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纪实

http://www.newdu.com 2017-11-21 中国文物信息网 徐进 汪伟等 参加讨论

    2013年10月22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联合签署三方协议,成立了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开启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外开拓的新途径。2016 年5 月14 日至19 日,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在渝举办了“考古学、人类学和古动物学国际论坛”。会议期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西伯利亚考古学与古地理研究中心负责人尼古拉·德罗兹多夫院士就双方合作开展东北亚地区古人类遗址发掘与研究达成初步意向。应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西伯利亚考古学与古地理研究中心邀请,2017 年8 月16 日至9 月9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派出专业力量赴俄罗斯,与俄方共同组建联合考古队,对涵盖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哈卡斯共和国在内的中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墓葬和岩画进行了野外调查、试掘、测绘和拓片等相关田野工作。此次考古工作拉开了重庆走出国门进行考古工作的帷幕,现将联合考古情况介绍如下,并谈几点体会。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中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田野调查、试掘是本次联合考古的重点,此次试掘的遗址有两个。
    马特盖奇克遗址位于哈卡斯共和国,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右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355米。试掘探方为2×2 米,出土遗物29 件;石制品组合由石片、工具、碎屑和断块构成;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中型少见,不见大型石制品;剥片及加工技术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式,不见压制法剥片技术;石片台面既有自然台面也有人工台面,人工台面多为素台面,修疤台面较少,即少见预制台面;工具加工方式简单,修疤较少,疤间关系多表现为连接而非叠压打破。结合石制品特征和阶地埋藏环境推测其不晚于距今2.5 万年。
    卡缅内依洛卡遗址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库尔塔克库区左岸台地上,海拔251米。试掘探方为2×4 米,从剖面观察,地层堆积可分为8 层。出土遗物45 件,均为石制品,其中各类石片32 件,占绝大多数;原料种类及利用以燧石、脉石英为主;组合由石片、工具、碎屑和断块构成;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中型少见,不见大型石制品;剥片及加工技术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式;石片台面既有自然台面也有人工台面,人工台面多为素台面,修疤台面较少,即少见预制台面;工具加工方式多变,有向背面加工、向腹面加工和错向加工等几种手法;使用压制法修理,修疤较小,疤间关系多表现为连接少见叠压打破。
    通过对卡缅内依洛卡旧石器遗址标准地层剖面的既往研究显示,该遗址存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即上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中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堆积和下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堆积。此次新发现的文化层在时代上不晚于2.8~2.4 万年。
    西伯利亚岩画的调查
    西伯利亚岩画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西伯利亚绝大多数地区,其数量多,类型丰富,反映了西伯利亚先民生产生活以及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古老艺术的典范,是直达古代文明最复杂思想领域的阶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西伯利亚岩画的年代可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中世纪。
    
    此次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西伯利亚两处岩画点进行了调查。
    热赫勒哈亚岩画,位于哈卡斯共和国乌斯季索斯的热赫勒哈亚山崖上,海拔544 米。岩画分布在长约200 米的山崖上,东南向。整个岩画点共有五组画面,多表现为动物题材类型。岩画开凿方式为凿刻,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存在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山羊、麋鹿为主,三两成组,平行排列,较为符号化,线条简单粗犷,姿态宁静;另一种是以山羊、驯鹿为主,三五成群,分上中下三列组合,整个画面更具立体感,线条流畅、刻划较深、醒目有力,更加突出写实风格,不过对鹿角、羊角的处理略为夸大。这组画面还出现了人形形象,处理较为符号化,仅用线条勾勒出身体轮廓,不见面部细节,头部处理较为奇特,突出角状,立于整个动物群之后,左手持有一物,疑似正在操作某种萨满仪式。根据对该区域岩画的类型分析、对比研究,初步判断该岩画点的年代为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
    沙拉博林岩画位于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米努辛斯克盆地,节溪镇沙拉博林村附近图巴河右岸的山体近河流一侧,绵延约3 公里,海拔260 米。沙拉博林岩画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船棺水葬,沙拉博林岩画中存在船的造型,时代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宗教信仰,除了船的形象以外,还可见奥库涅夫文化萨满的形象,表现当时、当地人类对火和自然的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分娩形象,岩画题材中反映代表男性的正三角形加竖条形图案和代表女性的倒三角形图案;生产生活,岩画题材所反映的获取动物资源的手段及动物资源种类,同时,侧面反映当时动物群落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岩画的加工工具类型的分析、岩画本身图案的分类研究以及岩画图案之间叠压打破关系等的研究认为,沙拉博林岩画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塔加尔文化墓葬的测绘
    塔加尔文化是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7 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分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哈卡斯共和国和克麦罗沃州东部等地区。塔加尔文化具有独特的青铜器,在遗存上主要表现为大石板墓,大石板墓是指在墓坑之上的地表立有石板成框的墓葬。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乌斯季索斯塔加尔文化大石板墓群做了一系列测绘工作,该墓群位于哈卡斯共和国首府阿巴坎市西南约110公里,叶尼塞河左支阿巴坎河右岸索斯三角洲,海拔高程约380 米。完成测绘墓葬25 座,其墓葬基本结构是墓坑之上有略高于地表1~2 米的封土,封土外侧有竖立的石板,围成长方形、方形的框,石板之间连接不紧密,个别墓葬除了有石板框外,还在外侧有一个墓道框。分为单框、双框及多框墓,以页岩石板构筑,单框墓平面呈方形,长宽约8~10 米;双框墓一般长约16、宽约8 米;多框墓长约22~26 米,宽8~10 米。地表竖立的石板高约为0.8~1.2 米,底部宽约0.3~0.6 米,下宽上窄,呈不规则梯形或锥形。此次测绘的25 座乌斯季索斯塔加尔文化墓葬分四排分布,墓葬由西南向东北成组排列,明显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
    出访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逐渐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代表重庆考古专业力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这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创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具有开拓创新之功,锐意进取之志和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俄罗斯开展的工作,充分展示了重庆考古人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取得了不俗的阶段性成果:在马特盖奇克遗址的工作是首次在哈卡斯共和国境内的阿巴坎河流域二级阶地地层中发现旧石器时代遗物,扩大了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范围,填补了该区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工作的空白,为认识古人类的迁徙与扩散,探究石器技术的更新与演进、阐释人类适应方式的变迁与发展的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卡缅内伊洛卡遗址的试掘则为研究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对于认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的迁徙与交流,技术组织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在西伯利亚岩画点的调查中,中俄双方在艺术考古方面进行了方法论、实践操作等方面深入的讨论,为今后更为广泛领域的考古合作找到契机和共同点;对乌斯季索斯塔加尔文化墓葬的测绘则是考古机构使用全站仪、GPS等测绘设备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的首次测绘工作,为塔加尔文化石板墓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制定下一步考古发掘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中俄联合考古工作是中国考古走出去的一个新尝试,建立中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框架与机制对促进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出访期间,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白九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文化遗产保护部主任尤里·吉赫诺维奇、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文化部副部长库金·季莫费耶等人进行了会面,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艺术团体互相访问、文化旅游加强合作等方面交换了意见,表达了在更多的文化领域进行持续深入合作的良好意愿,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互动。(徐进 汪伟 高磊 代玉彪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17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