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读《带一本书去巴黎》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这个曾经一向优雅沉着的国度里,一个长达10年的血腥动荡的年代正在缓缓拉开它的帷幕。 
      
     2008年6月28日,一个普通的双休日,南部的一些省份刚刚经历过一场台风;长三角地区则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热浪;在厦门和南京的周边发生了两场小级别的地震,让人心有些慌张。但一切看起来依旧如往常一样平静。大多数的国人都刚刚从一场举国的灾难中走出,并慢慢地开始重新拾起对一个多月后即将举办的那场盛大的party的期待。 
      
     那场聚会,被大家普遍地认为将是这个国家重新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是,在这个国家的西南方向,一个不起眼的县城内,却突然重现了如同1789年那个深夜,巴黎街头的那些景象。 
      
     开始,一些人在街头行走呼喊,慢慢这个县城的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整座城市的温度在那个初夏的下午骤然升高。终于最后沸点来临,人潮不可遏止地冲向一切国家机器,以及国家机器的标志。在这场冲击中,县委大楼、县公安局大楼等建筑被大面积损毁,几场警车被焚烧。 
      
     人潮在夜晚来临前慢慢褪去,剩下残损的建筑和车辆,在夕阳的照耀下,浓烟滚滚。 
      
     如果在那个现场,没有人会相信,自己是在一个经济总量占全球第四、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的现代大国,只觉得是恍惚亲临了历史上那些动荡的年代:1789年的法国、1930年代的德国、1969年到1976年的中国。 
      
     暴力的魅影,在21世纪的当下,依旧阴魂不散。 
      
     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让暴力这个“肿瘤”在困扰了人类数千年后,依旧在人群中滋长和蔓延,无法得到根除。 
      
     或许我们要说,在暴力的背后,通常是一颗颗缺乏宽容的心,通常是一个个急切期待利益实现和保障的灵魂。那些将自己的权益表达诉诸于暴力的民众,自然是缺乏等待变革的耐心,以及缺少利用现行体制来实现和保障自身的知识和技巧。可是,我们更应看到,这些心和灵魂早已没有了诉求的方向。他们不知道、也没有机会,可以去坦诚地、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要求。那些本应关注和保障民众权益的机关们,为了更加肆无忌惮地延伸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已经习惯于漠视这些弱者的利益,并且粗暴地回应他们的要求。于是,造就和培育“肿瘤”的有机环境就逐渐形成了。 
      
     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开始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如细胞癌变一样开始扭曲。 
      
     试想一下吧,没有“哪管身后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或者有一个能够果敢推进变革的路易十六,是否就能及时地给民众的权益诉求找到必要的渠道呢?那么不同阶层的人群或许就能理智地坐下来,在彼此的沟通和妥协中,达成一致吧(这不就是美国宪法产生的根本么)。或许,也因此,1789年开始的那场十年浩劫或许就能避免,那么多人就不用陷入到命运无边轮回的噩梦中,也因此,卢浮宫或许可以在欧洲温和的阳光下更加熠熠生辉吧。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一幕幕的悲剧仿佛策划好一般轮番上演:前一轮的革命者总是在后一轮中成为革命的障碍,被送上断头台。期间没有司法审判,没有程序正义。判断犯罪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符合“革命者”对“革命”的判断。所有人都被分为两派:革命、反革命。在这种意识下,所谓代表“公意”的权力在暴力的推进下,不断伸张自己的触角。 
      
     而6月底发生在那座小县城的震动,则是否揭示了现行体制下,公权力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无限地伸张已经同民众的私权利间形成了足够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又因为民众缺乏足够的政治常识和诉求渠道,以及公权力的粗暴应对,而已经贲张到了一种临界点。那么让双发能够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理智地交换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奢求了吧。 
      
     因此,一切的冲突和暴力“肿瘤”的背后都在指向制度的缺陷,以及因此造成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扭曲。 
      
     看来,要根除暴力这个社会“肿瘤”,只有从制度改变开始。
                                来源于豆瓣读书网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