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王世襄逝世,生活情趣化会成绝响否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12月1日各大媒体都报道了“天下第一玩主”王世襄先生逝世的消息。记者给他所加的头衔有“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其实,这些头衔远未穷尽王先生的成就。他擅长书法,堪称“书法家”,又精通饮食之道,写过谈吃的美文,称之为“美食家”并不夸张……在其丰富的人生面前,这些林林总总的头衔都显得过于单薄了,如果硬要给他送一顶帽子,“情趣大师”大概最为恰当。
    是的,追求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物事中寻找丰富的蕴含,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就这样自然修炼成了“大师”。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王世襄工作所具有的巨大文化意义,但似乎有必要指出,这种意义于王先生本人来说,应属“无心插柳”。他当初在收藏那些或稀奇古怪或稀松平常的玩艺儿,下工夫探究本末时,其原动力就是单纯的“喜欢”。不论货币意义上的世俗“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价值”,原都在其考虑之外。也只有这种最纯净的情感,最自由的心灵,才能久远地支撑一个人在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生活中如醉如痴。
    “这样的人以后很难出现了!”面对王先生的辞世,类似的感叹让人五味杂陈。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在多方面取得惊人成绩的文化老人,更大的遗憾也许还在于,随着王先生的辞世,“生活情趣化”有成为绝响的危险。
    略知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生活情趣化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魏晋名士,“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东坡,都以自己的个性将平淡的生活演绎得趣味盎然。只是社会几经变迁,生活的情趣化当下才越来越为我们所陌生。如果没有王世襄,我们或许很难知道,原来生活居然可以这样去过。
    追求生活的情趣化,当然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有心人当能注意,王世襄先生的各项成就虽早有基础,但均大放光彩于其下半生,正是其衣食无忧、生活稳定的黄金时代。然而,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仅是生活情趣化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其他主、客观条件也不可少。首先,应该像王世襄先生那样情感纯净、心灵自由,没有这一点,家财万贯也只能催生以吃天价饭为荣等恶趣,而“恶俗化”实为“生活情趣化”的第一个敌人;其次,一个在文明线上的社会,不应以生活一律为特征,崇尚粗鲁、粗陋,限制人们追求高雅和精致。“粗鄙化”实为“生活情趣化”的第二个敌人。我们这个社会,一度把“粗鄙化”当做生活的正轨,随着经济的发展,口袋鼓起来的人们又陷入了比拼豪富的“恶俗化”陷阱,都与“生活的情趣化”背道而驰。王世襄先生的存在,及其逝世,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生活的机会呢?
    “生活的情趣化”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目标,对于尚在为温饱奔波的人,让其现实生活与精神向往完全一致肯定是苛求,但无论是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轻易实现的,那就是避免恶俗的趣味。
    王先生爱玩,少年时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弄鸽子,耍大鹰、捉兔、逮獾;成年后玩书画、雕塑、金石、建筑、家具、乐器、漆器、匏器、竹刻、铜炉、金石牙角雕刻等等。他由“玩”而成“学”,最后成为一代大家、国宝级人物。实际上,晚清到民国,京城里前朝风流、新兴权贵,如王先生这般爱玩之人,不在少数。不过最后能玩出王先生这般成就,如黄苗子先生所言“玩物成家”者,却并不算多。究其原因,除了王先生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与“贵族”身份,恐怕更要归结到他的勤奋,还有他所受的现代学术训练,甚至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估计不少人都看过王先生早年的那张照片,京城少年,身着猎装,手擎苍鹰。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误读,这张照片里,王先生眉宇之间实在是有股读书人不多见的“彪悍”气质,甚至,还有些“顽劣”。
    就在王先生逝世前不久,他的朋友、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也告别了这个世界。潘采夫在纪念杨宪益先生的文章中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不少今天的文化人对这样一位经历传奇、坎坷、悲惨到极致的文化老人,竟然不知不闻?我觉得,不妨接着潘采夫的思路问下去,对于名声显赫的王世襄先生,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
    王世襄先生在传媒与大众里走红,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而近年来的收藏热、传统文化热,更是将王先生的声望推向又一个高峰。但是这些扑面而来的“盛誉”,却有意无意掩盖了王先生与大时代之间的某种真实关系:因为曾为国民党政府讨回抗战时期被劫掠的大量文物,王先生被关押十几个月,释放后回到家中,被告知开除公职,需自谋生路。而在他下放改造时,被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文人雅集之地“芳嘉园”,一下子拥进八户人家,私家小院顿成大杂院。改革开放以后,王先生用十年时间跑房管所和“落实政策”办公室,让小院里的住户减少到三家,但最后还是因为不堪其他住户敲铁皮噪音之苦,被迫搬离。今天,芳嘉园已经先于它的主人,在这个城市中消失,仅供后人遐想。
    所以,今天谈论王世襄先生,除了他的超然、洒脱,他的玩与吃、收藏与家世,不妨也记住王先生的“彪悍”,记住他是一个有强悍生命力、经历过时代波折的中国文化人,记住王先生的自述:“我就是我,我有一定之规,一不自寻短见,二不铤而走险,全力著书立说,做对祖国文化有益的工作。我按照我的道路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应该得到公正的认识,我能做到,这就是我的胜利。”
    据说,中国将在2015年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而培养“贵族”也成了今天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但这些美好的蓝图,却无法掩饰今天日益粗糙的生活。想想王先生“爱玩”背后满溢的生活热情,再看看今天所谓“贵族”建立在奢侈消费上的炫富,也许就会发现,我们今天的尘世面容,实在是有些过于苍白和黯淡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