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阿敦乔鲁考古:苦乐交织的探索之旅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春海 参加讨论
2017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上,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呼斯塔等遗址的发掘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
    近年来,阿敦乔鲁的草地,迎来了一批批远道而来的中外学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各种问题,他们纷纷“上天山”来探访这处知名度越来越高的青铜时代遗存。而在此持续多年开展工作的考古工作者,经历了他人所难以理解的甘苦。对他们来说,为了心中热爱的考古事业,为了这片令人热爱的土地,这一切都值得。
    “风云变幻”的阿敦乔鲁
    8月18日,记者走出博乐机场准备乘车前往温泉县时,开车的蒙古族司机伯海师傅,善意地提醒记者穿得有点儿少了:“你们要到工地去啊。那里这两天可是冷呢,穿着大衣都难受。你们可要做好准备。” 车窗外,是一派初秋景象,秋风和煦,阳光灿烂。记者有几分难以相信,此时山上的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真的可能与这里是两重天吗?
    次日,记者就亲身体验了阿敦乔鲁的“风云变幻”。阿敦乔鲁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中午已是阴云四合,而下午飘落起了小雨点,天气变化之快有些令人惊诧。
    “你们今天来得正好。昨天还冷得握不住笔。”考古工作者淡淡地说,显然,对于这里的天气,他们已经习以为常。7月底、8月初,很多地方还是炎炎夏日,这里则已经下过一场小雪。记者看到远处的山峰上,还有洁白的残雪所形成的冠冕。由于此时夜间气温很低,工作人员已经无法睡在营地的蒙古包里。
    在外人想象中,在阿敦乔鲁开展考古工作,是一件充满新奇甚至刺激的事情。实际上,这项工作中充满了艰辛和孤寂。
    项目组工地距温泉县城40多公里,由于地处山上,手机信号在这里也时断时续。这里没有电力和自来水供应,电力就靠小型发电机;而生活用水就依靠附近的山泉水,去泉边打水也是项目组的日常工作之一。阿敦乔鲁项目组的考古营地位于山脚下的背风处,包括一座作为厨房兼餐厅的绿色帆布帐篷、两座用作整理材料的工作间和休息室的蒙古包。
    午饭时分,厨师做好了一桌子饭菜。帐篷内的地面坑洼不平,吃饭时得注意坐稳。这一天,因为出发的时间早,县城里的农贸市场肉食摊位还没有开张,所以大家午饭吃的全是素菜,但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的不快。经过一个上午的紧张工作,能够饱餐一顿,大家已很满足。记者还注意到,桌上放着一罐牛肉酱。饭后,在蒙古包里简单休息一阵后,大家又奔向工地开始下午的工作。
    勇于第一个吃“螃蟹”
    生活上的艰苦,习惯田野工作的考古人能够一笑置之。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发掘工作中所遭遇的技术和学术难题。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的发掘,可供参考的有关材料并不多,关于这处遗存的直接材料更是寥寥无几。
    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曾发表《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存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在该文的结尾处,作者写道:“这是一处有遗址、墓葬、岩画和祭祀设施复杂的共同体。尽管时代上有些差别,但都属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在新疆,目前所做工作较多的焉不拉克文化、察吾呼文化、克尔木齐文化等都属于这一时代。看来在我区(即新疆),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因此,对阿敦乔鲁遗存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查阅了《中国文物地图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对“石栅古墓群及阿敦乔鲁岩画群”的介绍,结尾处有这样一句,“其时代和性质尚难确定”。
    项目组在发掘工作中所遭遇的难关和挑战,在发掘被称作“大房子”的F1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草原荒漠地区与农业地区不同,前后相续的地层堆积并不多见,无法简单照搬过去在农业地区的发掘方法。而倒塌、废弃的F1在未发掘前,就是一堆令人无从下手的乱石头。
    参与合作发掘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研究员贾伟明清楚地记得,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生前来工地视察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考古研究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你们正是这样一批人”。
    丛德新对张忠培先生到阿敦乔鲁工地参观和指导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张忠培先生走遍大江南北,但是来新疆的次数不多,最后一次应该就是2012年来温泉的阿敦乔鲁工地,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悉心的教诲,彼时情景,如今仍历历在目”。他还告诉记者,张忠培先生一直强调,考古要跟着材料走,对自己发掘的遗址,首先是要将自己的材料掌握清楚,心中要有把尺子,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只有把自己发掘的遗址了解清楚,才能将其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别人。
    项目组面前的这只没人吃过的“螃蟹”,的确难以对付。阿敦乔鲁遗址和墓地的发掘工作,无法叫人轻松,每天都被问题推着走,脑子无法停下来。也正是依靠越来越丰富的材料,他们逐渐在国际的前沿热点问题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也越来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