。并且在这种交往中
    ,
    作为施动者的传播者
    ,
    借助神秘的面纱
    ,
    更强化了身教的作用
    。
  
    宗教领袖一般称自己得到上帝
    的启示
    ,
    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
    。
    的确
    ,
  
    领袖人物并非凡夫俗子所能胜任
    ,
    作为基督教的主教
    、
    牧
    师除了有口头和高度的组织能力外
  
    ,
    还时常向信徒展示自己是具有
    “超自然能力
    “的人
    ,
    具有
    “
    神力”
    ,
    能行神迹
    。
    利玛窦作为身教的典型
    ,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1528
    年
    ,
    利玛窦来到中国
    ④
    ,
    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
    面对儒家思想长达
    2000
    年的中央集权大国
    ,
    要使人们接受西方宗教是
    异常困难的事
    ,
    于是他不急于传教
    ,
    盲目劝人信奉天主
    ,
    而是穿上了佛教袈裟
    ,
    用他的
    “神奇记
    忆法”
    吸引中国人
    。
    然后再引导他们步入到上帝的轨道上来
    。
    1596
    年
    ,
    在一个偶然的场合
    ,
    利
    玛窦让一些中国文人随口说出四
    、
    五百个汉字
    ,
    他便看过一遍之后能倒背出来
    ,
    惊动四座
    。有
    许多文人要求向他学习这种神奇的记忆法
    ,
    以便背诵万历年间继续延用的
    “八股文”
    。其实这
    种所谓的神奇记忆法就是中国人普遍知晓且常用的
    “形象记忆法”
    ,
    可是在利玛窦惊人记忆力
    的粉饰下
    ,
    显示出了它的
  
    “
    神力”
    。
    他从此赢得了声誉
    。加之他汉文化渊博
    ,
    与当时的徐光启
    、
    李之藻及许多官宦有深交
    ,
    更加大了他的声誉砝码
    ,
    从而开辟了他传教的有利场所
    。
    当时人们
    如果信天主的话
    ,
    则是想借此教获得象利玛窦一样的神奇记忆力
    ,
    应对
    “
    八股”
    取士
    。
    因为利玛
    窦就是活例子
    ,
    是神的象征
    ,
    人们跟随天主便无疑了
    。
    从个体社会化角度来看身教的作用
    。现代社会宗教趋向家庭化
    ,
    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
    。
    信教群众趋向家庭化
    、
    社会化
    ,
    成为块状分布
    ,
    这种分布状态也体现了身教的优越性
    。人作为
    未完成的生物体
    ,
    从呱呱坠地到步入坟墓
    ,
    时刻都在进行着社会化
    。从生物学角度看
    ,
    人不象
    别的生物体那样
    ,
    脱离母体后便很快成为独立的个体
    ,
    而是极度的不完善
    ,
    他需要上一代至少
    十四
    、
    五年的抚养
    ,
    才能在生理上适应周围的物质环境
    。而心理
    、
    技能等方面的社会化则需要
    一生的努力
    。
    在社会化过程中
    ,
    人要么是被动的
    ,
    要么是主动的
    。
    我国宗教的分布状态正好说
    明了这一点
    。
    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来看
    ,
    代与代之间一般表现出被动接受的一面
    。下一代
    是被动接受者
    ,
    他们要么把宗教看成一种习惯
    ,
    要么视为一种生存规则遵循下来
    。
    从教堂中奔
    跑戏耍的孩子那里
    ,
    我们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
    他们会哼
    “哈里路呀
    !
    耶稣我主
    ……
    ”
    优美的调 
    子
    ,
    最初他们信基督
    ,
    或祈祷
    ,
    或唱灵歌
    ,
    都是模仿性的
    ,
    而随年龄增长
    ,
    自我意识的强化
    ,
    把这
    种精神和行为一同内化
    ,
    从而形成了基督化了的人格
    。同样
    ,
    邻里
    、
    亲朋之间的影响也只是身
    教家庭化的延伸
    。
    第二
    ,
    见证法
    。
    又称行神迹的见证
    ,
    是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用以传播的普遍形式
    。它用
    “具
    体的上帝显灵”
    的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万能
    。
    在基督教徒看来是具有客观性
    、
    明证
    性的
    。
    在
    《圣经》
    中
    ,
    见证作为证明上帝神力最有力的方法曾多年
    “显现”
    。如
    《马太福音》
    28
    章
    中的耶稣复活
    ,
    向圣徒们证明了上帝的实体性
    。
    同样
    。
    珍藏完好的耶稣的
    “
    裹尸布”
    ,
    也有此作
    用
    。
    在加尔文那里
    ,
    把见证规定为门徒的善功形式
    ,
    规定了圣徒有作见证的义务
    。
    在当代福音
    传播中
    ,
    布道者一般采用
    《圣经》
    中的神迹和现实中所谓真实发生过的
    “神迹”
    的结合
    。这些见
    证或神迹在基督教的布道中成了既成的
    、
    已发生的
    、
    信徒所认定不悔的事实
    。
    我国儒家传统重
    视人的现实关系和利益
    ,
    人们形成了务实的特点
    ,
    这直接影响着基督教徒的面貌
    ;
    有时信
    ,
    有时
    不信
    ;
    有事就信
    ,
    无事就不信
    。
    行神迹只对那些疾病缠身
    ,
    娶嫁无望
    ,
    又遭人讥讽
    ,
    丧失了世俗
    为人勇气的人
    ;
    那些情急之下
    “
    病笃乱投医”
    的人
    ;
    那些想借助神力来发财致富的人有吸引力
  
    。
    对于见证方法效果的判定
    ,
    应依据教育水平
    、
    风俗习惯
    、
    地域特征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来分
    析
    。
    在我国农村
    ,
    由于文化水平低
    ,
    灾害
    、
    疾病发生率高
    ,
    基督教关于上帝的神迹的传播
    ,
    很容
    易使人们避于上帝的羽翼之下
    。
    在城市
    ,
    人们面临的主要不是谋生的困境
    ,
    而多是寻求心灵的
    依靠
    ,
    精神上的安慰
    ,
    这样
    ,
  
    见证的方法则显得力不从心
    ,
    捉襟见肘
    。
    第三
    ,
    唱灵歌法
    。
    所谓灵歌就是利用歌曲通俗的语言
    ,
    来表白对神的情感的一种表现方
    式
    。
    灵歌有三个特点
    :1
    、
    内容的多样性
    。
    它涵盖了教义
    、
    教规
    、
    基督徒生活
    、
    基督化家庭生活等
    方方面面
    。
    2
    、
    可唱性
    。
    灵歌的曲调简单
    ,
    便于各个层次的信徒吟唱
    。
    3
    、
    通俗性
    。灵歌的表达
    方式多样
    ,
    有戏剧
    、
    民歌
    、
    流行歌曲等多种形式
    ,
    歌词通俗易懂
    ,
    易为人接受
    。正因为灵歌具有
    如上的特点
    (
    也是优点
    )
    ,
    作为有积极布道心理的基督信徒当然不会放过的
    。利用灵歌来表达
    对上帝的情感
    ,
    这本身就说明了基督教传播方法上的开放和基督精神的世俗化
    。
    在我国
    ,
    人口
  
    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
    人们对宣讲教义的接受受到限制
    ,
    而采用灵歌的方法则可以弥补这一不
    足
    ,
    当是适合我国
    “
    国情”
    的方法
    。
    在我国信教人数中
    ⑤
    ,
    老年人数多于青年人数
    ,
    占
    60
    %
    以上
    ;
    农村信教人数多于城市
    ,
    占
    80
    %
    ;
    在老年人中
    ,
    老年妇女多于老年男子
    ,
    占
    75
    %
    以上
    。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
    ,
    城市优于农村
    ,
    男子优于妇女
    。
    这样的文化水平和人口结构给基督教教义的接受留下了有限的空间
    ,
    但基督
    教传播者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布道的信心
    ,
    而是利用灵歌通俗的语言
    ,
    让人们在反复的吟唱中去
    体验
    ,
    去靠近基督
    。
    在城市或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
    传播者用正式的
    《赞美诗》
    或
    《颂赞诗》
    等灵歌
    。这种灵歌
    的形式单一
    ,
    只采用歌曲来表达
    ;
    内容全面
    ,
    涉及基础生活的各个方面
    ,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基
    督教传播中意义的变异
    ,
    以讹传讹
    。
    当然
    ,
    宗教本来是形而上的东西
    ,
    在传播与接受之间由于
    个人内在素质
    、
    外部环境的限制
    ,
    难免本身意义的变化
    ,
    《赞美诗》
    等形式起到了意义固化的作
    用
    。
    但它没有给广大农村的信教者留有足够的接受空间
    ,
    这也是导致基督教在唐朝至明清时
    期没有重大起色的重要原因
    。
    在当代
    ,
    基督教传教士立足农村
    ,
    利用
    “
    通俗灵歌”
    向广大农民传
    教
    ,
    人数得到迅猛发展
    。通俗灵歌大部分采用民间歌谣
    、
    戏曲以及流行歌曲等多种形式来表
    达
    。
    内容贴近农村传统习惯和日常生活
    。
    一般地
    ,
    同宗教礼仪活动相联系的那部分通常的
    (
    非
    系统化的
    )
    宗教意识
    ,
    具有僵化了的保守意义成份
    ,
    也就是说
    ,
    宗教礼仪活动是不易变更的
    ,
    但
    在我国农村则不然
    ,
    其活动在时间
    、
    地点
    、
    内容和形式上比较通变灵活
    。如有的讲道者在礼拜
    活动中有说有唱
    ,
    念几句经文
    ,
    讲一段教义
    ,
    唱两首灵歌
    。特别是唱的部分
    ,
    有独唱
    ,
    有两人的
    小合唱
    ,
    还有全体大合唱
    。
    所谓诵唱的圣诗
    、
    灵歌多采用当地长期流行的民歌曲调
    ,
    这对于缺
    少文化娱乐的农民有吸引力
    ,
    特别是对于生活单调的老年人更具诱惑力
    。徐名居先生收集的
    山东某乡村的基督灵歌
    《婆婆贤》
    ⑥
    中唱到
    :
    “
    吃罢饭
    ,
    进圣殿
    ,
    进了圣殿不把别的言
    ,
    听我说说
    婆婆贤
    。
    说俺贤
    ,
    俺就贤
    ,
    闺女
    、
    媳妇一样看
    ,
    知道闺女冷和暖
    ,
    也知道媳妇饥和寒
    。这些好布
    有八匹
    ,
    你各拿去做衣穿
    ,
    还怕闺女不如意
    ,
    拉来闺女劝一番
    ……
    媳妇是个短命鬼
    ,
    三十之后她
    该死
    ,
    因为她阳间多尽孝
    ,
    阳寿再加六十年
    ,
    媳妇还是绝后命
    ,
    再给她一子做高官
    。
    婆婆活到六
    十就该死
    ,
    因为她在阳间多贤良
    ,
    阳寿再加二十年
    !
    媳妇活到九十岁
    ,
    婆婆活到八十三
    ,
    进到圣
    殿多喜欢
    。
    ”
    通俗灵歌表达的多为农村家庭伦理孝
    、
    忠
    、
    义思想
    ,
    与基督
    《圣经》
    的教义相吻
    。另
    外
    ,
    通俗灵歌也反映了我国农村迷信思想
    ,
    体现了通俗灵歌在基督传教中
    “
    变调”
    的弱点
    。
    使信
    教农民很难分清宗教与迷信
    、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界限
    。
    第四
    ,
    综合法
    。
    在传播基督福音的过程中
    ,
    传播者通常综合运用宣讲教义
    、
    作见证
    、
    唱灵
    歌
    、
    身教等多种方法
    ,
    来达到传教
    、
    布道
    、
    发展教徒的目的
    ,
  
    一般很少利用一种方法去影响受动
    者
    。
    由于各个入教者人生观
    、
    世界观
    、
    心理与现实需要的不同
    ,
  
    传播者会采取灵活
    、
    多变的方
    法
    ,
    进行积极布道
    ,
    发展新的教徒
    。
  
    文字优美的
    《圣经》
    ,
    教徒间春意融融的友爱情谊
    ,
    如泣如诉
    的灵歌
    ,
    为不幸者虔诚的祈祷
    ,
    都可能对不同需要的接受者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
    总之
    ,
    基督教灵活
    、
    通变的传播方法
    ,
    在发展教徒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代基督教人数
    的迅猛增长也充分说明了其传统方法的有效性
    。
    当然
    ,
    基督教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社会背景
    、
    民族心理的接受空间
    、
    中西文化交流
    、
    融合等诸多因素的作用
    ,
    如果一味的强调上述因素的作
    用
    ,
    而忽视其自身传播方法的分析
    、
    解释
    ,
    其结论至少是不全面的
    。因此
    ,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
    索
    、
    研究
    ,
    对于保护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使宗教
    在宪法
    、
    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
    ,
    引导信徒热爱祖国
    ,
  
    遵守法律
    ,
    维护社会稳定
    。
    对区分基督教与
    邪教之别
    ,
    防止邪教危害社会
    ,
    为保护群众的生命
    、
    财产安全提供方法上的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