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聂静洁:草原丝绸之路是科学概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聂静洁 参加讨论

    “草原丝绸之路”(以下简称“草原丝路”)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使用者众多,但对于其含义和具体路线的认识却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导致有学者质疑其命名的科学性。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有三点:第一,“丝绸之路”得名于该商路上的大宗货物丝绸,而历史上所谓“草原丝路”主要以茶马贸易为大宗,名不副实;第二,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由于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段与草原路段存在交集进而形成丝路网络,因此不应将两个路段分割开来;第三,单从草原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称呼这条国际化商路,不够科学。笔者认为上述理由有失偏颇,“草原丝路”由“丝绸之路”派生而来,“草原丝路”被冠以“草原”之名,恰恰精准地体现了该路段的特色,这一概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丝绸之路”别名众多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此概念的首创者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初专指汉代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及印度之间以丝绸为主的贸易通道。20世纪初,德国东方学学者赫尔曼沿用“丝路”概念,述及具体线路时,进一步从中亚、南亚延伸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岸的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发起丝路探险热潮,他们在游记或研究著作中普遍使用“丝绸之路”这一称谓。“丝路”概念由此得以确立,具体线路指古代中国经西域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通路线,此即后世所谓的“狭义丝绸之路”概念。“丝路”概念由狭义向广义转化,由起初对丝路干线的粗浅认识,到后来的细微掌握,归因于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丝路研究热潮的推动。到20世纪末,出现了“广义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凡经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路线,不局限于陆路,包括海路在内,可以一概称为“丝绸之路”。
    拓向广义的“丝路”概念,又衍生出多个新称谓。除经海路西行的线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之外,“狭义丝绸之路”即经西域西行的路段,被称为“沙漠—绿洲丝路”;经欧亚草原西行的路段被称为“草原丝路”,其中从中国内地通往贝加尔湖的这段路线被称为“瀚海路”;经四川、云南入缅甸、印度的线路(川滇缅印通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或称“西南丝路”。这些称谓都是以地域或地貌特点来命名的。上述诸多“丝路”中,只有“沙漠—绿洲丝路”属于“狭义丝绸之路”范畴,而“海上丝路”、“草原丝路”和“西南丝路”等均属于“广义丝绸之路”范畴。
    随着丝路研究内容的进一步细化,还出现了以不同历史时期各主要通道上的大宗或有代表性的货物为各条线路命名的方法,如早期陆上丝绸之路(实指沙漠—绿洲丝路)被称为“玉石之路”;“草原丝路”被称为“皮毛之路”或“茶叶之路”;“西南丝路”被称为“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之路”或“香丝之路”。
    这些名称表面上与早期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相去甚远,但实际上大多属于“一路多名”,其中有的则是干线与支线的差别,都是丝路概念外延由狭及广的产物,是研究与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每个称谓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旧名重提,还是当代新创,具体所指交通线路及其变迁情况如何,应当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提法,究其本质,历史上丝路曾是连接欧亚非的贸易要道,主干明晰,支线众多,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各路段受政治、军事等社会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或畅通无阻,或时断时续,或遭废弃,或另辟蹊径。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传递的都是东西方交通生生不息的联系,也昭示着人类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路线,不仅发挥其贸易功能,还与沿途各国政治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民族迁徙与融合等密切相关,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多重历史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