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读史有感——对罗马衰亡原因和布匿战争的几点认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书架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专业”、“理论”、“休闲”书籍,可是羞赧地坦白讲,自今年4月份毕业以来,除非整理、打扫书架,几乎没有碰过我十分珍爱的宝贝书籍。今晚收拾妥当,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西方战略经典》来读,结合以前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训练,简单谈谈读书心得——对罗马衰亡原因和布匿战争的几点认识。
       古罗马是简单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其制度、法律(罗马法)和宗教(基督教)及军事扩张对西方文明和发展起了巨大的贡献。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古罗马曾三次号令世界,一次是十字军远征;一次是基督教;一次是罗马法。
       或许正是因为它的伟大历史成就,才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对罗马帝国盛衰原因进行孜孜不倦的持续追问,尤其是对其不幸的衰亡,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著名的专论如法国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英国的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美国的M·罗斯托夫采夫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等,无数的论文也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有的认为奴隶占有主与奴隶之间的对抗极其尖锐化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基本原因,有的把意大利半岛的居民与罗马帝国境内其他地区的居民之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作为罗马衰亡的基本原因,有的从宗教方面进行阐释,有的从军事嬗变,从生态环境,从地理位置,从蛮族的入侵及军队的蛮族化等方面分析。
       个人认为罗马衰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的根本因素是奴隶制度。奴隶制度的影响是有害且多方面的。它使奴隶失去改进其所操行业的传统操作方法的积极性;只要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可获取,它也使主人丧失促进技术革新的动机。历史是由人创造和推进的,同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也是有人来催使的,然而,在当时罗马的奴隶制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的两个阶级的人都由于奴隶制度而失去进取的主动性,那历史前进的车轮怎么滚动?在这样的一种由于缺乏活力而造成的近似停滞甚至倒退的社会历史状况中,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社会危机等一系列的危机的诞生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当各种危机聚合到一定程度达到总爆发的那一刻,罗马衰亡的丧钟也就敲响了。
       “罗马帝国走向伟大,并不是通过哲学和科学的途径而是通过政治智慧和战争,而战争是首当其冲。”如果说希腊和罗马是人类文明的的源头的话,那么,希腊主要是文化上的,而罗马主要是战争上的。罗马人注定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艺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全部思想都来使这种艺术趋于完善。所以,研究罗马时期的战争是非常有必要的。罗马史上的布匿战争由于其不朽的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青睐,尤其是坎尼会战,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多重的,也是深刻的。罗马时代的战争精华在这次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布匿战争是指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仔细分析这次战争中的细节,许多耐人寻味的军事战略或策略蕴含在内。
       战争初期,罗马军在陆战中取得优势,占领西西里岛大部分地区。迦太基在海上占有优势,仍控制着西西里岛西部地区和沿海一些要塞。罗马迅速建立一支拥有120余艘大型战船的舰队,并为在海战中发挥其步兵善于格斗的特长,发明了新的海战技术——接舷吊桥(又称“乌鸦吊”)。从此以后,罗马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并为以后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有名的“挑战——应战”理论,罗马海军及其接舷战术的诞生是迦太基“挑战”、罗马“应战”的结果。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战争对历史进步的重大作用,就像“二战”中的某些先进科技后来在民用事业中大放光芒一样。这可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碰撞(战争)产生智慧火花”吧。
       当进行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人错误地以为第二次布匿战争为第一次的继续,仍照老样子打。元老院派了一支主力,包括舰队和陆军,向迦太基本土进发,另派一支稍小的兵力去西班牙。但汉尼拔的计划打乱了罗马人的全套部署。汉尼拔决定从北方越阿尔卑斯山直捣意大利本土。关于汉尼拔选择这一迂回而艰难的路线,“他的目的很可能是想纠合意大利北部的塞尔特人,以来全力进攻罗马”,这种作战方法李德·哈特称之为间接路线。此外,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多次体现了这种间接路线的策略。“间接战略的特点即为决定行动自由范围(也就是安全的限度)的主要因素,是在这个冲突地区之外的行动,而不是该地区之内的行动。这是其最大的特征,也使它具有间接的性质。”这种策略的实施使汉尼拔成功地甩掉敌人,分化了罗马的同盟者。也正是这种间接路线的实施,使他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取得过不朽的辉煌。这一过程中,汉尼拔还充分运用了心理战术,恰当地从心理和意志上来打击敌人,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错位或恐慌。他分化罗马的同盟并巧妙地制造某种假象来欺骗敌人,《孙子兵法》中讲的 “兵不厌诈”、“瞒天过海”、“各个击破”等计谋在汉尼拔的这次行动中有很好的体现。
       在阿普利亚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进行的作战,给人以深刻印象和无穷智慧。此次作战中,罗马不再惧怕汉尼拔的伏兵计,自恃人数众多能加厚阵势以排山倒海的人力压倒敌方。但是汉尼拔不像罗马将军那样古板。他不以自己步兵的弱点来拼敌人的优势,而是发挥自己骑兵多、速度快的优势,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他命部署在中间的步兵在罗马大军进攻时不战而退。两翼的骑兵则向前,首先驱散罗马的骑兵,然后统一到罗马后方,形成大包围圈,也即我们熟悉的由“凸”字形变成了“凹”字形。多么天才的发明!每次想到汉尼拔的这一奇迹创造总是让人翘大拇指和发出啧啧的赞叹!这次会战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这一天的战事汉尼拔以6000人的代价全歼了罗马5万大军。坎尼之役是以少数包围并全歼多数的一个独特的合围实例,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拍手称快汉尼拔的天才能力的同时,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也是发人深省的。有关罗马在此次战争中取胜很重要的一点是罗马在进行战争时期制度的变化——某些民主化,某种程度上是罗马胜利的保证之一。“由于平民们曾为得胜的军团提供人力,所以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的让步的有利位置。”这种变化为平民保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做了保障,也为作战中的士兵提供了积极投入其中的动力。再者,罗马平等对待“外来人”,“你们想加入我们,”罗马人说,“很好,那么加入进来吧。我们对待你们,将与对待罗马的全权公民一样。作为这项特权的交换,我们希望你们在必要的时候,能为我们的城市,也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而战。”“迦太基是一个财阀政府,国家的实际权利,掌握在十几个大船东、矿山主、商人手里,他们在办公室的后屋里开会,把自己的祖国看成是一个企业,应该给他们提供不菲的利润。”这种“财阀政府”虽然在后来有所改变,但其对社会和战争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腐败现象的产生与他们的这种唯“利润”是图有不可分割得联系,后来对汉尼拔远征的反对与此也密不可分。
       而迦太基那边的同盟力量的令人失望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在坎尼会战后,汉尼拔与很多民族结成了新的同盟,遗憾的是这些新盟友并非汉尼拔获取增援的可靠来源。这与其对待“外来人”的政策不无关系,迦太基强调“臣民”要无条件地(因此是不情愿地)服从他们,当这种尝试失败后,他们就雇用职业士兵,来为自己打仗。他无法从它们那里征募到新兵,而它们的国民更加关心的是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援助迦太基人.迦太基政府内部还存在着反对汉尼拔远征的力量,这种内外失去支持的情况下,即使汉尼拔有三头六臂又能奈若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