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兵力对比及战役部署 苏军参战部队有西南方面军 ( 司令为基尔波诺斯上将 ) 、布良斯克方面军 ( 司令为叶廖缅 科中将 ) 和南方面军 ( 司令为秋列涅夫大将 ) 一部,德军参战部队有“南方”集团军群 ( 司令为 龙德施泰特元帅 ) 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 ( 司令为博克元帅 ) 。 在边境地区一系列战斗和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失利后,苏军最高统帅部 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因而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 有西南方面军 ( 第 5 ,第 6 、第 26 、第 12 集团军 ) 、南方面军 ( 第 18 、第 9 集团军 ) 计 6 个集团军, 69 个步 兵师、 11 个骑兵师和 28 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苏军西南方面 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号令,于 6 月 30 日开始从西乌克兰退却。方面军的任务是在 7 月 9 日前以野战军队占领构筑于旧国界的科罗斯坚、 沃伦斯基新城、 舍佩托夫卡、 旧康斯坦 丁诺夫、 普罗斯库罗夫等筑垒地域, 并在这一线组织坚固防御。 预定在基辅方向行动的德军 “南方”集团军群 ( 坦克第 1 集群—司令为克莱斯特上将,第 6 、第 17 集团军—司令分别为 赖歇瑙上将、施普拉格上将 ) 基本兵力的目的,是突破苏军在旧筑垒地域一线的正面,前出 至基辅地域, 夺取第聂伯河的登陆场。 然后突击集团转向东南进攻, 以阻止西南方面军主力 向第聂伯河对岸退却,并从后方实施突击将其消灭。西南方面军有 44 个业已在战斗中严重 削弱的师与德军 40 个师 ( 内有 10 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 ) 对峙。德军步兵、火炮和迫击炮比苏 军多 1 倍多,飞机多 50 %。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外围的战斗 7 月 10 日,德第 3 摩托化军(冯·马肯森骑兵上将)作为先头军已到达伊尔片地段,直抵 乌克兰首都的保障地段,截至这一天,仅该军就已抓获俘虏 14480 人,摧毁敌人坦克 868 辆、火炮 472 门。 正当目标近在咫尺之时, 陆军总司令进行了干预。 希特勒提出, 第 1 装甲集群不必攻占 基辅, 而应合围尚在深远纵深的苏军。 在基辅当面, 仅保留一条以后由若干步兵师建成的警 戒线。 这时,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正在南方集团军群指挥所里,他对希特勒的这一 决定感到意外,立即提出强烈抗议。但希特勒对他的元帅们的异议不屑一顾,仍坚持己见。 第 3 摩托化军接到新的命令后, 不得不在东面为尚在后面缓慢开进的步兵部队提供翼侧 掩护。 这样,德军便最后失去了突然占领基辅的良机。在此期间, 基辅却着手进行了各项防 御准备工作。 工人和居民被动员去挖战壕, 由共青团员组建的首批装备低劣的民兵部队防守 这些战壕。第一批工厂企业开始东迁。 7 月 10 日,斯大林任命国内战争中的老英雄布琼尼元帅为整个南线的总司令,政治局 委员尼基塔·赫鲁晓夫(后来成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为南线部队的军事委员会委员, 负责 军队政治教育和民众工作。 布琼尼元帅颁布的第 1 号命令是: “不许后退一步。 要坚守和反击。 ” 苏第 5 和第 6 集团 军在当天就执行了这个命令,在科罗斯坚和马林之间向突出的德第 1 装甲集群发起反突击。 由于俄国军也首次将优势战斗机歼击机部队投人战斗, 德军陷入困境, 被迫在各个方向实施 防御。科罗斯坚与别尔季切夫之间的鏖战持续了 5 天之久,后来敌人终于被击溃了。 苏第 5 集团军被迫向科罗斯坚和马林撤退。 由于这时德军在别尔季切夫附近再次转入进 攻,第 1 装甲集群终于又获机动自由。第 3 摩托化军开始向法斯托夫突击。第 14 摩托化军 向比亚拉采尔克夫推进,第 48 摩托化军则经尔季切夫向卡扎克实施突击。由于第 17 和第 11 集团军远在西面,而第 1 装甲集群已突进到俄国防御者的北翼侧后,因此,战场上出现 了一种特别有利的态势。 第 1 装甲集群接到了向南突击、合围位于第 17 和第 11 集团军前方之敌的命令,此时, 封锁基辅的任务由第 6 集团军司令部承担。 冯· 赖歇瑙元帅的集团军直到这时还未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友邻集团军建立联系。 两个集 团军之间的缺口宽达 250 公里。 苏第 5 集团军的 3 个步兵军和 3 个坦克军尚在此缺口中, 因 此,在越过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与友邻建立联系之前,必须先将它们击退。 7 月 17 日,南方 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第 6 集团军发起进攻,以便将苏第 5 集团军压向第聂伯河。 第 6 集团军在宽大正面上发起进攻, 但在苏军巧妙而顽强的防御下, 进展十分缓慢。 南 方集团军群遂于 8 月 9 日命令第 6 集团军停止进攻, 转入防御。 由于此时一场最大规模的决 定性会战已准备就缩,第 6 集团军甚至不得不将第 4 军转隶第 1 装甲集群。 陆军总司令部根据向前突击的装甲集群所处的有利位置, 命令已到达第聂伯河西岸的第 1 装甲集群继续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尼古拉耶夫进攻。 这时, 希特勒又亲自进行了干预。 他命令停止大纵深作战, 而代之以在乌曼方向的有限 地区内作战。 据此,南方集团军群向所属各集团军下达了作战指令: “第 11 集团军:占领沃斯涅森斯克 - 佩尔沃迈斯之间的布格河地段,尔后,攻占克里 沃伊罗格。 第 17 集团军:夺占基洛夫格勒,尔后,视情况攻占克里沃伊罗格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 斯克。 第 1 装甲集群:向亚里山德里亚方向突击,尔后,占领扎波罗热 -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 克,或克列缅楚格 -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第 6 集团军:肃清科罗斯坚附近之敌,占领基辅西部和南部地区,尔后渡过第聂伯河, 向波尔塔瓦方向突击。 ” 然而,在此期间,乌曼包围战已经开始,到 7 月 21 日,乌曼包围战已有相当进展,以 致于布琼尼元帅发现了其所属各集团军面临的危险,并于 7 月 24 日下令向东撤退。同日, 希特勒直接命令第 1 装甲集群以大部兵力向乌曼实施突击,在那里与第 17 集团军会师。 第 9 装甲师和第 1 山地师的先头部队的倾盆大雨中和炎炎烈日下连续行进了一个星期, 同时还不断与疯狂的敌人作战, 并克服低劣道路所造成的重重困难, 终于在 8 月 2 日于锡尼 察河畔会师。乌曼合围圈合拢了。 8 月 8 日, “乌曼口袋”被消除,德军俘虏了 103000 名苏 军,内有第 6 集团军司令穆济琴科中将和第 12 集团军司令波涅杰林少将,德军缴获 317 辆 坦克、 858 门火炮。战斗行动在这里延续到 8 月 13 日。这些行动的失利,使西南方面军和 南方面军 ( 第 6 、第 12 集团军自 7 月 25 日起改隶南方面军,成为其右翼 ) 接合部的情况极端 复杂化。在中央防守的是第 37 、第 26 集团军 ( 前者以基辅筑垒地域为基础组建,后者基本 上由在基辅以南行动的各预备兵团组建 ) 。 7 月 19 — 29 日,第 26 集团军企图进行一个战役 来破坏德军坦克第 1 集群的包围机动, 但仅阻住该集群数天, 随后在德军突击下亦被迫退却。 第 37 集团军在 8 月上半月成功地击退了德军重兵集团为攻占乌克兰首都而从西南实施的强 大突击。德军突至基辅近郊茹利亚内、梅舍洛夫卡。但是,苏军实施的反突击使沿筑垒地域 外层围郭的战线在 8 月 15 日前几乎完全恢复。基辅市民及附近居民积极参加保卫城市。根 据乌克兰共产党 ( 布 ) 中央委员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人民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城 防司令部。短期内,有 20 万基辅人志愿参加了苏军。 一个星期后,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宣布: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乌克兰境内的德军在匈牙利军队的英勇配合下,取得了 一次伟大的胜利。在乌曼会战中,歼灭苏军第 6 、 12 集团军以及第 18 集团军一部,共计 23 个步兵师、 山地师和坦克师, 俘虏 10 万 3 千余人, 其中包括苏第 6 和第 12 集团军的司令官。 缴获装甲战斗车辆 317 辆,火炮 858 门,反坦克炮和高射炮 242 门,载重汽车 5 , 250 辆, 铁路列车 12 列,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敌人伤亡在 20 万人以上。 ” 乌曼会战结束后, 德军离开该地, 在宽大正面上向第聂伯河推进。 一路未遇敌较大抵抗, 于 8 月的第 3 个星期进抵基辅与克列缅楚格间的第聂伯河一线。 8 月 22 日,党卫军“诺曼 人”师攻占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此间, 德第 11 集团军各军均已到达布格河, 并于 8 月 16 日占领尼古拉耶夫。 党卫军近 卫部队 [ 译者注:指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归第 1 装甲集群指挥。 ” ] 这时正 由北向赫尔松突击,并于 8 用 19 日占领该城。这样,实际上整个第聂伯河地段都已被德军 占领。苏军仅在切尔卡瑟附近 1000 多米宽的河流的西岸还坚守着一个桥头堡。在以后的两 天里,该桥头堡也被德第 44 军夺占。 现在, 只有基辅尚被俄国人占据着。 在乌曼会战期间, 基尔波诺斯上将把基辅建成了一 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他将其指挥所设在基辅东面的布罗瓦雷, 将保卫乌克兰首府的任务交给 了第 37 集团军司令部。在 8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该集团司令部拥有 4 个步兵师和 5 个民兵 旅。 在这支实力雄厚的部队的当面,只有德第 29 军(冯·奥布斯特费尔德尔步兵上将) 。 8 月 8 日,该军接到向基辅发起进攻的命令,但进攻毫无进展。 4 天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 下令停止进攻。 南方集团军群对于如何攻占陆军总司令部 8 月 12 日指令中提出的新的进攻目标忧心忡 忡。 指令规定, 在冬季到来之前应达到的目标是: 攻占克里木和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和煤矿区, 切断俄国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给。 为保障这一大规模作战的北翼安全, 必须消灭基辅附近的 苏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知道,以现有兵力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但是,这个重大的疑难问题竟“自行”解决了。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北面向前推进的、 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已深入俄国纵深, 将这个辽阔的沼泽地区抛在了后面。 俄国 最高统帅部推测,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将继续向莫斯科方向突击。 因此将其所有部队都集中到 中央集团军群的当面,而忽视了该集团军群成纵深梯次配置的南翼。 因此战场上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 即俄国 “西南方面军” 处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深远后 方, 而且尚未认识到来自北面的危险。 希特勒发现了这一罕见的有利态势, 并且从这时起像 着了魔似的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线的南段。 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争夺指挥权的斗争 1941 年 8 月 21 日是东方战局第一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一天,希特勒签署了第 35 号指 令, 向 3 个集团军群提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战略目标。 根据这一指令, 迄今一直 被看作重点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将被削减, 其所部快速部队将调往北方和南方。 这样一来, 自制定最初方案起一直被视为此次战局唯一进攻目标的莫斯科, 便失去了它的意义, 指令将 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定为进攻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将担负德军作战的重担。 8 月 21 日和该日所产生的第 35 号指令成为东方战局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在东 方战局开始后没几天, 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就讨论了有关各集团军群重新调配使用 的设想、调查结果、计划,建议和命令。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 无论是国防军统帅部还是陆军总司令部, 都没有制定出东方战局中 各集团军所应遵循的明确的计划、方针、 原则和命令。同时还说明,陆军在尚未作好准备的 情况下便被拖人这场“历史上最大的战局” 。而希特勒则踌躇满志,声言战局一开始“世界 就会为之屏息” 。 因此, 在 “巴巴罗萨行动” 开始不久, 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实际上就已 “无章可循” 了。 它们仅根据临时出现的战略状态和现实情况行动, 而不是按照一个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次图上 演刁、 对各个环节都做到深思熟虑的计划来作战。 第 4 装甲集群通过伊尔门湖南面和西北面 沼泽地的灾难性行动,第 6 集团军在普里皮亚特地区的消耗战;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自 7 月中旬起就尔后战局进行了一系列磋商, 规定要加强 对今后作战的统一指挥。例如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他 7 月 12 日的日记中就写道: “我根本不再坚持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继续向东疾进的想法了。我完全能够 想象得到,霍特(第 3 装甲集群)将不得不以其大部兵力转而向北进攻„„古德里安(第 2 装甲集群)不得不转向西南进攻,„„甚至会„„一直推进到基辅地区„„” 希特勒本人在此后的几天里越来越倾向于将列宁格勒放在优先位置。 他的这个想法反映 在他于 7 月 19 日签署的第 33 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 441230 / 41 号文 件,绝密) 中。根据这一指令,中央集团军群——迄今唯一完成当前任务的军团——必须将 其快速部队调往北方和南方,而以“步兵部队继续向莫斯科推进” 。 4 天后,就这个一般性指令又下达了若干补充命令,补充命令为南方集团军群规定了 新的进攻方向,下一步整个作战的重点将完全转移到南段。补充命令写道: “一俟作战势态和补给情况允许,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第 1 和第 2 装甲集群要合编为 第第 4 装甲集团军, 以便在步兵师和山地师的配合下, 攻占哈尔科夫工业区, 继而渡过顿河, 向高加索实施突击„„” 这个命令提出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马尔克斯、 冯·佐登施特恩和保卢斯将军在拟订 “巴 巴罗萨行动”计划时所设想的目标。 这就是说,希特勒决意在战局某一段改变原计划, 尽管 在此期间已发现并确证苏军在集结部队,他仍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高加索。 希特勒在未与陆军总司令部进行任何磋商的情况下签署的这一命令, 导致了一场 “幕后” 的争夺指挥权的斗争。 希特勒和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为一方, 陆军总司令及其总参谋部 为另一方。 希特勒的新命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愤然不平。 哈尔德大将在 7 月 26 日写道: “我认 为, 这一思想的形成 (指希特勒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 是断送迄今颇有生气的 作战的开始。 ”两天以后,他又继续写道: “目前决定要进行作战是愚蠢的” ,它将导致“兵 力的分散,并使对莫斯科这一关键地点的进攻停滞不前。 ” 陆军总司令部自然从一开始就为南方集团军群制定了另外的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 南方 集团军群实际上仅仅负责保障重点集团军群右翼的安全, 现在, 陆军总司令部已清楚地认识 到,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进展不顺利,几乎没有起到当初所设想的那种保障翼侧安全的作用。 我命令: 1. 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顿涅 茨河畔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补给„„ 2. 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由于我军到达戈梅利 - 波切普一 线而形成的极为罕见的有利态势, 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 此次作战的目的是, 不 仅通过第 6 集团军单独实施的进攻将苏第 5 集团军赶过第聂伯河, 而且还要在该部敌军突破 杰斯纳河 - 科诺托普 - 苏拉河一线之前,将其歼灭,这样,就可以使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 中游以东地区站住脚,并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队继续向罗斯托夫 - 哈尔科夫方向实施突击。 3. 中央集团军群不必顾及以后的作战问题 , 要派出较多兵力以达成歼灭第 5 集团军之 目的 , 同时又能够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击败敌人对战线中央的进攻„„” “元首指令”的其他两点讲的是攻占克里木和列宁格勒,对基辅合围战的进程没有影 响。 8 月 21 日的指令将德军引上了“通向基辅会战的叉道” 。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 群不得不根据这一指令全面变更兵力部署,以打一场人们迄今连想都未想过的会战。 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 因此, 他故意将指令清楚地表明, 他们仅仅是命令的接受者。 他不仅仅签署了这个为一般人 所知晓的指令,而且还于 8 月 22 日为刚刚下达的指令制定了一个附本,并送达陆军总司令 部。 该附本的中心意思是, 必须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放在首位, 莫斯 科仅处于次要地位。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因 此,哈尔德大将竟奉劝冯·布劳希奇元帅递交辞呈,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 并以 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辞呈为由谢绝了这一劝告。 哈尔德大将在他的私人日记中以 “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 的话 记述了当时的情况,但在下午和晚上,他却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 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 这些命令在 8 月 22 日夜间便通过无线电传送到了各集团军司令部,从而拉开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合围战的序幕, 这再一次显示了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的素养、 总司令的战 略眼光、 部队指挥官的战术水平和士兵的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 有了这一切, 就能够实现总 参谋长 8 月 24 日在其日记里所写下的话。 “„„变不可能为可能! ” 第二阶段:占领出发地域 希特勒的计划与斯大林的失误 大局已定,德国军队没有继续东进,而是挥戈南下了。 8 月 22 日下午, 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同他的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参谋部上校进行了第一 次预有准备的讨论, 总司令冯· 布劳希奇后来也参加了讨论。 这次讨论产生了基辅合围战的 第一批预先命令。 8 月 22 日黄昏, 陆军总司令部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以戈梅利地区的所有兵力向切尔尼戈 夫实施突击,以切断苏第 5 集团军的退路。同时,就第二天的行动下达了详细的命令。命令 (作战处第 43540 / 41 号文件,绝密)指出,第 2 集团军和第 2 装甲集群须从戈梅利 - 斯塔 罗杜布一线出发,向杰斯纳河实施突击,与此同时,以右翼向切尔尼戈夫推进, “截往红军 第 5 集团军正在撤退的部队,使第 6 集团军顺利渡过第聂伯河” 。 陆军总司令部的这第一道命令, 旨在协调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这场新的 进攻行动,因为这两个集团军群目前仍处于被它们之间的一个巨大缺口隔开的状态。 8 月 23 日,陆军总司令部又下达了一个补充命令: “歼灭苏第 5 集团军尽可能多的兵力,尽快为南方集团军群渡过第聂伯河扫清障碍。 为此,应组成一个最好由古德里安大将指挥的兵力集群,并准备以其右翼越过切尔尼夫。 ” 古德里安到总参谋长那里去告别, 哈尔德大将当时神态沮丧, 看上去象一个神经临近崩溃的 人。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 在这决定德国陆军未来命运的时刻争辩不休,僵持不下。古 德里安坚持要使用其整个装甲集群, 哈尔德考虑到下一步的作战, 对此断然加以拒绝。 这两 个人,一个强悍、务实,另一个通科学、重理论。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不欢而散。 从这一天起, 古德里安大将对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的信任就开始消失了, 他返回他设 在舒姆亚奇的指挥所。回来后,他获悉,集团军群为组建预备队已将第 16 摩托化军从他的 装甲集群调出,这样第 2 装甲集群的分散使用就变成了既成事实。 8 月 24 日,古德里安大将违心地签署了一项命令,从而揭开了一场使他的名字永远载 入战争史册的会战的序幕。下面是该命令的摘录: “ 8 月 25 日,第 2 装甲集群以第 24 摩托化军为右翼、第 47 摩托化军为左翼,向南发 起进攻,一举渡过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向巴赫马奇 - 科诺托普 - 别洛波利耶铁路实施突贯„„ 第 24 摩托化军重点从斯塔罗杜布两侧,向诺夫哥罗德 - 谢韦尔斯基实施突击,尔后,在诺夫 哥罗德南面渡过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向科诺托普实施突贯。 ” 装甲兵上将盖尔· 冯· 施韦彭布格重新以他的军组成了装甲集群的先头突击部队。 夜间, 他下达了一个简短命令,指明了此次作战行动的艰巨性: “第 24 摩托化军以第 10 摩托化步兵师为右翼,第 3 装甲师为左翼,经霍尔梅 - 诺夫哥 罗德谢韦尔斯基一线, 向南突击, 以分割戈梅利西南之敌。 第 4 装甲师在第 3 装甲师之后跟 进。我暴露了东翼的安全,须通过采取进攻并将敌人击退来加以保障。 ” “南方”集团军群的形式 南方集团军群发现苏军在撤退, 遂命令第 6 集团军实施追击。 第 6 集团军在此期间已得到其 他地段部队的补充,其北翼兵力已与敌人旗鼓相当。 8 月 21 日黄昏,该集团军的势态如下: 第 213 警卫师从西部进入了辽阔的普里皮亚特地区,孤立无援。第 17 军位于科罗斯坚 地段。新补充的党卫军骑兵旅负责警卫左翼的外缘。位于中央的军是该集团军北翼的重点。 位于科罗斯坚和马林之间的第 51 军在这一天下辖(从左至右)第 98 、 113 、 111 步兵师。在 第二线,正在待命或开进的有:第 262 、 298 步兵师和第 11 装甲师。第 34 军级司令部下辖 第 296 和第 168 步兵师。防守着直到基辅西部的地段。 第 17 军由奥夫鲁奇东面向普里皮亚特推进。第 164 师第 1 步兵团(伦茨少校)和第 2 步兵 团(法施中校)以强攻拿下了奥夫鲁奇城,第 62 步兵师派出一支先遣支队,沿铁路通过沼 泽地继续向莫济里挺进。第 51 军也打开了一个缺口,继而经基辅北部苏军部队的近旁向东 实施突击。第 11 装甲师越过己方步兵的战线,驰向捷捷列夫河,攻占了加尔诺斯泰波尔, 接着其先遣支队在加尔诺斯泰波以东通过了完好无损的第聂伯河大桥 (但是, 敌人仍可利用 飞机和炮艇炸毁桥梁并暂时切断德军的补给) 。 这一战绩给第 44 军级司令部以极大鼓舞, 它 已开始将西北方向上的守敌—— (从右至左) 第 87 、 171 步兵师、 第 28 山地师和第 81 机械 化师——压向第聂伯河。这样,基辅就被从北面封锁了。 南方集团军群 8 月 24 日的形势分析报告(指挥处第 1822 / 41 号文件,绝密)称: “„„从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两岸已牢牢掌握在德军手中。与此同时,已有迹 象表明, 在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渡河似有可能。 此举虽然可能在杰斯纳河地段遇到敌人新的 抵抗, 但必然会给红军在基辅附近的防守带来影响, 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将部分兵力使用在切 尔尼戈夫,那么,就在可能与第 17 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及其北部的波河遥相呼应,从而促 成红军第聂伯河防线的崩溃和苏拉河沿岸苏军正在构筑的阵地的瓦解„„” 这个充满乐观情绪的形势分析报告似乎在第二天就得到了应验, 第 6 集团军北翼进展顺 利。 第 17 军的一个战斗群经叶利斯克向莫济里突击, 第一次沟通了自 6 月 22 日以来两个集 团军群在普里皮亚特地区一直尚未建立的联系。 为了将自南向北突入苏军背后所需要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 刚占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 头堡的第 1 装甲集群,不应由此地,而应从克列缅楚格地区发起进攻。第 17 集团军奉命在 克列缅楚格扩建桥头堡, 第 1 装甲集群将从该桥头堡出发, 向卢布内方向突击, 步兵师负责 保障波尔塔瓦方向的翼侧安全。 8 月 25 日,第 13 装甲师攻占了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其摩托化步兵利用破损的木筏桥飞快 地通过了 1000 米宽的大河。翌日,第 60 摩托化步兵师完成渡河,替换了第 13 装甲师的部 分部队。 8 月 30 日,第 198 步兵师到达东岸, 9 月 1 日,党卫军“诺曼人”师也到达东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