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他的理念论也 经 历了由“一元唯善论”向“多元范畴论”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具有一致性,都是在他去西西 里参政失败之后发生的。西西里参政失败是柏拉图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使他在思想整体上由 “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变。这也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古希腊思想中的先声。 关键词:人治;法治;一元唯善论;多元范畴论;实践;思维方式?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篇》、《政治家篇》与《法律篇》之中,《国家篇 》属于柏拉图的中期作品,而《政治家篇》与《法律篇》属于柏拉图的后期作品。除了作品 创作时期不同这一差异外,作品的内容也有显著的差别,“从《国家篇》的‘人治’转为最 后《法律篇》的‘法治’。”?①这种差别是柏拉图思维方式的变化,而思维方式变化的契 机 是柏拉图的最后两次西西里之行。西西里参政失败促使柏拉图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由“ 抽象”向“具体”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于其政治思想的变化就是由“人治”向“法治”的 转变,体现于其理念论的变革就是由中期理念论“理智的抽象”向晚期理念论“理性的具体 ”的上升。?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②? 柏拉图的思想在总体上属于古希腊时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哲学史上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为 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以及在马克思哲学中实现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 变革,核心是从黑格尔哲学纯粹思维的运动转向人的感性的、现实的社会活动。以人的现 实的劳动为切入点,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 柏拉图的西西里参政实践还远远谈不上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但他怀抱着实现人间“理 想国”的崇高目标并努力将其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出来,这种精神与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理想 是同样伟大的。柏拉图的参政失败及其后的理论反省与探索是整个人类解放探索史的缩影与 先声。所以在柏拉图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中,他也经过了由本体论向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 政治思想中“绝对的理想”已不再是重点,重点是首先建立“最能让人忍受的政治制度”, 由原先的“绝对目的性”转变为“历史的过程性”。理念论,由理念的“孤立”发展为理念 的“对立统一”,后来经由黑格尔的认识论转变,成为自我意识的辩证法,再由马克思实现 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理念也由其“抽象性”实现了与现实的统一。? 据考订,柏拉图后期有代表性的几篇对话——《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政治家 篇》、《法律篇》都创作于柏拉图第三次从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③由于西西里政治活动 的挫折,柏拉图的后期作品中肯定有其政治活动失败的思考。 ?? 一、西西里参政前柏拉图政治思想与理念论中的“理想性”? ? 1、《国家篇》中的政治思想——理想性的“人治”? 《国家篇》中柏拉图的主张是建立哲学王统治的贵族政体。《第七封信》中,他说明了 《国家篇》中政治主张产生的原因。雅典政局动荡,他一向追随和敬爱的老师——苏格拉底 竟然被法庭判处了死刑。于是他认识到“所有现存的城邦无一例外都治理得不好,它们的法 律制度除非有惊人的计划并伴随好运气,否则是难以治理的……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我们 分辨什么东西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出于某种神迹 ,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就不会有好日子过。”?④《国家篇》就是他上述主 张的详细展开。? 从政治思想内容上来说,《国家篇》主要有三点。? 第一,阐明什么是正义。通行的正义观有三种:? 第一种,“正义是欠债还债”?⑤、“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⑥、“正义 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⑦。? 第二种,“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⑧? 第三种,“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 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设法报复。”?⑨? 柏拉图不同意这三种通常所理解的正义观,并给出了自己的正义观,“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也是正义的……”?⑩柏拉图将人的 灵 魂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如果由理智作主导,在激情的协助下控制住欲望,三方 各司其职,和谐有序,灵魂就是节制的,也就是正义的。 个人的正义与国家的正义是同构的,柏拉图说明个人的正义是先从分析国家的正义开始 的,“以大见小”。人的灵魂中三部分的划分对应着国家中三个阶层的划分,即统治者(具 有黄金成分)、辅助者(具有白银成分)、劳动者(具有铁、铜成分)。国家的正义就是三 个阶层的和谐有序、各司其职,统治者在辅助者的帮助下统治着劳动者阶层,将国家安排得 井井有条。统治者的作用相当于个人灵魂中理性的作用,是国家秩序的提供者,使国家整体 达到完善。? 第二,柏拉图《国家篇》的特点是“人治”,因此统治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 正义与否,对统治者的挑选与培养就成为《国家篇》的核心内容,这是柏拉图着力阐述的。 ? 统治者的挑选与教育相当严苛,过程也相当烦琐与漫长,最后合格并能够胜任统治 国家任务的标志是他“观照”到了“至善”,像看到太阳一样。因为他已经达到过至善的高 度了,所以他就可以以“至善”为原则来统治国家。? 第三,与柏拉图青睐哲学王的统治相对应,在各种政治体制中柏拉图也最推崇哲学王统治的 贵族政治。其他的还有四种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治、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这些政治体 制中,统治者个人的灵魂已不再是由理性来主导了,激情与欲望逐渐压倒了理性。于是整个 国家也失去了理性,各阶层不再各司其职,国家不再和谐有序,从而陷入了混乱。? 2、柏拉图前期和中期的理念论——“一元唯善论”??B11?? 与前期政治思想的“人治”对应,柏拉图早期和中期的理念论突出了“理想性”, 即价值性与目的性。? 在前期和中期柏拉图只是提出并论证了理念的存在。比如,在《卡尔米德篇》中,柏拉 图力图阐明“什么是节制”,在《欧绪弗洛篇》中柏拉图力图阐明“什么是虔诚”等。柏 拉图所讨论的“虔诚”、“节制”不是指具体的事例,而是指“虔诚”、“节制”的理念, 也就是要给出“虔诚”、“节制”的定义。? 柏拉图的对话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对话中提出的有关定义的问题一般都没有明确的 回答,也就是虽然要求下定义最后却没有给出定义,只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反复甚至是有 些繁琐的讨论。《卡尔米德篇》、《欧绪弗洛篇》就是如此,最后并没有给出“节制”与“ 虔诚”的定义。? 柏拉图并不是不想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他对理念的设定决定了只有神才能给理念下定 义,也就是说理念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神的世界,不在现实世界之中。《斐多篇》苏格拉 底讨论为什么哲学家不应该怕死,而哲学更是对死亡的练习。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死 亡后肉体逐渐就灭坏了,而灵魂却永远存在。如果在生前好好照料灵魂,也就是克制欲望, 以理性“观照”理念,灵魂在人死后就会去往神的世界,那是一个纯粹的理念世界。如果生 前耽于欲望,那么灵魂就会重新轮回,接受惩罚。这也可解释学习就是回忆,之所以能够对 具体事物有所认识是因为首先对理念有所认识,理念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原因。而理念在现实 世界中并不存在,那怎么会对其有所认识,只能是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早就对其有所认识,只 是在与肉体结合的时候暂时遗忘了。而学习则是通过认识与理念相类似的具体事物回忆起原 先就认识的理念。? 在《斐多篇》中,理念与具体事物分属对立的两个世界,理念是纯粹、永恒、绝对的, 而具体事物则是易变的、不完满的。同时这种对立又意味着一种价值判断,理念比具体事物 是更完满的。理念是比具体事物更高的一个层级,二者形成了一种层级结构。?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把这种对立的层级结构细化了,他用“线喻”加以说明。? “根据真实程度的差别,可以把一切(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等级,可感事物的影像和 摹本(例如水面和镜中的影子)属于最低的第四等级。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以及一切自然物 和人造物,所有这些实际事物,都属于第三等级。这两个等级的东西都是个别的,可感的, 不真实的。第二等级是普通的理念,例如三角形的理念,马的理念。第一等级是最高的理念 ,即‘万有的本原’。后面这两个等级都是共相,是可知的,是永恒的实体。”??B12? 对应这四 种事物有四种认识:想像和猜测、信念、理智、理性。最后的理性可以达到最高的理念—— 至善。这个认识的过程,柏拉图用了形象的“洞喻”来说明,囚在洞中的人一开始只能看到 事物的影子,出洞后会看到具体的事物,最后会看到太阳。太阳就是至善。? 柏拉图中期理念论的特点是两个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之间的分离和理念相互之间的 分离。两个分离是由于思维停留于“抽象的规定”而形成的,“由于认识停留于抽象理智的 阶段,从而使中期理念论对理念的肯定,呈现为极端片面的形式,使中期理念论成为典型的 形而上学的理论。”??B13?柏拉图《国家篇》时期着重于树立理想国家模型的政治思想 与同一时期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相应的。 ?? 二、西西里参政后柏拉图政治思想与理念论的“现实化”转向? ? 1、《政治家篇》中的政治思想? 《政治家篇》中,柏拉图仍然坚持了《国家篇》中的“理想”,但更进一步,从“ 理想 ”走向了“现实”。? “无论什么样的社团都不会有许多人得到上苍的恩赐而拥有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而这 种统治能力必然由纯粹理智伴随着。只有在被选的少数人身上或在受上苍启迪的个人手中, 我们才能找到政治权力的正确实施,而这种政治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真正的体制。我们必须把 其他所有体制视为仅仅是对这种真正体制的模仿。”??B14?“只有一种体制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制……其它政制的保存都依赖于对法典的遵循,取决 于严格坚守一条规则,我们承认这些东西是需要的,但并不是理想的。”??B15?? 最好的统治仍然是真正的政治家的统治,“能够正确的把这个国家组织好,把有着各种 心灵的人组合成一个坚定持久的联合体。”??B16?但如果统治者没有进行统治的知识, 又没有法 律的约束,“那么这种统治是最糟糕的,人们在这种统治下承受着最大的悲伤。”??B17 ?而“一 般说来,人们在任何地方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过上一种最能忍受的生活。”? ?B18?于是,“这种处于第二位的统治才是最公正的和最需要的。”??B19?也就是说, 法律的统治是现 实的最好的选择。“任何公民都不能冒险去做任何违反法律的事,如果有人敢这样做,那么 他会被处死或受到最严厉的惩罚。”??B20?? 2.《法律篇》中的政治思想? 《法律篇》中,柏拉图仍然认为法律来自神的理性,但“一个共同体如果不是由神 来统 治,而是由人来统治,那么其成员就不可能摆脱邪恶与不幸。”??B21?因此只有在法律 的维系中 ,共同体也就是城邦才能平安稳固。“绝对服从已有法律的人才能对其同胞取得胜利……只 能把诸神使臣的工作交给这样的人,让他担任最高职位……”??B22?也就是说,统治者 的权力是 来自法律,服从于法律。只有“法律支配着权力,权力成为法律驯服的奴仆……人类的拯救 和上苍对社会的赐福……”??B23?才会到来。柏拉图已经完成了从“人治”向“法治” 的转变。柏拉图还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文,使《法律篇》成为其篇幅最长的作品。? “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说明柏拉图将“理想国”定义为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马 克思哲学的角度提升一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说,“共产主义 对我们说来不是应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 那种消灭现状况的现实的运动。”??B24?虽然柏拉图始终认为只有神的理性才能建立至 善的城邦 ,现实世界的城邦不过是对神的理性的模仿,这恰恰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与真正共产主义相对 立的乌托邦式的思维方式。但柏拉图逐渐对法律更加重视,对现实世界更加关注,不再仅仅 停留于对理想城邦状况的描述,也反映了他从“现实的运动”的视角来思考城邦正义的实现 。从“理想——现实”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向“运动”、“过程”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 巨大的飞跃。? 3、后期的理念论——“多元范畴论”??B25?的建立? 政治思想的变化是思维方式变革在现实中的体现,而理念论的发展则直接就是思维方式 的变革。?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个很重要的转折,就是从早期、中期的理念论向后期理念论的转变。 后期理念论集中体现于柏拉图第三次从西西里返回后创作的两篇对话之中——《巴门尼德篇 》和《智者篇》。柏拉图理念论在后期的转变与发展与他的政治思想在同一时期转向“法治 ”是同步的。? 柏拉图理念论由前期、中期向后期的转变是由于“理念论自身的基本矛盾,即理念与事 物的关系。”??B26?也就是“两个世界的对立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理论困难,是推动柏 拉图从中 期理念论发展到晚期理念论的根本原因。”??B27?早期和中期的理念论都是价值论的, 而理念之 所以具有意义也主要是因为它价值上更高。这也是由于理念与事物以及理念与理念之间这两 个分离造成的。? 《巴门尼德篇》中,“少年苏格拉底”在对话第一部分所持有的理念论反映了柏拉图早 期和中期理念论的特点。? “‘少年苏格拉底’无问题的承认的‘相’(理念)是:? (一)属于数学方面的:类似、一、多等等;? (二)属于伦理方面的:公平、美、善等等。? 他所犹豫不决的是:? (三)自然物——譬如人、火、水——的‘相’。? 他所不承认的是:? (四)无价值事物——譬如头发、污泥、秽物等等——的‘相’? ……”??B28?? 理念是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相对应并且作为现实世界事物的原因而存在的。现实世界中 的事物都应该有相应的理念存在。但“少年苏格拉底”却明确否认了无价值事物有理念存在 。这就是以价值来判断理念。“从万有论(本体论)看来,有价值的事物和无价值的事物同 是有。既然同是有,我们即毫无根据肯定前者有‘相’,否定后者有‘相’。”??B29? “前者”指数学方面和伦理方面的事物,“后者”指无价值事物。? 柏拉图后期建立的理念论体系已经不再是从价值论上来给理念排序了,虽然单个理念还 具有价值的意义,比如“大”的理念就具有最大的性质,等等。后期理念论是从理念之间的 关系上来构建理念论的。这时的理念不再是孤零零的了,而是在对立中相互联系起来了的。 理念都是对应而设立的,它们之间具有相反或极端相反的关系。一旦理念之间相联系,理念 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巴门尼德篇》中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的理念,如“一”——“多”、 “大”——“小”、“整体”——“部分”、“运动”——“静止”、“等”——“不等” ,??B30?等等,这些对立的理念会自动地向对方转化。这些对立的理念只是相互转化, 没有统一 ,因此《巴门尼德篇》只是提出了消极的辩证法,而在紧接其后的《智者篇》中柏拉图进一 步提出了“通种论”,即有六个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理念——存在、非存在、同、异、动、静 。 “通种论”最大的特点是对立的理念能在另一个理念中统一起来,即“动”与“静”可以在 “存在”中统一起来,“动”可以与“存在”相结合,“静”也可以与“存在”相结合。于 是就由《巴门尼德篇》消极的辩证法上升为积极的辩证法,因为理念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对 立,而是由对立上升到了统一。? 辩证法是概念之间纯粹的逻辑推理关系,但柏拉图辩证法中的理念还没有达到纯粹的概 念与范畴。因为纯粹的概念与范畴是作为思维的环节而存在,不考虑具体的现实的内容。但 柏拉图用理念来努力展示它们之间的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已经显示了他将理念升华为哲学范 畴的倾向。? 舍弃了具体内容的范畴之间的辨证推理可以展示出范畴相互之间关系的多种可能性,这 种纯粹思辨的推理可以展示现实关系的多种可能性,而现实关系只有一种,根据这种思辨推 理可以对现实关系进行反思,发现现实关系所可能具有的不同于当下处境的发展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囿于眼前的事实,往往看不到一个事实可能的多方面的联系。? 这也是由于一个事实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将它的各种可能的联系、包括对立的联系一起展示出 来。但是,我们可以将某一事实换成它的概念,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我们将这个概念的 各种关系同时展示出来。柏拉图的新理念论实际上就是甩开了实际以后的纯粹概念之间联系 的哲学……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概念和思想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思考结构和途径,但是,它的 精神实质在于,在概念中尽量全面的揭示某个事实的可能的联系和性质。正是有了这种思想 方法,甚至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关于事物的可能联系和性质也被揭示出来了。”?? B31?? 当然柏拉图理念或绝对精神之间的关系只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辩证转化。因为柏拉 图的哲学是本体论的,而不是认识论的。只有从认识论出发,作为认识的逻辑环节的范畴才 能实现相互之间内在的转化,因为这些认识论的范畴、逻辑的环节都是作为认识的基点和出 发点的“自我”、“绝对精神”的运动与展开。这些范畴相互之间之所以是内在的,是因为 它们本来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作了一个颠倒, 揭示了“绝对精神”就是现实社会中的“资本”,于是就实现了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 也彻底扬弃与解决了从柏拉图哲学就开始的“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问题。而柏 拉图后期理念论的辩证法让理念流动起来是统一两个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哲学与现实同化、 哲学就是现实的最好注解。 柏拉图的理念论从根本上说是本体论的,在古代条件下,他还不可能自觉地实现实践思 维方式的转变。但他的努力已经显示了一种实践探索的精神,这种实践探索的精神既体现为 他的哲学思想——理念论的发展,又体现为他的政治思想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柏 拉图政治思想的变化与理念论的变革说明再“理想”的哲学家也要关注现实,哲学与现实是 统一的。?? 注 释:? ①?B30?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10,891.? ②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 ③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15-522.? ④[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0.? ⑤⑥⑦⑧⑨⑩[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7,8,19,46,1 69,? ?B11??B25??B28??B29?[古希腊]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82:309,309,55,56.? ?B12??B13??B26??B27?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64,71,71,72? ?B14??B15??B16??B17??B18??B19??B20??B21??B22??B23?[古希腊]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0,151,84,159,158,151,151,472,475,475.? ?B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B31?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70-271. 作者简介:王效良(1979—),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5届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