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l期 关于农业与文化的关系∕唐珂 广西壮族的农事歌谣及其生存境况∕徐赣丽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迁及其历史内涵∕叶明勇 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土地——农民分化视野下的土地问题∕孙新华 略论建国初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具推广工作∕范连生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基层组织互动发展∕杨沛英 土豆(马铃薯)取代水稻?∕游修龄 宋代福建地区人地矛盾及其调节∕王丽歌 略论元代的马政∕王磊 张法瑞 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胡泽学 宋代四川荔枝考述∕裴一璞 试论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高利贷问题的严重性∕刘征 明清民国顺德的基塘农业与经济转型∕吴建新 江汉平原的堤垸水利与基层社会(1942—1949)——以湖北省松滋县三合垸为中心∕吕兴邦 区域基层商会研究的有益探索——评《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肖红松 姜锡东 2011年第2期 浅析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对农民问题的探索——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唐珂 1950~80年代中国农村分家析户的历史考察∕李飞龙 关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困境的若干思考——基于湖北省S县L镇的调查∕刘燕舞 土地规模化流转的意愿、实践与逻辑分析——一基于河南省H县的调查∕刘涛 西部农业县域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杨迺裕 全州县域经济增长个案分析∕陈昌兵 徐毅 清廷塞外木植采办∕周林 清代广州的绿化与绿色景观∕王福昌 “一江三堰”与“三七分水”——兼论四川绵竹、什邡二县的百年水利纷争∕陈桂权 宋元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探析∕汪志国 广东旱灾及其防治研究∕黄泽文 刘少群 陈丽佳 安舒颖 中国古代水产品传统加工储藏方法述略∕李建萍 香港开埠早期的奶牛业(1842—1899)∕曹幸穗 苏天旺 宁波农业技师与中国传统人工孵化技术东传——近代日本吸收中国农业技术的一个实例∕董科 2011年第3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精简城镇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探析∕姜长青 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田先红 物联网发展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思路探讨∕郑瑞强 李霞 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以西北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为例∕李志军 农民科学素质与新型农民培养——基于广东农村的问卷调查∕易钢 易晓芸 黄文勇 朱蕾 史学视野中的蔬菜与中国人的生活∕曾雄生 包世臣在江苏的救荒活动及其思想∕周邦君 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游修龄 明清时期高粱栽培技术∕殷志华 福音与改良:英国浸礼会在华农村社会改良活动考略∕张德明 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畜牧业发展述论∕张保见 抗战时期湖南茶业管理处略考∕余志君 张黎 韩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管见∕马旭铭 传统经验与当代实践:二十世纪中国的乡村工业变迁 ——读顾琳教授《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孟玲洲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麻城孝感乡现象”在湖北麻城召开 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甘肃庆阳隆重举行 2011年第4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资源整合方式研究——以苏北P村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为例∕姚兆余 崔香芬 “树典型”:基层社会的治理策略及其后果∕黄鹏进 中国农村兽医服务下的农户畜禽互助保险分析∕干安生 地缘政治对二战后各国“土改”彻底性的影响∕刘炳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地权政策的演变及其机制探讨∕周晓庆 高淳“铁相国圩”发展演变与技术成就探析∕李昕升 历史时期温州柑种植兴衰考述∕殷小霞 曾京京 古代河西桑蚕丝织业述略∕闫廷亮 清初黟县鱼鳞册所见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关系∕汪庆元 抗战前夕山西水灾与民众救济——以民国二十二年阳曲县为例∕郝平 曹雪峰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基于l978—2009年山西省数据的实证分析∕宋雨河 李军 抗战后期江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唐庆红 张玉莲 互动与共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兽疫防治∕温金童 试论抗战前浙江省政府挽救农村副业的努力(1931—1937)——以蚕、棉、桐为例∕余涛 扫晴娘的原型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概述∕王晓鸣 中国城市乳制品消费状况:对北京、上海及广州的调查∕Frank Fuller著,范荣静,王宝英译 第11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网走市举行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农业遗产论坛在南京召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