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明代内地卫所“达官”研究(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达官”是“鞑官”之异称,即以鞑靼蒙古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供职于明帝国内诸卫所各官(军)之通称。明代卫所“达官”的出现,与明代民族政策和卫所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明代蒙元后,一大批北方少数民族或受迫于明朝统治者的压力,或迫于生存,或仰慕汉民族先进文化进入中原,他们基本上被安置于各地卫所里,构成明代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的显著特点。学界对这批少数民族的研究由来已久,较早且具成效者当属张鸿翔先生。①近年来,学者们集中对蒙元与明朝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明朝“九边”的防守进行研究,而对散居全国各地卫所,特别是内地卫所(不包括北部边疆羁縻卫所)的这批官军分布、任职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对明帝国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却略显不足。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达官”一词的由来
    “达官”系“鞑官”一词的异称当无异义。[1](卷6,婚姻,《蒙古色目人婚姻》条“纂注:蒙古,即达子”)关于“鞑靼”一词的起源,据《辞源》,“鞑靼”亦单称“鞑”,蒙古族别称,宋人彭大雅《黑鞑事略》有“黑鞑之国,号大蒙古……鞑语谓银曰蒙古,女真名其国曰大金”;或有更广意,自满洲、蒙古至欧洲之顿河、尼瓦河间,概与以此称。[2](P1834)鞑靼部族之祖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历史名称各异,夏曰獯鬻,周曰猃狁,秦汉时皆曰匈奴,魏曰蠕蠕,唐曰突厥,宋曰契丹、蒙古,为夏后氏之苗裔。[3]( 卷一,《北虏志.鞑靼》卷16,《北狄。鞑靼》)蒙古族人以鞑靼为国名则稍晚,永乐初,经过明王朝数次打击,蒙元统治者内部分裂加剧,其中一部鬼力赤自立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因此,《明史》记载说,“鞑靼,即蒙古,故后元也”[4]( 卷327,《鞑靼传》)。
    中原人对蒙古族人通称“鞑靼”,或“鞑子”、“达达”或“达子”却由来已久。特别是由于汉人受蒙古人驭治百年里,以及元末农民战争的酝酿、组织和决战阶段,这些称呼则更多见诸史籍。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在给驸马李祯的信中说,“说与华孙知道,保儿、老儿做总兵官,你那里在城马军……须要一一整齐。若不依了时,从军治你,依了我说的,明白孥了老达达时节,便见你每功劳”,[5]( 卷86,《诏令杂考二》)这里“老达达”当指元顺帝,该年初李文忠、冯胜分两路打败蒙古军,五月二十三日元顺帝死于应昌路。洪武九年朱元璋另一封给李文忠的信中说,“母舅亲笔,教保儿知道,如今辽东已胜了,小达达那里,时下不敢轻动。即目乃剌不花与伯颜两个在恍忽滩自厮杀……见都互相的弱了,正好攻取”,此处“小达达”当指顺帝子爱猷识理达剌。明成祖朱棣也将蒙古反叛势力称“鞑贼”[5]( 卷88,永乐八年五月初十日)。汉人称呼蒙古人为“达达”应是明以前的事情。明人所称的“达达”并非都是指蒙古人,如成化年间,武骧左卫的宋全系山后女直人(女真人),却被人们称为“宋达子”。[6]( 卷151,成化十二年三月戊午条)②在广东,“昔年回回达官尽居省城,且环居布政司、广州府卫门库藏之左右,向来人力稀少。今则繁庶已有数千。”[7]( 卷7,《粤东达舍》)此段“昔年回回达官”可以解读为“回回和达官”两类民族,也可以解释为称为职任“达官”的回回人。但不论那种情况,都可以证明这里的“达官”是把两种民族混在一种,因为在万历《广东通志》、《殿粤要纂》和《苍梧总督军门志》等书均没有记载有回回和蒙古两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官军,全部以“达军”相称之。被明政府安插于各卫所任职的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鞑官”或“达官”的例子则更多了。如鞑靼人北斗奴来归,任职“鞑官”都督,天顺元年三月,应其本人请求,上赐其名曰白忠。[8]( 卷276,三月甲戌条)在万历时期重修的武职选簿中,则对各卫所世袭官的少数民族官员直称“达官”。[9]
    “达”字几乎被冠以北方少数民族各项称谓之中,被安插于内地的蒙古族士兵则被称为“达军”。成化十五年,明廷改原沙州卫为罕东左卫,该卫人被称为“黄番”或“黄达子”。叛乱者被称为“达贼(虏)”,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均被命曰“达”字,如达舍、达(鞑)马等,甚至与他们一起长期生活的“辽阳汉人”也被称为达官。[10]( 卷35)本节笔者引用了官方史籍、国家典制、正史野记和文集笔记诸种资料,意在说明“达官”一词的广泛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明政府对已入明并于内地生活的这批北方少数民族称“达官军”,仅在称号北方扰乱边防或影响国家稳定的人时才称为 “达贼”或“达虏”,也反映了明政府民族政策上是有所区别的。
    二.达官在诸卫所的分布
    虽然蒙古人入主中原近百年,但在中华帝国的分布并不广泛,除却一些贵族在全国主要重要城市因作战、住守防御或任官、分封等南迁外,大部分人仍然主要生活在北部中国。[11]( P530)明朝乍兴,蒙古贵族是威胁明帝国最大的力量,所以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均加强对蒙古族的打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削弱其统治力量,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迁徙蒙古人入内地,安置于诸卫所,“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入居内地,仍隶各卫所编伍,每丁男月给米一石”[12]( 卷188,洪武二十一年二月丁卯)。这样既便于加强对其监控,又可以实行“以夷制夷”和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此处虽要指出的是,并非全部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尽入卫所军伍,早期通行做法是“以少壮者隶各卫为军,俾之屯守;老弱隶北平为民,从之。”[12]( 卷80,六年三月丁已条)属民者也基本上是卫所代管民籍,而迁居中原及南方内地卫所者则基本上都是卫所军籍。
    明政府针对蒙古贵族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有的就地安置,有的移居京师,还有一些则在随军征讨过程中迁徙分布于全国各地。就近安置是朱元璋首先考虑的,西北陕西都司及行都司,山西都司及行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都是达官的聚居区。在辽东,洪武二十年六月,纳哈出率其部下二十余万人归附明朝后,朱元璋决定“其本管将士,省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全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若沈阳崖头闾山,愿居者亦许与辽东军参住,以便耕牧,务令人心安乐,不致失所。”[12] (卷182,六月甲戌条;卷184,八月丙辰条)这批归附的少数民族将领后来迁播分布非常广泛,南方诸省皆有分布,但大部分仍在北方。洪武二十二年,“置泰、朶颜、福馀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以居降胡”[12]( 卷196,五月辛卯条)。稍后的永乐元年,“三卫来朝益求内附,因改封宁王于南昌,移行都司于保定,而以大宁全地与之。授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 。[13] (卷107,礼部65,《朝贡。北狄》)由于明代整个东北地区是没有行政机构的,那时居民(主要是蒙古人、女真人和汉族人)自然就成为卫所系统所辖的一部分了。在西北陕甘宁地区,废原来的地方编制,建立土卫所的情况比较多。原来的官员被任命为卫所官员,称“土达官”,原来的士兵则被称为“土达”,如元万户把丹据平凉,洪武初归附,授平凉卫正千户。部落散处开城等县,仍号土达。[14]( 卷1,风俗;卷11,《平固原寇》)据《皇明九边考》,“达官达舍多安置真保河间等府”,这里成为达官军居住聚居区,定州卫的达旗军余达1897名。[15]( 卷6,三关镇 疆域考,卷16,《兵防》)隆庆二年,保定卫将各处达官军合为忠顺营,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13]( 卷129,兵部12《保定·达官》)
    南北直隶是蒙古族官军迁入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地区。南北二京达官遍及京师诸卫所中,实录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兹不赘述。据张鸿翔先生提供的资料,南北二京安置近一半的外族(以蒙古族为最多),锦衣卫、南京锦衣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诸卫,武骧卫、龙骧卫、骁骑卫、长陵卫、献陵卫等都是他们集中的地区。在北京,由于这批达官军人生息繁衍得相当快,一批达官也迁至畿辅地区戍守,嘉靖时“大宁都司并定州卫所管达官达余数多”,在保定等卫“原日安插及近时放回达官旗军舍余人等”也为数不少,并敕命杨国卿“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在定州专一管领达官、达军舍余,如法操练,俾各熟闲武艺,听候有警调用”。[16]( 卷7,《敕镇守真保定总兵都督佥事傅洋》;《敕保定忠顺营都司卢辙》;《敕定州忠顺营都司杨国卿》,)解放前老北京还有达子馆,达子营(后改成达智营)、达子桥、骚达胡同、骚达子大院等。据日本学者多田贞一研究,达子也书作“鞑子”,即蒙古人。这些地名一直延至民国末年,现在还一时难以考明它们是否都与明初蒙古族徙居北京有关。[17](P59)
    南京也是“达官军”的重要聚居区。特别是洪武朝定鼎南京,早期“鞑官”不少被安置于南直隶诸卫所。洪武六年,侍御史商暠招集王保保在河南的故元参与副枢等580余人,军士1660余人,“至京师简其壮勇者为驾前先锋”,同日,河南卫都指挥郭英招集故元将士700余人,“皆命分补侍卫”。[12]( 卷80,三月癸卯条)南畿其它卫所也有达官广泛分布,如扬州卫都指挥使张玘即是沈阳色目人,署指挥同知乔琳是土都达人,卫所中的蒙古人、山后人和东北色目人为数不少。[18]( 卷34,兵防志二)淮安府的盐城守御千户所里也有一批来自辽阳的世袭“达官百户”。[19]( 卷4,秩官志)金山卫“初立有额设正伍旗军,后有遣发带管汉、达军,并奉例投充军……凡实在者皆具尺籍差操”,至正德时,包括达官在内的各类军人仍有11296人。[20]( 卷3,《军实》)
    湖广地区也是蒙古族分布的重要地区。洪武二十二年太祖“命荆州左护卫并黄州、常德、岳州、沅州、蕲州、武昌诸卫,各造房三十间,以居鞑靼军士”。[12]( 卷195,二月乙卯)①
    洪武年间,归附的蒙古官军安置于浙江卫所的也不乏其例。最早的当属洪武五年正月,巴藩王子来归贡马,赐袭衣,命于浙江安插。[12]( 卷71,正月戊寅)洪武六年正月,故元来降官惠王伯都不花及宗王子蛮蛮赤斤帖木儿等为千百户所镇抚,各领兵千人往温、台、明三郡戍守。[12] (卷78,正月癸丑条)洪武九年,故元保宁王雅纳失里、宗王汪古图、别里帖木儿、把的、忙哥者、乃马歹等六人及辽阳行省左丞速哥秃等自大同来降,明政府授他们于浙江等卫所镇抚[12] (卷110,十一月壬辰条)。虽然这批达官的人数不得而知,但他们长期生活于此是毫无疑问的。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朱元璋命礼部遣官员到崇明县及浙江卫所去问慰那里的达达太子失秃儿、王子营王失里把秃儿等91名达官军,并赐给他们各钞一百锭。[12]( 卷195,二月戊辰条)
    明初两广地区的达官多是故元归附将士。洪武二十一年,鞑靼官军姚曲里歹等反于广西,“命颍国公傅有德率辰、沅、贵州、普定等卫兵讨捕,寻平之”[12]( 卷188,二十一年正月辛丑),平定这次反叛居然出动了名将、多个卫所的官军,反叛的达官军数量可能不会太少。据查,达官大规模地调入广西时间稍晚,“天顺年间,始拨广东官军防守(广西)”,这批拨到广西苍梧守御总督军门的一万名班军中有达官数百名。广东的这批达官则是由于景泰年间广东黄萧养叛乱,海宁伯董兴申请将南北二京调来的达官长期安置于广东居住,“遇警调用”,但直到成化初年,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韩雍奏请,才将南北二京的达官安置于广州卫,并于桂江以西建“达官营”。 [21]( 卷1,开府,《达官营》;卷2,制敕;卷23,韩雍《处置地方经久大计疏》 )后来广东都司对他人分布略作调整,嘉靖时一部分达官迁居肇庆,但迁徙原因却不甚清楚,可能是由于繁衍过快,散居以分其势力。[21]( 卷29,霍韬《广东郡县》)明朝中后期,一些归附的蒙古族军官也被安置于两广,嘉靖三十五年,兀良哈人脱脱,携56人来归,诏发两广安插。[22]( 卷439,九月庚申条)万历年间,广西的桂林中卫里仍有达官舍目105员,右卫达官舍目86员。[23]( 《桂林府图说》)
    在福建,洪武二十一年,达官指挥把失剌把都儿等十三人并妻子被送“往福建安置,仍给以指挥之禄,令有司各与第宅及乳牛以养之”。[12]( 卷193,八月丙辰条)从康熙《福建通志》看,镇东卫有直隶山后人卜儿罕忽力,后被赐姓高怀德,曾世袭指挥使。兴化卫的鲁六十八为山后大兴人,洪武年间从军,子世袭升副千户。镇武卫也有山后人,毛荣及五世孙毛钦。[24]( 卷20,卷25,卷26)从方志中所载他们的籍贯看,应当是后来随军徙居至福建的蒙古人。
    云南也是蒙古官兵分布的重要地区,故元梁王在云南。洪武十四年九月傅有德、蓝玉、沐英率军征云南,并于次年设布政使司,设卫所屯守于此。洪武二十年,派鞑靼官军往戍云南。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 “复赐鞑军幼子钞锭。初鞑军之戍云南者,诏遣其妻子与俱,其有幼子不能往者,至今令其亲属送之,各赐钞十锭”,可能就是最早的一批。如毛胜,本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孙,曾于景泰三年镇守金齿卫等处。嘉万时期,云南都司所属汉土达官军计81400余员名。[25]( 卷3《大明一统舆图奏稿》《云南图纪》)虽然不明达军多少,但肯定是其重要组成。
    明政府对贵州的防御,洪武年间现贵州辖境绝大部分由贵州都司管辖,小部分由四川和湖广布政司辖。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但达官军分布并不广。从史料看,明初,达官毛胜和焦俊都曾率军镇守贵州,罗秉忠也曾率军入黔平定苗民叛乱。[4]( 卷156,诸传)
    四川行都司内有故元原戍军卒的存在。洪武十五年建建昌卫指挥使司,元平章月鲁帖木儿等自云南建昌来贡马……以月鲁帖木儿为建昌卫指挥使,月给三品俸赡其家。后月鲁帖木儿叛。[4]( 卷310,《四川土司一》)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四川再次暴发达官军跋迷旦的叛乱,松潘军卫指挥使徐凯率兵追击并消灭之。[12]( 卷195,正月已亥条)
    河南辖境内只在属于中都留守司的归德卫找到了达官的记载。万历时期留下的武选簿中有《归德卫选簿》册,其中有记载有该卫达官袭替情况,如狗儿,鞑靼人,故元郡王。洪武九年自月儿海子领军来归,授山西蒙古千户所副千户,故后子保哥嗣。[9](P188,《归德卫选簿》43)正统二年,镇守陕西都督邓铭(卫国公邓愈次子)等奏西安左等卫安插番达官军,欲以调除为名移入河南偏僻地方,南阳汝宁等处分住。英宗没有批准这项计划,但也说明明政府对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说明是没有权力来选择自己生活的区域的。[26]( 卷176,《兵部附夷官》)
    在山东,洪武二十一年有一批鞑官被安置在山东诸卫,“新附鞑军南来,又命永平侯谢成往鲁府率护卫士马,以所送鞑军分隶济南、济宁等卫,与军伍错居。”[12]( 卷188,春正月已卯条)
    明代内地卫所达官军的分布地方,是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由明政府批准最终居住地。朱元璋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能就地安置者尽量就地安置,许多归附者千里迢迢而来,又被封官后再派回原地。在不影响明统治情况下,也考虑到他们的意愿,这批蒙古族官军集中分布于北部中国。洪武、永乐时,原元廷皇亲大族归附者,多安置于京畿。对于元朝故将在重新编制后,尽量委派于各战略要地,先是征战四方,后则送去家属以安居,在云南、四川、两广、湖广、浙江和福建,大抵属于此类情况。英宗以后,达官军的调动多随所在卫所进行,史料并无专门记载,不便细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