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近代 >

黄郛

http://www.newdu.com 2017-11-20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黄郛出生浙江绍兴,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也是颇具争议的人物。黄郛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在日期间结识蒋介石、张群,加入同盟会,参加过上海光复、“二次革命”、护国之役、北伐战争等,历任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总长、教育部长等职。五三惨案爆发后,黄郛被蒋介石顶罪而免职,后接受汪精卫在华北推行对日屈辱妥协的外交方针而备受指责,最终辞职,于1936年病逝上海。
    人物生平
    黄郛(1880~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绍麟,字膺白。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测量局地形科,加入同盟会。在日期间结识蒋介石、张群。
    1910年毕业回国,在清廷军谘府二厅、军事官报局任职。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陈其美招往上海,参与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委蒋介石为第5团团长,并与陈其美、蒋介石订为“盟兄弟”。次年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迎合蒋介石意,主动解散所部军队。“二次革命”失败遭袁世凯政府通缉,后逃亡日本,经南洋后赴美国。1915年底,护国战争起,由美返国,在上海参与谋划浙江反袁军事。后定居天津,与北洋政客过往从密。1918年10月,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总统,受徐委托代编《欧战后之中国》一书。
    1921年出任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团顾问。1923年2月入张绍曾内阁,署理外交总长,随后又历任高凌尉、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至段祺瑞复出,被迫辞职。
    1926年被蒋介石邀请南下。
    北伐战争开始后,南下沪杭,为蒋介石反共“清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出谋划策。尔后成为新政学系首领之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上海特别市市长。后北上说服冯玉祥、阎锡山附蒋。1927年武汉“七·一五事变” 后,蒋介石下野,随同辞职。1928年1月蒋重新上台,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同年3月,黄郛负责处理第1次南京事件的善后事宜,同美国缔结双边协定(其他诸国由其后任王正廷缔结协定)。同年5月,济南事件发生,黄郛在事件发生时正在济南,但和蒋介石一起从当地离开,受到中国国内舆论指责。黄郛遂辞任外交部长。
    其后,在野的黄郛支持张群的新政学系,并继续著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退居上海和浙江莫干山,在幕后为蒋介石献计献策。1932年6月,在上海发起成立新中国建设学会,被推为理事长,提出以设计“广义的国防中心之建设计划”为学会职志。
    1933年5月,受蒋之邀,任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于万难时局下,对日签订《塘沽协定》。民愤大起,1935年(民国24年)春,遂辞任委员长并引退。
    1936年9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2月6日病逝上海。著有《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战后之世界》等。
    蒋介石为《黄膺白先生家传》所作的序言,当为黄氏之评:其“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铄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誉...樽俎折冲,功同疆场。”
     黄郛的子女
    黄郛第一个夫人姓黄,这个人提及的很少,两个人的情感也一般,所以后来两个人才会离婚。黄郛的第二人夫人就是著名的沈亦云,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两人没有子女。
    据说,黄郛有一个干儿子叫做郑性白,正是因为他们夫妇没有孩子,所以才认了郑性白这个干儿子,后来郑性白成为莫干山小学校长。
     黄郛是亲日派吗
    按黄郛的经历和他与日本的深厚关系,他很容易被看成是亲日派。当时的舆论和报章也是这样看待他的,他甚至被冠以“媚日”的恶名。沈亦云耿耿于此,在《亦云回忆》中多有辩白。
    作者基于自己和日本人接触的感受和印象,和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生活的切实经历,深入剖析了当年的中日关系和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作者拿这些舍身为国的日本人和当时的国民党上层人物进行相比,感叹即便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虽有建国抱负,而生活也不足以示范于人。随上下一心建国热而来的是日本人的“侵略狂”,这种“侵略狂”的肇事者多为不知战争之险的下级军佐,他们不断挑起中日争端。
    由于积年受日本人的侵略,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沸腾已极,任何对日本让步的协议,都会被视为“卖国”,因此官员在和议场中所受的内外压力,甚至大于在战场的指挥官。如此两相夹逼,黄氏直如火上被烤的猴子。到了后来,黄氏实在受不了蒋汪对外冠冕堂皇的讲话带来的窝囊气,在给蒋介石有份电报中愤然云:“弟(蒋介石)如要兄(黄郛)依旧留平协赞时局者,希望今后彼此真实地遵守‘共尝艰苦’之旧约,勿专为表面激励之词,使后世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在黄氏殚精竭虑的斡旋下,1933年5月,屈辱的城下之盟“塘沽协定”终于签订,日本军队暂时撤出长城之外。紧接着,未公开而不为世人知晓的“北平谈判”协议、通邮通航协议,也先后签订。这些协议,屈辱地接受了日本人很多无理的要求,也使得华北的局面得以短暂的安定。
    黄郛在华北任上经手的几起谈判和签约,都是在中方极端不利的前提下进行的。黄氏接受这样的担子,自己很清楚是如何的棘手。每次签约,都是在反复的斟酌、平衡和退让中进行,可以说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人物评价
    民国云谲波诡的政坛上,黄郛在政治和外交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短短的五十七年的生涯里,参与了民国肇兴、军阀纷争到“七七事变“前中日交涉的很多重大事件。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日关系史,都很难绕开他。
    黄郛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一生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这在民国的政客中确实不多见。
    黄郛去世后的七十多年里,关于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评价,国共两党之间,官方和民间都迥然不同。黄郛死后,国民党政府曾经先后在1936年和1945年两次给予特别表彰,这在民国的政坛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褒词云:“智虑忠纯,文武兼资,致身革命,卓著勋劳……不避险阻,力任艰难,隐忍求全,用纾祸变,心孤事苦,尤人所难。”评价非常之高。
    在民间,黄郛一直被看做亲日派的代表,在中国的语境下,这实际上和准汉奸已经相距不远了。他经手的几起中日交涉,如北伐期间的宁案和济南惨案,在当时已经很不被世人谅解。尤为人诟病的是,在他主持下于1933年签订的《塘沽协定》,激进者直斥其为“卖国”。在正统教科书里,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常见的评价是:黄氏秉承蒋介石旨意,推行媚日外交,在华北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屈辱妥协的外交方针。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使日本侵略长城及山海关以北地区合法化,为日本侵略华北洞开门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