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伊壁鸠鲁主义(2005090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所谓“晚期希腊哲学”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由于这两个时期的哲学实际上都是希腊哲学的延续,而且表现出明显的一脉相成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与以前的哲学相比,晚期希腊哲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这个时期没有全新的体系出现。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以某位或某派前人的思想成果为依据,加以改造或发挥,演绎出自己的结论。二是伦理化倾向。这一时期无论哪一派哲学都是以伦理学为核心来结构理论的,都是以灵魂安宁或生活幸福为主要目标,而且缺乏前人那种学以致知的思辨风格。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剧变的反映。城邦制的瓦解,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的政权交替,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与融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普遍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其次是学术发展的结果。随着亚历山大里亚城文化地位的确立和人们视野的开阔,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几何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文学等领域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逐步脱离哲学而分化出去,一时间不可能再出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种包罗万象式的大体系,而其他学科所不涉及的伦理学等问题却更加突现出来了。再次是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希腊哲学一向重视知识而且以自然哲学为重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认识论并不发达,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在萌芽状态,这就使希腊人对自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经验和猜测的层面,难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最后是哲学内部的争论。早期和中期希腊哲学家那种穷究天理的思辨精神,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绝对主义哲学形态,遭到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抨击。当希腊哲学因内部争论而变得不如过去自信和强大时,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及宗教观点便乘虚而入,引起了哲学家们的重视。
    晚期希腊哲学历经800余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新老观念的碰撞,因而派系林立,传承复杂。除了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学园在维护传统而外,主要的流派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Epikourus,公元前342-270年)出生于雅典,到过萨摩斯等地,在那里熟悉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返回雅典求学,约36岁时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人称“花园”。此后他一直在学校里从事学术工作,终年72岁。伊壁鸠鲁一生撰写的著作据说多达300多卷,现在仅存残篇和三封书信,我们主要从他的书信和后人的记述了解其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
    一、准则学
    准则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导论或入门,它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prolepsis)和情感。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异类的感觉,因为二者所判别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1]“预见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2]它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例如,这种东西是一个人,因而一旦听到“人”这个词,我们就会由此预见而想起他的形状。如果我们不先通过预见获悉事物的形状,就不能命名事物。情感是内在的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两种状态。“它们存在于每个生物中,一个与生物相宜,另一个则与之敌对。选择什么和避免什么是通过它们决定的”。
    虽然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感觉主义的,对理性的贬低和对感觉、情感的抬高必然导致众说纷纭的多准则或无准则,不过这种观点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古典时期精神哲学贬低感觉的思辨倾向的一种反动,另一方面亦是对现实社会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迷信的一种打击。伊壁鸠鲁的准则学为其快乐主义伦理学和疑神论的宗教观奠定了基础。
    二、物理学
    在自然观上,伊壁鸠鲁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所以,他虽然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是坚决反对神统治和安排世上一切的观念,而是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我们毫无关系。
    针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不足,伊壁鸠鲁作出了以下三点重要的修正和发展:
    第一,原子形状有限。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方面的差别是无限的,大到无穷,小到无限,这就与“原子是看不见、不可分的东西”这一基本前提自相矛盾了。伊壁鸠鲁的修改是:“每种具有同一种形状的原子在数量上是绝对无限的,但是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绝对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4]第二,原子有重量。德谟克利特没有提到原子有重量的特性,伊壁鸠鲁则明确主张原子有重量的区别,从而更合理地解释了原子运动的原因。他说:“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它性质”,“原子以同等速度运动,因为虚空为最重的和最轻的原子准备了同样的道路”。[5]在某种意义上说,重量乃是使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起来的原因。
    第三,原子有偏斜运动。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这种“原子雨”不仅否定了偶然性,而且难以说明原子如何相互碰撞而形成万物。伊壁鸠鲁则承认原子除了直线运动而外也可以有“离开正路”的偏斜运动,从而说明了原子碰撞进而形成万物的原因。实际上,承认偏斜等于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这就为他论证公民个体的自由意志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伊壁鸠鲁看来,物理学对自然的研究是为伦理学服务的,因为只有了解了自然万物的本性,才能具有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消除对神灵和死亡的的恐惧,享受无疵的快乐。
    三、伦理学
    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和目的。他在感觉主义准则学和原子论物理学的基础上,改造发挥了昔兰尼学派的快乐论,提出了“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的主张。
    伊壁鸠鲁说:“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6]但是,“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它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7]显然,最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是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感。不过神虽然存在,但不是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干预世人的生活,因而不必恐惧。至于死亡,更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8]所以,有智慧的人既不应厌恶生成,也不应恐惧死亡。
    幸福或快乐与欲望有一定的关系。伊壁鸠鲁既不是一概肯定也不是一概否定欲望,他主张对欲望应作正确的认识和区分,然后进行取舍。“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是虚浮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仅仅是自然的而已。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为我们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为身体的舒适所必要的,有些则是为我们要生存着所必需的。明确认识到这一切的人能够为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而决定自己的抉择和避免,把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看作是生活幸福的极致。”
    从这种伦理观出发,他还明确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在他看来,国家、法律、公正等,都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人们相互约定的。“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其自身的公正,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防止互相伤害的约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10]这一思想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这一观点就是伊壁鸠鲁最先提出来的”。
    伊壁鸠鲁的思想的确有不够深刻的缺陷,但是并不象人们长期误解的那样鼓吹单纯追求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虽然他认为如果有人觉得感觉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但是他还是强调精神上的快乐要高于感官的快乐。不仅如此,他并不主张我们完全受感觉欲望的支配,而是认为有一些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意志自由,所以人是负有道德责任的。
    伊壁鸠鲁去世之后,他的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伊壁鸠鲁学派。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伊壁鸠鲁主义传到罗马,吸引了不少信徒,卢克莱修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四、卢克莱修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公元前99-54年)是罗马共和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生平不详。他的哲理长诗《物性论》不仅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伊壁鸠鲁学派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用优雅的拉丁诗体写成,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卢克莱修在哲学上并无多少理论创新,他的主要贡献有三点。其一,他以大量的日常论据和经验事实,通过论证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丰富了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其二,他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较为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其三,他为反对神创论,阐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思想。
    伊壁鸠鲁虽然否认神对自然和人世的干预,但是并没有彻底否认神的存在。卢克莱修则坚决否认神存在于任何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宗教起源的原因,批判了宗教迷信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集中驳斥了宗教迷信的支柱──灵魂不死学说。他指出,造成万物的只是那些元素,宇宙间没有任何事情受神灵摆布。但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原因,加之惧怕自然的威力,于是就企求神灵庇护,从而产生了宗教崇拜。实际上,“正是宗教更常地孵育了人们的罪恶的亵渎行为”,[12]它不仅利用宗教仪式肆无忌惮地荼毒无辜的生灵,而且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进行欺骗,散布灵魂不死的说教,使得人类在宗教的各种重压下悲惨呻吟。其实,灵魂也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和身体是同时生出的,并且一起长大和衰老”,[13]所以也和身体一样会死亡。灵魂死亡后,我们便无思想和知觉,因此死不足惧。
    卢克莱修详细描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过程。他的看法大致是:世界由自身有重量的原子相互撞击结集在一起,开始时杂乱无章,后来就分出了各个部分,形成了天穹、大地和海洋;大地最初产生植物,尔后是动物,再后出现原始的人。原始人没有火、衣服、住房和公共生活,也不会耕作,靠野果、溪水和捕猎生活,男女混杂地穴居在洞巢和树林中;由于闪电和树木的摩擦带来了火,太阳光的作用又教给他们煮食物的方法,于是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获得了茅舍、皮毛和火,一男一女开始组成家庭;语言的产生不是有人创造出来教给众人的,而是“自然促使人们发出各种舌头的声音,而需要和使用则形成了事物的名称”,[14]渐渐地,那些能力较强智慧较多的人,就教人去用火和其他的新发现来改变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后来财富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野心,产生争夺和混乱,于是就有人“教人们去设立官吏职司,制定法典,使大家同意遵守法规”,[15]再后来发现了铁,出现了设防的城市、航海术等,各种技艺和知识也先后产生了。
    伊壁鸠鲁哲学经过卢克莱修的论证和发展,思想更加丰富。虽然《物性论》在当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在中世纪神学统治下更未产生应有的影响,但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伊壁鸠鲁主义的复兴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