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目录、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1-22 国学网 王建革 参加讨论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王建革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
    内容简介: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内容简介: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今华北平原的农业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在满铁资料为主的乡村调查资料基础上,收集大量方志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历时十年,写下了这部专著,使华北平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诸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作者简介:
    王建革,1964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县。199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8年留校工作至今。现任该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史、农业史与历史地理,对内蒙古、华北和江南等地的历史生态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做出一系列研究。出片反专著《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2006年),在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名家推荐:
    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今华北平原的农业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在满铁资料为主的乡村调查资料基础上,收集大量方志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历时十年,写下了这部专著,使华北平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诸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邹逸麟
    王建革教授是农学博士,在农业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又在历史地理、社会史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所以该书既有科学原理的探索,又充分运用了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的成果,资料丰富、观察细致、论证合理,是一项沟通文理的综合性研究,在近年来同类成果中居领先地位。
    ——葛剑雄
    目录
    导 言
    一 生态-社会机制
    二 资料与前人研究
    三 本书的结构
    第1章 水环境与华北社会
    第一节 环境变迁与大清河治理的“清浊分流”
    一 唐河对西淀的淤积
    二 永定河对大清河
    三 子牙河水系与千里长堤
    四 衰退
    第二节 滏阳河流域的水利社会
    一 水利与官府
    二 水利制度与乡村社会
    第三节 稻作限制与灌溉类型
    一 稻作限制
    二 涝洼地带的水利环境与制度
    三 灌溉社会类型及其南北差异
    第2章 人与土壤
    第一节 水环境与土壤肥力
    一 河流、水灾与土壤肥力
    二 黄泛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三 海河水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第二节 盐碱地生态
    一 黄河下游
    二 海河水系
    三 滨海盐碱地
    第三节 传统农业的土壤肥力与环境
    一 植树、林粮间作与治沙
    二 土壤肥力
    三 河流治理、聚落与农业
    第3章 农作生态
    第一节 耕作制度及其社会适应
    一 种植制度与生态适应
    二 土壤耕作制度
    三 耕作制度与乡村社会
    第二节 技术程序与生活程序
    一 主要作物技术程序的古今对比
    二 积肥的周期与农民生活
    三 农作程序与乡村生活周期
    四 社会经济活动与时间感
    第4章 动物与人地关系
    第一节 马政与明代的人地关系
    一 明初华北养马的顺利进行
    二 入口压力与养马的衰落
    三 人口负载量与载畜量
    四 马政的变迁
    第二节 近代农村畜牧业:牛与羊
    一 牛的生态适应与饲养
    二 乡间牧羊
    第三节 役畜动力与近代乡村
    一 畜运状态与市场涨落
    二 马、骡与驴的饲养生态
    三 生态压力下的替代
    四 役畜与农村的阶层
    五 役畜与小农
    第5章 生态要素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民食与营养
    一 种植业变迁与粗粮化结构的形成
    二 清末民初的状态
    三 抗日战争前后的状态
    四 野菜与野生食物
    五 营养与社会
    第二节 “三料”危机
    一 饲料资源与畜牧业
    二 肥料
    三 燃料危机
    第6章 生态系统的循环与运行
    第一节 整体的投入产出状态
    一 肥料与物流
    二 人力、畜力投入特点与能流分析
    三 经济史问题的生态分析
    第二节 惠民县孙家庙的实态
    一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社会特点
    二 物流、能流及其效率
    三 传统农业的转变与生态变迁
    第7章 生态与租佃
    第一节 人地关系与租佃
    一 无佃户村的强生态压力
    二 少佃户村
    三 佃户增加与多佃户村
    四 阶层与生态策略
    第二节 生态与租制
    一 总体趋势
    二 土壤肥力与租佃制
    三 华北的小种地
    第8章 灾害与华北社会
    第一节 灾害与社会控制:周期性调节
    一 灾害与恢复的周期
    二 资源动员的周期
    三 制度的周期
    第二节 清代的蝗灾与社会控制
    一 政府控制体系的运作
    二 蝗灾过程中的地方社会
    三 清末民国时期的治蝗
    第9章 乡村生态与社会内聚
    第一节 内聚型村落形成的地理与社会因素
    一 河流与村落
    二 土壤、农作与村落
    三 “围墙”与内聚
    第二节 社会内聚与发展
    一 开放资源的萎缩与内聚力下降
    二 青苗会的形态
    三 生产联合型内聚的特点
    四 人与环境关系中的文化与信仰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后记
    本书以作者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作博士后期间的报告为基础,加以修改、补充而成。出站报告的指导教师是邹逸麟先生,当时的指导小组还有葛剑雄、周振鹤和张修桂等老师,葛老师不但经常给予方向性指导,还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给予作者很多的关照。曹树基老师在作者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中,也给了作者许多帮助。另外,作者在工作期间,还得到了历史地理所前辈赵永复、王文楚等先生的关照,在此表示衷心感谢。1998年出站以后,我又对华北平原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作了断断续续的后续研究,一过就是十几年,尽管这本书出版得晚,却是大有益处,不但有许多新的问题被发现,也有许多新的资料在强大的网络时代较为容易地得到了,这都使我可以将内容写得更加充实。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农业大学农遗室的老师和朋友们。首先是郭文韬和章楷两位先生,章楷先生是我硕士生时期的导师,郭文韬先生是我博士生时期的导师,郭老师生前热情地鼓励我在生态史方向上研究,并关心我的著作的出版。还有缪启愉、王达、宋堪庆、张芳……这些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前辈,都给我上过课。他们在农业院校研究农业史,几乎默默无闻,但正是他们的工作,让我们学到了现在许多研究生所学不到的东西,每与萧正洪、王利华等师兄谈及他们,常常感动以至伤情。除了农遗室各位师友,这里还要感谢农史界的前辈陈文华和李根蟠先生许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另外,本书还要感谢生态学家闻大中先生和骆世明先生。闻大中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学者,取得了为国际同行所公认的成就。作者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对生态学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正是闻大中先生,在我读博士期间就为我提供许多学术上的指导,提高了生态学研究的水平。我读博士后期间,他还具体地帮助我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l999年,我在沈阳见到了他,得到了他许多学术上的当面指点,至今受益匪浅。还有华南农业大学的骆世明先生,他在百忙中赠书与我,本书中我对农业生态的许多理解都得益于他那本著名的《农业生态学》。
    1997年,我有幸申请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外出到山东、河北一带调查时,我得到了过去的老师,现在山东省农科院工作的吴天棋老师的帮助。另外我还要感谢河北省水利厅的刘淑霞女士,她无偿地提供给我许多有关河北水利史的资料。我更要感谢山东省惠民县孙家庙村支书和几位老村民的帮助,l997年夏天,我到该村访问,他们不仅热情地招待了我,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还很耐心地回答了我提出的许多问题。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八一级的同学们。时光一去二十多年,非常幸运,以前所学的,特别是所受到的农学训练,几乎都用上了。我深深地知道,这种幸运不是人人都有的,我待在书房看书写字,同学们在田野中辛勤地奔忙。多少时候,真想与他们一起下乡,看那绿色的原野。对我的这个成果,他们最有发言权。借本书出版之机,再次向同学们问好,愿他们为华北农业与农村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