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西两大秦:两汉与罗马眼中的对方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主讲人:《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徐波
                                                                                        
    正文:
    《世界知识》杂志主编徐波:
    大家好!我是《世界知识》杂志主编徐波。按照惯例今天还是有五本《世界知识》杂志送给最先向我提问的观众。
    这几天大家在欢度两节,尤其是十月一日当天,我们看到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联欢的场面,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还参加了这个活动。我们都还沉浸在庆祝祖国华诞的喜悦当中,今天的讲座也从我们的中国讲起。
    一、China大名传世界。
    我们知道中国在世界上有一个响亮的名称是什么?China。我以前跟大家开过玩笑,英语挺气人的,发音不按规则,使我们不得不张大嘴念China,远离了原来的读音,没办法。China 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有人说“瓷器”,还有人说“秦”,还有说“茶”的人。
    学术界对这个词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现在,多数学者认可这个词是从“秦”发展而来的。说到“秦”为什么中国以外的国家以“秦”称呼中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听到有人说“秦始皇”,错,不是秦始皇。大家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我们这个展览有很多文物是秦朝的文物,汉承秦制,“秦砖汉瓦”,秦搭起了我们大帝国的大房子的围墙,但是瓦(屋顶)还没有来得及加上去它就垮台了,汉朝在“秦”这个国家的基础上加房顶,一加加了两千年。但是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公元前221年。然而至少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两百年,“秦”这个名称已经传到了中国以外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看一下,这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在他之前两百年“秦”的名号就已经传到中国以外的地方。现在所知道的世界上中国以外的地方,最早用“秦”称呼中国的是公元前5世纪古代波斯文的文献。因此,我们就不得不追溯一下秦始皇的祖先。从公元前八世纪中国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的特征,就是周朝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兴起,大国争雄,战争不断。在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称霸中原的国家,叫“春秋五霸”,大家复习一下曾经学过的中国史常识,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秦穆公是其中之一,这五霸在世时间大体相同,秦穆公是其中第三第四个称霸的。关于秦穆公的故事,我们可能在中学上语文课、历史课学了很多。他是秦国ersonName ProductID="历代国" w:st="on">历代国ersonName>君中一个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手下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所以,秦穆公一心要成大业,秦地处华夏大地的西边(今陕西以西)。但是秦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先天的不便,它向东边的南部进入中原地区,要通过韶关、函谷关,不大方便,东边的北部地区,首先要碰到黄河,即使渡过黄河,黄河东边是谁?是强大的晋国。所以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秦晋之好”可不是指两家儿女情长,而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利害关系,秦晋两国的关系说来话长,错综复杂。所以,秦朝往东发展,不管怎么样都困难重重,所以到秦穆公晚年他改变了战略方向。怎么改变?秦的更西边是西戎少数民族,西戎的戎王听说秦穆公很厉害,就派了一个人到秦来探听虚实,派的这个人叫由余,这些故事《左转》《史记》里都有。由余是晋国人,他到了秦的宫廷以后,秦穆公发现这个人是个人才,于是秦穆公跟其他谋臣商量,就定下两条计策:美人计、离间计。先用美女、音乐腐蚀戎王,然后,又设法挑拨戎王和由余的关系。果然戎王猜忌由余,由余不得不背叛戎王逃到秦国来。他的背叛后果非常重大。他给秦穆公出了一个主意:与其这样劳民伤财、费时费力去中原争霸,得不偿失,莫如向西发展,西边西戎有大片土地、人口和资源,如果秦先具有这些资源,再向东发展,秦岂不是更加得天独厚?
    “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在位),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逐霸西戎。”——《史记·秦本纪》。
    秦穆公开地千里开到什么地方了?有人说他也许越过了现在的新疆到了中亚一带。未必。但是不管怎么说,由于秦的西边西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我们可以推测,正是由于秦穆公称霸西戎开地千里,使秦的名号通过居住在西域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像波浪一般向西传播开去,一直传到现在的中亚、南亚甚至西亚这些地区。在秦穆公称霸西戎之后,不足半个世纪,在西亚地区出现一个大国——波斯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我在前年的讲座中曾经讲到过,西亚现在所谓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我当时有一个称呼来描述它“文明的太阳升起的地方”。西亚这个地方,不但是文明的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还是文明的太阳不断升起的地方,在公元前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许多高度发达的文明,波斯文明就是西亚各文明的后后起之秀。在西亚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基础上,在公元前六世纪建立了波斯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1。
    我们看这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遗址,现在看来是不是依然气势恢弘、不可一世?
    这是帝国首都遗址墙上的浮雕,表示波斯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无敌。这个帝国同时也向四面八方开拓疆土,包括向东方开拓疆土。这组浅浮雕就是向东开拓到大夏,现在的阿阿富汗中亚一带,大夏臣服于波斯。
    这是大夏使臣向波斯进贡浮雕的情景。
    秦穆公称霸西戎,阿契美尼德称霸西亚、中亚,两个帝国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是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秦的大名在这个地区的传播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刚才我们说,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的文献中就出现了对中国的这样的称呼。
    公元前5世纪波斯文献对中国的称呼:
    Cin,Cinistan,Cinastan
    阿契美尼德帝国在公元前550年建立,200年后的公元前330年灭亡在谁的手里是?欧洲希腊的偏僻小邦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亚历山大挥师东指,灭掉波斯以后,大军直到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的军队来到印度河流域,使印度这个地方当地政治重新洗牌,当亚历山大撤走以后,有一支家族趁机兴起,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末建立)。孔雀帝国最著名的国王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育王。
    这是斯里兰卡的阿育王雕像。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孔雀帝国开国首相乔底利耶。他是公元前四世纪末人,他有一本讲安邦治国之术的著作《政事论》,书中记载:
    “产生在Cina 的,成捆的丝”。
    继波斯之后,印度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再一次以“秦”称呼中国的国家。
    这些称呼现在我们都是现代的拉丁文拼写下来的,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些称呼也进入中国,中国人把它翻译成:
    支那、至那、脂那。
    这就是我们中国有一个名称叫“支那”的由来。
    那么,是谁把 Cina 重新翻译成汉语叫做至那的呢?
    是玄奘(600—664)。
    我们举办的三年年座钟,讲到最多的个人有两个,一个是西汉的张骞,再一个就是唐朝的玄奘。我们曾经讲过印度这个名称就是玄奘定下来的,在这之前印度有很多名称,比如天竺、身毒等等,玄奘认为这些发音不准确,用当时唐朝的发音定为“印度”,玄奘既是把“印度”汉语名称定下来的第一人,他可能也是把Cina 翻译成“至那”的第一个人。
    玄奘西天取经以后回来写的《大唐西域记》中有:
    戒日王劳苦已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从大唐国来请求佛法。”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伟大意)至那国是也。”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民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
    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大唐西域记》
    显然玄奘是知道戒日王听说过至那这个名称,他就是用戒日王已经有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来回答戒日王的询问。
    “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前代运终,群生无主,兵戈乱起,残害生灵。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爱育四生,敬崇……“
    ——《大唐西域记》
    我曾经开玩笑说,这段话有点像玄奘为唐太宗唱的颂歌。
    所以,这是玄奘第一次把Cina又译为至那。
    玄奘有个学生叫慧立,他给玄奘写了一本传记《大慈恩寺三奘法师传》。我们去西安大雁塔参观知道,玄奘回来以后住的寺叫大慈恩寺,这个寺里也把Cina这个词翻译成“支那”。
    这就是“支那”这个名称的由来。
    除了支那以外,中国过去还有一个名称叫“震旦”。解放前上海有一个震旦大学,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现在从西亚到中亚到南亚的一大片地区,有好多以“斯坦”结尾的地名,国名,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出现了五个“斯坦”,“斯坦”这个词表示人居住的地方,它的词源就是古代波斯语的词源,现在被西亚、中亚、南亚广泛应用。既然“支那”是一个国家,当地人肯定会在后来加上“斯坦”:
    Cinastan=China+stan
    再翻译成中文就是“震旦”。
    史料中有记载,玄奘之前有一位中国使臣梁怀璥也曾经到过戒日王的宫廷。
    贞观十五年(641),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慰抚,尸罗逸多惊问过:“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
    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名称“震旦”。
    大家可能会问,这些是不是只是猜测?我们怎么知道“支那”就是指中国呢?中文史料中有没有印证呢?有。
    照片中的这些马可不是普通的马,这是自西汉以来就名震中国的汗血宝马。现在全世界仅存两千余匹,多数在中亚土库曼斯坦一个军马场里。
    土库曼斯坦汗血宝马(图片、明信片)
    这匹黑马更不同寻常,是当时土库曼斯坦汗的总统送给我们当时的江泽民主席的,照片中的中国人是当时中国驻土库曼斯坦的大使,他在军马场挑选宝马。
    后来据说土库曼斯坦的新总统也送给我们胡锦涛主席同样一匹马。我曾经设法打听这些马来到中国以后,因为不可能养在中南海,放到哪儿去了?没人告诉我。就像京剧秦琼卖马里唱的“但不知从今后它流落谁家”一样。
    我们要讲的汗血宝马就是著名的“汉武帝求宝马”故事。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良马,非常想得到这样的马匹,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马匹的质量不太好,汉朝想抵御匈奴,想开疆拓土,想发展骑兵,必须要有好马。所以,汉武帝不惜代价一定要求取大宛的好马。汉武帝就派了一个将军李广利带兵到大宛求取好马。
    这个李广利因为有取良马的故事,他也变成名垂千古的人,但这个人不怎么样,他既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也不像飞将军李广那样名震四方,他只不过是他的姐姐或者妹妹是汉武帝一个宠妃,汉武帝想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于是封他为贰师将军,为什么呢?因为大宛的汗血宝马是所样在贰师城里。就发西域附属小国六千余骑,又发中原各地郡国的恶少年万余人,大军浩浩荡荡开到大宛。一个平庸的将军带着一大批乌合之众,长途跋涉,给养又跟不上,仗打得好不好可想而知,果然打不赢。大宛的人说,汉朝离我们那么远,打不到这儿来,坚决抵抗。李广利也确实无能,从大宛(阿富汗)一带一直退到敦煌。所带兵马只剩十之一二,汉武帝一听大怒,严令敦煌守兵关邸关门,这些败兵谁也不许回来,回来格杀勿论。同时又发属国骑兵,又在全国征集恶少年,又在全国各地征集粮草兵马给李广利,让他务必打赢这一仗,这一下李广利不能掉以轻心了,果然率领兵马又杀回大宛。团团把大宛城围住。
    大宛人当时有一个什么弱点?他们不会打井。把城围困以后,城里没有水了,李广利派了一个水工把城外的河流堵截起来,使城里无法给水,想通过这种方法迫使大宛投降。即使这样,还把大宛城围了四十余日,外城打不过了,内城还不投降,李广利正纳闷的时候,大宛城里吃不住劲了。一些大宛的贵族官员们首先说:现在到这个地步,汉朝大兵围困,迟早要把我们打破,都是因为我们国王不但不把好马给汉朝,而且还杀汉朝的使臣,这个不是办法。贵族商议以后,啊就把国王杀了。然后提着过问的人头上城墙跟汉朝军队说:别再打了,国王已经被我们杀了,你们想要马随便拿走,你们回去吧,如果还要打下去,我们就把汗血宝马全部杀掉,我们还会从西域其他国家调救兵,结果怎么样你们看着办吧。
    李广利一听这个情况,就和其他人商议:
    贰师与赵始成、李多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史记·大宛列传》
    再这样打下去,还很麻烦,我们不如见得好就收,把马拿着走吧。于是,汉武帝晚年发动的这场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沸腾的战争结束了。战争结果我们先不去管它。我们感兴趣的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这句话。
    闻就是听说,一定是有人向汉军报告了情况,大宛城中新近得到秦人会打井。秦人是什么人?如果大宛人不会打井,那么,周围其他国家一样也不会打井。秦人必定是中国人,当时是汉朝,为什么贰师将军李广利还把中国人叫秦人呢?不是李广利这么叫。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大学者写起书来遣词用字是毫不含糊,非常讲究,既然是有深向李广利报告,一定要用报告人的口气说话,谁能向李广利报告这个情况呢?只能是当地人,当地人把中国人叫做秦人,必定是那么一种情况。
    我们因此而知道,在西域当时确实是把中国人叫秦人的。也许有人问,这是不是孤证?不足以说明问题,不是孤证。《汉书·匈奴传》有同样类似的记载,是讲被汉朝打败以后,西迁到西域的匈奴,也跟当地人一样把中国人(汉人)叫做秦人。
    这样中国和外国的史料对上号了。秦人Cina 是指引中国确凿无疑。
    所以,我们中国最早被外界知道是以“秦”这个名称,后来逐渐演变成China这个名号。因此,我们现在的国名还叫China。
    这样我们就知道中国大名怎样传到世界上去的了。
    2.“支那”词义近代以来的演变。
    支那这个词,为什么近代以来变成对中国侮辱性称呼?这是怎么一回事?欧洲人(西方人)管中国叫China,到了十九世纪,东方和西方发生大规模交流的时候,首先是日本人,在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看到西方人把中国叫做 China,自然就想起中国的古称支那,于是用支那翻译 China 这个词,而当时中国维新派革命派人士,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看到日本这么用也借用了日本的这种称呼,也管自己的祖国叫支那。为什么当时中国人借用日本人的翻译呢?首先是日本人先用了,其次是中国的古称。关键一点,当时中国没有一个国号,大清朝,这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国家的名称,尤其是对于那些革命派来说,他们正要推翻这个朝代,不可能以清国称呼自己的国家。中国,中华这种名称早已有之,他们不想用,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愿意叫中国,中华这个华字容易使人有自古有之的华夷之,他们也不愿意用中华这个名称,所以借用了支那这个名称。
    当时以支那来称呼自己的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看梁启超他有一个笔名就叫“支那少年”。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流亡国外,有段时间住在印度大庾岭这个地方。康有为的女儿叫康同璧,这是个了不得的奇女子,当时有一个万里探父的壮举,从中国北京出发,穿过新疆翻越帕米尔高原南下辗转到达印度。走的完全是去年讲过的法显玄奘西天取经的这条路,康同碧也为自己的壮举感到非常自豪,有一首诗记述自己的这次行程,其中最后一句是:
    “若论女子西行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康同璧
    建国以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接见康同璧,还盛赞他这句诗。所以,当时在中国称自己“支那”也是寻常事情。
    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但是又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不光是外国人,连中国自己都搞不清楚,南方革命政府和北洋政府到底谁是中华民国。直到1927年以后,中国这个名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才逐渐真正流传普及开来,支那这个名称就逐渐地消失了。这时候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的时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支那称呼中国,使这个词带上了一层不好的含义。比如1929年暴露的日本侵华野心的田中奏章,是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所上的一个奏章,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这两句话:
    天田中奏章: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1929年)
    所以,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爱国人士抵制支那这种称呼。到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经专门照会日本政府:今后在任何出版物、媒体、公文上一律不能以支那称呼中国,称中国的时候,必须要叫做中华民国或者中国。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事发生很大变化,“支那”这个名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这个词本身真的消失了吗?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新中国政府怎么对待这个称呼呢?是不是一见支那就一概予以排斥呢?也不是。
    像我这个年龄以及比我更年长的人,经历过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当时我们政治生活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支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美救国战争。
    这是当时的宣传画,“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必胜,美帝国主义必败!”
    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一个印度支那(Indo-china)这个称呼,指的就是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十九世纪这三国一起沦为法国殖民地。由于这个地方地处印度和中国之间,法国人酒吧这些地方叫做印度支那。
    越南共产党建立的时候不叫越共,叫印度支那共产党。
    建国后新中国走上政治舞台,是通过1954年日内瓦会议这一重要事件。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以重要的一方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的。会议有两个议程:一个是解决朝鲜评价问题,一个是解决印度支那的评价问题。
    我找了几幅宣传画给大家看一下,多么具有时代气息。
    在日内瓦会议上照样大大方方用印度支那称呼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