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汉砖上的“孔子授徒”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收藏快报 胡剑明 参加讨论

    ■江苏南京 胡剑明
    今秋,南京文友叶伯瑜转送我一张汉砖拓片(见图),是纸乃叶先生亲手精拓后,又用朱砂“识之”写道:“孝武帝用董生言,黜百家而尊儒术,于是终汉之世,儒学兴焉。至今传世古迹文物甚多,此砖即东汉之物,出于苏省淳邑。模印线条五人,有跽坐授书者,有长跪奉读者,有峩冠旁立者,有策杖竚听者,殆是尼父杏林授学之意也。”
    从收藏的角度讲,珍稀古物拓片上有名家题字的,应该更有文化品位,也更有意义。因此,近日笔者拜访了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作家书画家,92岁的俞律先生,老先生见拓片也非常喜爱,当我提出要送给先生时,先生说“弟之爱物,我心里高兴即可!”随即,先生提笔在纸上题跋曰:“剑明仁弟好古,近以叶伯瑜先生拓东汉制砖刻图示我,定为孔子授徒之意,甚然之。此图刻工精到,人物生动而饶古趣,诚艺术精品,此物存世近二千年矣。剑明宝之。丁酉冬俞律题。”
    俞老先生从书柜里找出许多资料书,边翻阅边与我聊。先生告诉我: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中国汉画像砖多盛于两汉,后来陆续出土这类砖多在河南、四川、江苏等省地。汉画像砖常用于墓室建筑装饰,古时达官显贵厚葬习俗大兴于世。在墓室之中,视死如生,阴宅若阳,追求天人合一,人神相融,便雕画环壁,以成汉画像砖。
    汉画像砖之题材内容“成教化、助人伦”,颇有儒道哲学内涵,常见鳞身伏羲、蛇躯女娲、西王母东王公、轺车出行、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市井人物、渔猎耕读、建筑园林、草木禽兽、文字书法等,深刻折射了两汉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的世间风貌和审美格局。艺术创造和制作形式上,形制或巨、或细、或方、或扁。刻作手法既有刻膜印迹翻制,又有阴线阳线雕刻,还有浮雕加线刻,地域风格各不同,出土异处,众美纷呈,是中华艺术史上的瑰宝。
    资料上写有:汉画像砖“文字与图”表现为以下几种:首先是制砖的地名、人名和管辖官署之名。这种仅几个字的记名,承继战国、秦代制陶工艺的习惯,多以戳记钤压于砖面,如右司空生产的砖上钤有“右空”“空”的戳记。以后民间制砖业发展,这种砖文上的记名逐渐被墓主人的姓名所代替。这种戳记原本是一种劳动工具,与汉代盛行的以检奸萌的印玺作用并不相同,但因其留下的印陶痕迹类似封泥,故被视为玺印的一个分支。
    其次,制砖人用于建筑上的标记。这种标记主要是数目、建筑使用方位以及尺寸等等。多为工匠以硬器直接刻画于砖上,如陕西凤翔汉代子母砖上的“四百卅”字样。成批制作时以戳记表现记号,或因建筑需要以毛笔墨书于砖上,这一种标记亦不乏其例。
    纪年与纪事也非多。汉代陵墓与民间墓葬中多见这种记录造墓时间的模印砖铭,如“建宁元年八月十日造作砖”“本初元年岁在丙戌砖”等。墓砖上还录了不遗余力耗费巨资厚葬的史实,如辽宁省盖县东汉永和五年(140)的墓砖上所记“永和五年造作,竭力无徐,用庸数千,士夫莫不相助,生死之义备矣。”
    还有许多吉语、占祥祈祷之语的。最初出现于西汉宫殿官署建筑的铺地砖上,如“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砖、“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砖、长乐宫的“长乐未央、子孙益昌、千秋万岁”砖、“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砖等,通常书法也是十分讲究。富装饰趣味,与宫殿瓦当之精美相匹配。
    此外,西安建章宫旧址出土的长方形“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砖,虽非铺地砖,但亦展现了华贵的宫廷色彩,与上述铺地砖当为同一品类。
    东汉时代,厚葬习俗遍及民间,小砖室墓上吉语砖铭大量出现,最常见的吉语是“大吉祥”“宜子孙”“富贵昌”之类,且与图案花纹相互映衬,表现了特有的装饰美。
    先生说,汉代的墓志尚在雏形,具有典型意义的汉代墓志是出土于洛阳的刑徒墓砖,类似秦代的葬瓦,所记录的仅为刑徒姓名、里籍、卒年等。有意思的是,在汉代砖铭中还可见到数量较少的“买地券”,这是一种类似“地契”的随葬品,铭文记录了死者姓名、死亡年月及所买土地来源、大小、范围、价值、证人等。
    俞老先生祖籍扬州。他说,扬州甘泉东汉墓《刘元台买地砖券》是一块七棱柱砖,七面阴刻文字,颇类汉木机书写。此外汉代砖刻中还有一类与墓主事迹、制砖人、制造地均无关的铭文,大抵为民间工匠在劳动之余的信手刻画,东汉末年安徽亳县《曹操宗族墓砖》中的许多铭文即属此种类型。流传至今的汉代《急就抓传》砖、《公羊传》砖,则当是民间工匠中通于文墨的书手所写刻。
    俞老先生说,收藏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方式,我们后来的人们从收藏切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