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泰山铜亭的荣辱沧桑

http://www.newdu.com 2017-11-20 《中国文物报》 任继新 参加讨论

    泰山上下,古建云集,历史悠久,形制各异,但铜质建筑,唯铜亭一座,是全国现存的八座古代铜亭(铜殿)之一,倍受专家和游客珍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的重要附属文物。泰山铜亭,又称“泰山金殿”、“泰山天仙金阙”,敕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仿木构建筑,可拆装,通高5.6 米,进深 3.27米,面阔 4.45米,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端庄浑重,工艺精巧,系祀碧霞元君灵宇。
    说起铜亭,必须得从一位泰山女神说起,那就是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老母、泰山圣母等。其信仰兴起于唐宋时期,据《新刻泰山小史》云其身世“传述不一,以为黄帝所遣玉女者,瑶池记也。以为太山神女者,博物志也”,此外还有东岳大帝之女说、东岳大帝妹妹说及华山玉女说等。到了明清时期,碧霞元君的信仰已风靡大江南北,从民间到皇家,概莫能外。据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东岳碧霞宫碑》载:“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相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并且形成了“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的局面。由此可见,碧霞元君的信仰之盛,信众之广,并成为民间泰山信仰的第一神祇。其实,皇家对碧霞元君的推崇也不示弱,而且与民间的信仰遥相呼应,互为推手。最早的明廷祭祀修宫的记录,是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泰山顶庙记》载:“昭真祠在泰山绝顶,世传谓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祠。圣天子(明宪宗)御极十有五年,命太监陈喜来修祀事。明年,诏修是祠,即故址增饰之”。又据《泰山志校证》载,最早可查的明廷御祭元君文是弘治十六年(1503年)“皇帝遣御马监太监苗逵,致祭于碧霞元君曰:懿德含弘,仁慈广霈,佑苍生于寿域,鼓群品以沾依。兹因眇躬,偶爽调摄,敬祈圣力,永佑康宁。特以香帛,用伸告祭,益彰灵应,福佑家邦。谨告”。自弘治后,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诸朝,皆有遣使致祭元君之举(岱顶天柱峰上尚存多条遣祭太监的题记)。前朝的行祭还影响及后宫,据明《东封纪略》载:“章圣太后正德间方遣一武臣进香(祀碧霞元君)”,据《岱史点校》载,嘉靖时皇太后也以皇帝无子,遣外戚致祭元君,祈神“默运化机,俾子孙发育,早锡元良”,万历朝郑贵妃争立皇三子为嗣,遣中官至泰山致祭元君,至今泰山三阳观仍存其三通行祭碑。而泰山铜亭,正是在这种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的如火如荼的碧霞元君崇拜热潮中面世,可谓当时宗教信仰的实证。
    泰山铜亭是皇家贿神的“大礼”。万历铸造铜亭,除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外,更有帝王之家自己的意图。万历生母对碧霞元君的虔诚,后宫无出其右者,万历二年(1574年),皇太后在涿州立庙,专祀碧霞元君,之后又多次传谕维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皇太后又发起拓建泰安城内灵应宫。万历为表其孝诚,欲将生母死后“神游东岱,逍遥胜境,位并碧霞”,但又恐对神灵有所僭越,心有余悸,于是开始“贿神”,遣内官监太监崔登等在岱顶碧霞宫“镀金为像,范铜为殿,筑石为台,奉元君奠居焉”,额其铜殿曰“天仙金阙”,即现今铜亭。同时又复建或维修了泰山盘道沿线的一些建筑,经过这系列的“献礼工程”后,神宗才终将母后封为“九莲菩萨”,在岱麓天书观(改额天庆宫)建九莲殿,塑其所谓“九莲菩萨”铜像,置于内盛加奉祀。只是此举,正值荒年,多有非议。正如《泰山小史》云“时值大祲,白骨沟渠,而锱铢以人,泥沙以出,谅聪明正直者不以金灵也”,并赋诗曰“八宝世所珍,五金神不贵。玉女自清虚,安用重耗费。岁祲殍沟渠,蓬蓬乱如卉。胺民筑金楼,圣慈何所慰”;甚至连当时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在谒岱顶时亦对此表露出批评。
    泰山铜亭是沧桑历史的“遗存”。泰山铜亭始坐落于岱顶碧霞祠院内,是鎏金铜殿,殿内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金身铜像,四周有门窗,门窗还可以开启,《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载其“为门四,东曰苍华,南曰丹凤,西曰皓灵,北曰玄通”。又清沈廷芳《铜楼歌》中咏道:“楼高丈余广袤称,轩窗栏楯工雕锼。上作元君道真相,铢衣璎珞垂黈旒……是皆橿谷铜所铸……腾光耀采射烈日,观者莫敢张两眸”。诗中极言其辉煌映日,无与伦比。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后,铜亭被移至岱下遥参亭,顺治五年(1648年),又被移至灵应宫内,1972 年再迁移到岱庙后院,置于通高2.68米的两层台基之上。但此时铜亭的门窗及铜像等,早已全部丢失,只剩下铜柱和屋顶,四面皆空、可一眼望穿,很难再称之为“金殿”,沦为名副其实的“铜亭”了。据民间流传,明末李自成农民军经过泰山的时候,看见有铜殿闪闪金光,误以为是金子铸造的,欲将其带走,拆下山来之后发现是铜的,刮下金粉后,弃之而去。据民国《凌霄一士随笔》载,铜亭的门窗应毁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当时云南匪患严重,朝廷缺钱,亟需筹铜铸钱,各地需向朝廷贡铜,当时泰安地方官吏想把铜亭化了,做铸钱的材料,于是便拆下其门窗和一梁做实验,结果发现,铜亭的铜不适合做铜钱,于是就放弃了,但缺失的门窗和梁从此再也没有恢复。
    泰山铜亭是岱庙后院的“看点”。岱庙是泰山上下最大的古建筑群,并有我国继西安碑林、曲阜孔庙之后的第三座碑林之称,然其后院没有前院的巍峨古建,甚至连一通碑刻也没有,这似乎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意味,不免让慕名而来者有些许失落。但穿过层层门洞后,铜亭乍现,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然,并与西面的铁塔遥相呼应,分立两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诉说着他们“同病相怜”的无奈,补景作用极佳,构成岱庙后院绝佳的“看点”。
    泰山铜亭,承载着一份与泰山的情缘,也记录着一段人间社会的沧桑,终成一处八方游客驻足浮想的景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