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机电歌》里,歌者承袭了瑶族的“何物歌”的形式,并增添了新事物的内容,比如:“何物爱吃江河水,吃了江水电气化?何物水底隆隆转,水面出火又无烟?”然后答道:“水轮机爱吃河水,吃了江水电气化。轮机水底隆隆转,水面出火又无烟。”“何物歌”是瑶歌传统样式中关于诙谐逗趣、猜谜的一种主要歌曲形式,在当代,却被用作指称社会变迁中的新兴事物,体现了瑶歌与时俱进的新特征。 除此之外,其他社会习俗在瑶歌中的体现也较为明显。三八妇女节并不是瑶族的传统节日,然而自从乳源瑶族接受了这一节庆之后,瑶歌中也加入了妇女节的元素。比如《三八妇女节之歌》,“国家重情妇女节,歌情素质祝妇女。生男育女是妇女,多谢国情重妇节。” 在《村户起灶歌》中,歌词如是写道:“当初家家起炉灶,炉灶煮饭老小饮。上岭担柴归家里,放进灶厅火烟烟……时今社会不同前,打起煤气灶头奴。不要山岭木树柴,煤气煮饭无黑烟。天下人家煤气灶,灶面两奴排行坐。两奴打火煮菜饭,一奴煮饭二奴菜。” 在这首瑶歌里,前几句沿袭了传统瑶歌中的关于劳动的元素,而后面就有着明显的再创造的痕迹。这些瑶歌,既是对新兴事物的摹写,也是歌者即兴表演的产物。正如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中所言,“无论他表演什么,他都要再创造;他即兴表演的艺术牢牢地植根于他对传统要素的把握……”因此,不难得出结论,根植于传统要素,又即兴创造新的歌句,是当代乳源日常瑶歌的一大特征。 四、外来元素的吸收 长期以来,瑶歌逐渐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元素,如道教和客家文化等,而这些元素又在当代瑶歌中有着别样的展示。学者赵家旺曾对广东瑶族的宗教仪式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瑶族宗教和道教同样有着“三清”崇拜,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差异性,盘才万在其《拜王歌堂》的前言中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尽管如此,瑶族歌谣中依然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比如在瑶歌《三清歌》里,提到了诸多道教方面的术语。“闻说今朝有状请,元始天尊齐下坛。元始天尊为第一,灵宝天尊第二名。”在道教中,三清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在“三清”中地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因此在诸多瑶族地区的三清歌里,都有道教术语和道教形象的体现,当代乳源瑶歌中也不例外。 另外,由于岭南文化生态场域中分布了不同的族群,特别是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乳源瑶歌的创作中。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了“圩”文化所联结的融洽的瑶客关系:“平时,(瑶人)多出桂头市贸易,土人相呼男曰同年哥、女曰同年嫂,喜饮酒,负货来市,土人多以酒笼络之,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这种由来已久的土特产交易共生随之带来的文化共生,也渐渐渗入到乳源瑶歌之中。随着瑶人从山地迁往平原,瑶客更为密切的杂居与交流则加深了文化的互渗。 赵天银在《乳源瑶山歌谣》的前言中特地强调,“本歌书融入了客家文化的元素。”而阳林碧曾考证,《岭南逸史》中的歌谣是吸收了百越民族歌、瑶歌因素的客家山歌。这两个观点实际上都间接证明了在多民族散杂居、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多元共生,也为粤北日常瑶歌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瑶歌演唱采用区别于瑶语口语的书面语,但又有部分与瑶语口语相同,同时吸收了邻近地区汉语方言的字音。比如,乳源瑶歌“思着爷娘在遠州”一句中,“娘”唱念作“ŋwaŋ31”,比之瑶语口语音“dzi223”,客家方言音“ŋaŋ213”,可知瑶歌中“娘”音更可能来自客家方言;“在”唱念“jəm33”,比之瑶语口语音“jəm33”,客家方言音“tshɔi31”,可知瑶歌中“在”音直接来自瑶语。此外,瑶歌底本中一些文字采用了客家方言中的同音字,比如“格木杵头出火田”一句中,“杵头”即“树头”,客家方言中“杵”与“树”同音“ʃu31”。总体说来,乳源瑶歌在语音方面明显受了汉语特别是客家方言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清代,王士禛和屈大均就曾经研究过“粤歌”及其中的相互关联。王士禛认为,“粤西风淫佚,其地有民歌、傜歌、俍歌、僮歌、蛋人歌、俍人扇歌、布刀歌、僮人舞、桃叶等歌,种种不一,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其中,王士禛所言的“傜歌”就是乳源的瑶歌。 瑶歌和客家山歌皆重情歌,甚而在比喻上时有相似之处,很难说相互间毫无影响。比如在盘才万选编的《乳源瑶族民歌选编》中,可以看到一首《流书歌》:“山顶云雾连一起,黄蜂飞落花丛里。但愿我俩心连心,相亲相爱不分离。”另外一首《花枝恋》,写道:“春日鲜花枝上开,哥似青枝妹如花,花枝恋歌唱起来。” 而客家情歌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下花一丛,龙唔翻身唔落雨,雨唔淋花花唔红。郎是蜜蜂飞上天,妹是蜘蛛挂檐前。”也就是说,在瑶歌和客家情歌中,将男女比喻为蜜蜂、花朵等事物的修辞屡见不鲜,这类比喻的区别并不明显。 不过,当代瑶歌与客家山歌的情爱歌存在区别,大概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修辞方式来看,瑶歌采用的一般是前两句是喻体,后两句是本体的唱法,而在刘晓春看来,客家山歌使用了隐喻的方式,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比喻词。另外,从整体形式来看,瑶歌一般不喜反复,而是顺着比喻手法、用叙事的方式不断推进,比如在《流书歌》和《花枝恋》中,都是采用了演进的动态过程,前者是以“妹到来”为开端,然后经历了“门前有园韭菜地,郎少无双等妹连”“入山砍竹爱留尾、进园摘菜爱留心”,就到了“一更行到妹门前、二更行到妹窗边”,最后以“阿妹有心伴郎去,情投意合结鸳鸯。铜盆载水郎洗脚,洗好双双入洞房”四句结尾。也就是说,瑶歌尤其重视叙事的推进,经常和“比兴”的修辞手法同时出现。《花枝恋》也是如此,但有所区别的是,这是对唱关系中的叙事推进。 “哥:青枝小,也能给妹载情来。妹若拗枝种水边,朝朝担水心花开。 妹:花未开,也能给哥飘香来。哥若拗枝栽门口,进出门槛心花开。 哥:望花开,哥把花枝插楼台。金盆载水面架上,朝朝洗脸望花开。 妹:要花开,花枝摆上吃饭台。餐餐对酒观花蕊,三朝一过花便开。” 直到结尾句“大家花枝心里栽,阿妹是哥心头肉,一生一世不离开”,可以发现,瑶歌的形式基本采用的都是叙事的演进或对唱的演进,而客家山歌恰恰相反,以重复比喻的形式存在。如在一首情歌中重复修辞:“哥是绿叶妹是花,哥是绫罗妹是纱,哥是高山石崖水,妹是山中嫩细茶。”也就是各句修辞中没有存在时间关系和递进关系,只是单纯的并列修辞。 结语 综上所述,粤北瑶歌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十分值得探讨。在当代粤北瑶歌中,既有历史传统和民族记忆,又有不断的新鲜元素介入。并且,现代社会的地理迁移使得部分瑶歌从山地转向平原,日常的瑶歌脱离了原有的山地自然环境,不但没有日渐式微,反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从当代粤北瑶歌自身的互动式问答“逗唱”特点及历史变迁可以推知,超出村镇的歌者“碰撞”是瑶歌得以存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粤北瑶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融中,瑶歌也在不断地流变中继续生长。 (原文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6期,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