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基督教(英语:christianity、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拉丁语:[2]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希腊语:ΠαλαιΔιαθκη、拉丁语:VetusTestamentum)。 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希伯莱语:、希腊语:Ιησο,拉丁语:Iesus),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IMagnus)颁布米兰诏书(Edictum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I)宣布它为国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1] 天主教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派,公元1054年,由于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罗马帝国,导致东罗马帝国教会由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立东正教。公元1517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由天主教分离出去成立新教。[3] 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开,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禄六世结束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上教宗特别指出:“如果天主教会应该为过去教会的分裂承担责任,那么天主教会将会谦逊地呼求天主的宽恕。如果天主教会曾经开罪过其他非天主教的弟兄,那么天主教会也会求他们宽恕。另一方面,天主教会也会诚心地宽恕所有开罪过天主教的人。”[3] 1965年12月7日那天,天主教和东正教彼此废除了加给对方的绝罚,在罗马和东方的法纳耳(Phanar),双方同时宣读了相互宽恕书,取消了1054年两教会对对方判处的绝罚,使基督教东西两教会合一的希望放出光芒。大会草案指出:“天主教本身也需要认错和悔改,并重视分离弟兄所拥有的真理、成圣方式和福音价值。”会议的目标就是:“革新教会和渴望与分离弟兄们的合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教会草案》中清楚说明:“基督是天主与人类间唯一的中保,圣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隶属于基督。”[3] 基督教提倡认罪悔改、饶恕、重生、与神同工、包容。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基督教占全世界有信仰人口的 40.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